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共同的家     
为一窝老鼠我们先后养过四五只猫,全是早先一只黑母猫的后代。在我的印象中猫和老鼠早就订好了协议。自从养了猫,许多年间我们家老鼠再没增多,却也始终没彻底消灭,这全是猫故意给老鼠留了生路。老鼠每天夜里牺牲掉两只供猫果腹,猫一吃饱,老鼠便太平了,满屋子闹腾,从猫眼皮底下走过,猫也懒得理识。  相似文献   

2.
藏佳 《老年人》2011,(4):26-26
二姐退休赋闲在家。每次去二姐家,她总是喜滋滋地拉着我看她家屋里屋外的花儿。那些花各式各样,争奇斗艳,确也让人痴迷和流连。二姐家里几乎所有临窗的地方都摆满了花。有我知名的山茶、月季、石榴和茉莉花,也有我叫不出名字的一些比较名贵的花卉。  相似文献   

3.
4.
薛涌先生为他的新作《学而时习之》所作的长篇序言,分别由《社会学家茶座》、《南方周末》刊出。由薛文我们得知,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几千年来的文化人,或说知识分子们的思想精神资源一直都是有问题的,诸如什么“民本”思想啦、什么“家国天下”之情怀啦、什么鲁迅的《阿Q正传》与国民性改造啦,其实统统都不脱韩非子的“法术之士”框架,不过是一以贯之的“赤裸裸的权力游戏”的另一面而已。  相似文献   

5.
电视剧《德伯家的苔丝》以托马斯·哈代的同名作品为素材改编而成,厚实地利用电视剧自身的优势,叙述了苔丝悲惨的一生。该剧对叙述空间精妙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叙事效果,使观众深切地理解了该剧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运用电视叙事学相关理论,对电视剧《德伯家的苔丝》的叙述空间进行探讨,以分析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文学内容主要借助语言载体来传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内在情感也需要通过语言来传递;读者同样通过语言了解文学内容、把握文学内涵。由此可知,文学和语言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首先对作者托马斯·哈代及其作品《德伯家的苔丝》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了模糊语言学,最后从模糊语言学角度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相似文献   

7.
《现代交际》2006,(6):56-56
让我们先从一双普通的球鞋说起。1954年5月瑞士世界杯前夕,德国国家队集训基地。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人微笑着走向训练场边的长凳:“把你的法宝拿出来吧,阿迪。”另一位商人模样的中年男子慌忙掏出一双皮质足球鞋,还有一把钳子,开始殷勤地演示自己的新式旋转鞋钉:“有各种长度的鞋钉配套,可以适应不同天气。”这是电影《伯尔尼的奇迹》的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8.
《现代交际》2006,(2):66-67
我住的房子,是单位最后一批福利房,两座五层小楼,每楼二十户人家,有高大的围墙和周围的小区隔开, 安安静静地隐藏在办公楼的左侧,和办公楼的距离在  相似文献   

9.
徐蕾:报纸上的一则“豆腐干”新闻吸引了我:有一位85岁的钟奶奶生性爱猫,家里养了大大小小10只猫,因为卫生问题,引起邻居的意见。倔强的钟奶奶一气之下把10只猫全部送走了。可是没有了猫,钟奶奶食不下咽,夜不能寐。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是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故事情节营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模糊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模糊语言学理论出发,对托马斯·哈代及其作品《德伯家的苔丝》进行概述,并从模糊语言学视角解读《德伯家的苔丝》,旨在加深对作品的解读和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德伯家的苔丝》与《红字》两部作品是英美文学历史上的不朽之作。两位优秀作家托马斯·哈代和纳撒尼尔·霍桑栩栩如生地描绘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分析和对比两部作品,从多角度剖析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相似的悲剧命运和悲剧成因,引发后人揣摩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胡说 《女性大世界》2005,(11):161-161
师进滇的作品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一阵骚动,这个执著的男人始终想做一件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在实验和摸索中,他寻找到一种与传统完全不一样的笔——钢丝。师进滇不喜欢厚重的材料,对细腻轻盈的材料却一见钟。不管是铜板还是铜丝到了他的手里都仿佛具备了思考能力,直接而质朴地勾勒出一种真实的虚拟。  相似文献   

13.
富丹 《现代交际》2015,(1):15-16
以豪森的《科学推理:贝叶斯定理的方法》为文本视角,通过归纳法问题、卡尔·波普尔对归纳法问题的探究、实践中的科学方法的发展为贝叶斯定理的概率归纳方法的兴起提供了全面的科学背景,这对于全面把握贝叶斯定理产生的知识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查尔斯·耐特·米尔斯(C.WrightMills,1916—1962),当其因心脏病发作而于46岁的短暂生命辞世之际,也许,他未曾预料到《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后来的命运。约翰·布鲁尔在《想象(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个社会学经典的传记背景》一文中写道: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将米尔斯送上神坛,也是该书,使米尔斯的社会学式的叛逆受到尊敬。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我们在加拿大最南端的城镇住了四年,那里是海因兹(Heinz)番茄酱的产地。对我来说,渔产丰富的利明顿是一个好去处,从伊利湖出发骑车15分钟便可到达。鱼是我们的主食,所以我总是骑车去那儿,带着一串串穿满黄鲈鱼(perch)、鲶鱼的鱼肉串回家,供晚饭时食用。而今,诸多污染物注入五大湖,那里的鱼类已是有毒的了。回想当时,伊利湖物产丰富,当蜉蝣孵化出来离开水后,它们三厘米长的小躯体堆积在沙滩上,达四英尺高。  相似文献   

16.
17.
《社会学家茶座》2003,(4):158-159
齐美尔是一位与韦伯、滕尼斯同时代的社会学家,他们共同奠立了德国社会学的基础。可无论是他的犹太人身份,还是他用以著述的那种独特的随笔风格,都使他置身于当时德国的学术圈之外,长期被视为一  相似文献   

18.
上学时有一本参考书,叫做《社会学的想象力》。虽经老师多次推荐且多次借阅,但我都没有认真地读完一遍。因为那时我觉得,社会学注重理论研究,在进行理论研究时需要发挥想象力,发散思维,碰触多门理论;社会工作则是一门偏重实务操作的专业和职业,与这种想象力并无太多关系。但从事社会工作这一职业之后,我却发现,我们在进行实务操作时,对这种想象力的要求更高。什么是社会工作的想象力呢?我觉得可以将它概括为:在进行具体的实务操作之前,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像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天马行空”地联想到具体开展实务工作时可能遇到的情况,并做好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9.
潘晓静 《社会学》2009,(2):12-20
本文从功能论角度,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关于公共领域的理论论述,通过博客的出现到网络空间的环境构建的分析,以寻求博客发生、存在、发展的公众意义,并求证哈贝马斯“乌托邦式的公共领域”通过博客领域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唐异常 《老年人》2014,(9):19-20
正2013年4月23日,王蒙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获得中央电视台评出的中国好书奖。对于这部作品,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给予了高度评价:它拥有强烈的真实性,人文内涵十分丰沛,表现出了伊犁少数民族人民的乐观性格与人文风貌。1934年,王蒙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时便爱好文学。1953年,年仅19岁的王蒙创作了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在文坛崭露头角。1956年,他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一时好评如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