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探讨的是现代化与人口素质的关系,目的在于分析中国人口素质之于其现代化进程的适应性及其相互联系。探讨的方法是,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及其发展目标作为参照系,考察中国人口素质的状况及其与现代化的相互适应状况,以揭示中国人口素质在现代化中的作用。 一、中国的现代化 作为一种意愿,中国的现代化早于十九  相似文献   

2.
彭文绍 《南方人口》2001,16(2):36-42
顺德能否率先实现现代化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顺德的人口发展状况。本文从经济社会现代化与人口现代化的关系入手 ,分析了顺德市人口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促进顺德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人口对策。  相似文献   

3.
2001—2010年是舟山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人口状况如何,对于实现该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舟山人口状况展开分析,对舟山未来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探索和研究舟山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并提出未来十年人口发展的战略性对策,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 当前世界各国都对人口发展给予了极度重视,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有关人口发展的各种理论,但用这些理论分析中国的特殊人口状况,总有些不当之处。本文力图通过对传统理论的分析评价,采用新的观点来讨论中国现代人口发展状况,提出中国的现代人口转变理论,分析促使这种转变发生的诸因素,并探讨我国今后人口发展所应该走的道路,以期对我国人口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在我国把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人口城市化道路,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与如何科学地选择人口城市化战略、城市化与人口现代化问题、当前在城市化发展中人口现代化的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拟定于 2 0 0 1年 10月 17~ 19日 ,在北京召开“2 1世纪人口发展与人口科学”学术研讨会。邀请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科院系统及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 ,总结 30年来中国人口学所走过的发展历程 ,探讨中国人口学的发展前景 ,分析新世纪中国人口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对策。现诚征会议论文。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 :( 1) 30年来中国人口学研究的状况及其特点 ;( 2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3)中国人口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与所面临的问题 ;( 4 )人口调查分析技术与方法在中国的应用与改…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和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中国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意愿及其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供给与利用情况,并利用"服务链"的理论进一步探讨目前我国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区域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年来,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中国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地区差异不仅制约着整个国家的人口现代化进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现时期中国人口问题的性质与特点。以计划生育为标志的我国人口控制实践,在全面促进和实现中国现代人口转变的同时,也明显增大和加深了人口过程空间与时间上的差异性。目前中国社会及其人口发展都正处在为时甚久的转变过渡时期,人口趋势的这种地区差异性及由此带来的特殊区域问题将会更加集中和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对中国人口发展前景及人口现实问题的思考建立在区域差别与地区发展的基础之上。人口…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提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发展,站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视角下,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口工作做出的战略判断和方向指引。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积极应对新的发展阶段人口问题与挑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孩次──类龄别递进人口发展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编制一个好的人口发展计划,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估计;二是人口预测模型及其参数的选取要恰当。至于人口预测模型,中外人口学家已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从各种不同角度建立了很多人口预测模型,但同中国生育政策的特点与人口控制的实际要求相比,还不尽如人意。因而迫切需要建立考虑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婚姻结构、孩次结构及生育间隔等因素在内的人口发展预测模型。本文所建立的孩次──类龄别递进人口发展模型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口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秀银 《人口研究》2002,26(4):9-16
人的现代化概念已为人们广为接受 ,但目前国内外对人的现代化的阐释基本局限在人的思想素质方面 ,其原因与人这一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整体性有关。人口是表现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状况的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 ,人口现代化研究既是对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也是可操作层面上的人的现代化研究。人口现代化包括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 ,人口素质现代化 ,人口结构现代化。根据初步建立的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测算 ,1 999年中国人口现代化实现程度 48% ,高于同期中国整体现代化实现程度 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生育表是研究人口生育过程的重要模型,亦即是研究一批同时进入婚姻状态的妇女,从她们开始生育到她们生育最终结束所反映的生育特点及其规律性,从而为研究实际人口的生育过程提供重要的理论程式与技术规范。生育表的研究与编制,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发展态势的监控、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观测、人口生育管理的规范化、计划生育工作中“三结合”的实施等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一、资料及其质量本文所研究的生育表,系采用1995年中国人口1%抽样调查的四川人口资料为例,进行编制与分析说明,并按资料的地域范围和社会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已建立的人口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及各地区人口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量化考察与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及各地区人口现代化内部各方面发展极不平衡,加快经济发展与人口(社会)结构的调整是加快中国人口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根据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论述面向21世纪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的发展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中国朝鲜族人口状况评价苏俐,金阳荪,任明姬中国朝鲜族人口状况一直为少数民族人口学界重视.在严峻的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下,在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过快的同时,朝鲜族以其人口的低增长、低生育、较高的文化素质而独秀于中华民族之林。本文以1990年第四...  相似文献   

16.
人口转变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年来人类人口经历的深刻变化和目前世界各国人口状况与趋势的巨大差异都与人口转变紧密相联,并由人口转变理论得到解释。在世界人口的变化与实践中,人口转变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并在战后促进了人口研究的繁荣。本文从三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人口转变理论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西藏人口与民族繁荣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探讨民族繁荣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民族繁荣的状况,认为人口一教育一经济协调发展是民族繁荣的关键。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分析了建国以后西藏人口发展与民族繁荣的成就、问题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1957年发表的《新人口论》及其前后有关文章中的人口思想,既是深入实际研究和探索中国当时经济人口问题的重要成果;又正确估量了我国当时人口发展的状况,并科学阐述了解决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积累不够快而引发的诸多矛盾(不协调)的对策思路和主张——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重视科技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与中国人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人口学的角度,探讨现代化与中国人口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笔者作此文的动机是,通过对中国人口转变过程的观察,发现现代中国人口的发展与历史上的演变有内在联系,而现代中国人口的转变过程,不仅异于西欧各国的经验模式,也异于实行“家庭生育计划”政策取得成效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并且,就转变过程的特征和作用因素而言,远非人口转变理论所能说明和诠释的。而这,既与中国人口发展的过程特征有关,又与中国人口发展的文化背景有关。一言以蔽之,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层级理论阐述了人类社会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未来发展;用实证分析证明了层级理论对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并指出了中国未来人口与环境关系演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