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新方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内涵丰富、理论澄明,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环境协同共进、全球生物多样繁荣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化解全球性生态危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全新思考,彰显出其深刻的价值意蕴。只有从基本原则、思维方法和现实路径等方面出发,推动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实践方案,才能更好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属于地球共同体的人类文明走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又演绎出今天的现代全球文明。现代文明的缺陷引起地球共同体终结的危机。因此人类文明需要进入新的发展过程,而走向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和地球共同体的未来,这需要克服实证科学语言所具有的单一性,以东方占优势的类比思维来弥补西方实证科学逻辑思维的不足。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有着相互的关联。西方的逻辑、东方的关联和类比,都是走向生态文明的必须。  相似文献   

3.
论文明的发展趋势——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属于地球共同体的人类文明走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又演绎出今天的现代全球文明。现代文明的缺陷引起地球共同体终结的危机。因此人类文明需要进入新的发展过程,而走向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和地球共同体的未来,这需要克服实证科学语言所具有的单一性,以东方占优势的类比思维来弥补西方实证科学逻辑思维的不足。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有着相互的关联。西方的逻辑、东方的关联和类比,都是走向生态文明的必须。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进化道路。这种共同繁荣的有机的统一的科学图景就是“生态一社会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类主体与非人类生命物种都是生命大家庭中的成员。人类在共同体中既是实际的影响者、控制者和托管者,同时,也是这个共同体的实际的道德代理人。  相似文献   

5.
人类纪的概念不仅是某种宏大叙事,它还为我们带来了借自然和人文考古的方法来阅读全球生态危机的机会,以审视地质断层的眼光来读解人类社会与生态危机的关系,以及其中权利和慢暴力的运作。大洋中的塑料涡流、中途岛上的信天翁、非法回收业的劳动者、滇池之死的悼念者和忍受着身体疼痛的女工——他(她、它)们之间深刻而矛盾的互相关联只有作为生命和文明的残留物出现在人类纪的地质断层上时才会充分显现。本文所讨论的当代诗歌和摄影作品就构成了这样的图景。作为生命的残留物,他(她、它)们的这种矛盾的关联解说着今天,呼唤着选择和改变。  相似文献   

6.
人类纪的文学使命:修补精神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已经进入“人类纪”,“人类纪”远不仅是一个地质科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跨越了人与自然的多学科的概念,一个全体地球人类都不得不密切关注的整体性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一种充盈着生态学意味的“全球化”。而“精神圈”的存在则是“人类纪”的重要表征。人类在酿造了地球生物圈的种种危机的同时,也给地球的精神圈遗留下种种偏执和扭曲、空洞和裂隙。修补地球破碎的“精神圈”,是文学艺术在人类纪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强有力地应对全人类面临的威胁生命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共同性问题,以利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最本真的意义上说,是人类为了确保生命和生态一体化安全所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内,作为人类之命的生命安全与作为人类之运的生态安全始终处于整体性一体化状态,必须从系统复合整体性安全的思维出发,从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两大类关系着眼,将生命安全和生态安全紧密联姻,牢固地确立生命\|生态一体化安全理念。只有充分认识从传统安全观进入现代系统复合整体安全观的必然性,从单一的生命安全观和生态安全观发展到复合交织型的生命\|生态一体化安全观的时代紧迫性,牢固地确立生命\|生态一体化安全理念,正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内生命\|生态一体化安全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困境,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内确保生命\|生态一体化安全的主要路径,才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在探索和遵循安全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有效地应对人类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构筑起人类生命\|生态一体化安全的铜墙铁壁,促进人类在生命\|生态一体化安全的强有力保障下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生态文明全球共建等主题的深刻理解与系统阐述中,提出“生命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并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发展领域,成为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理念。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理念是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有机统一,既展现丰富深刻的思想逻辑,又具有指向鲜明的实践启示。在思想逻辑方面,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理念蕴含着“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全球范围内的“生命共同体”追求等思想要旨;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历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守正创新,体现着对自然万物联系普遍性的深刻认识、对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关系的最新阐释、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先进理念等创新意蕴。在实践启示方面,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理念彰显系统性整体性的生态治理观、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责任观、共建共享的国际生态正义观等价值导向,启示我们进行系统性的生态治理实践、开展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培育、坚持共建共享的国际生态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9.
西方著名生态思想家托马斯.柏励,针对地球现在所面临的严峻危机,提出“生态纪”思想,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和可能,给环境伦理带来了深层的生态纪伦理的理解。对于“生态纪”伦理的领悟,首先需要深刻理解“生态纪”;其次,理解在宇宙过程的广泛背景之下人的可生存性之伦理;最后阐明生态纪伦理是一种宏观伦理。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习近平所阐述的“生命共同体”主要包括“自然内部制衡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人与人命运相连的生命共同体”3个方面,具体内涵是指将自然界的动物和山水林田湖草等纳入生命共同体的保护对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由人与人命运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共谋生态治理出路。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权的思想内核,是凝聚各方力量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动员,是引领各国人民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1.
梭罗生态思想是在多重背景下的建构,其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即对人与这个地球上“共同的居民”相处的思考。梭罗的“爱的共同体”承认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展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相生的美好愿景。因此,在这样的共同体下,我们重读梭罗的生态思想不仅有助于探寻梭罗研究的新途径,而且对于当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方资本主义生态现代化之路向是以全球性生态空间修复策略、时间修复策略掺杂生态霸权主义谋划而展现自身的生态叙事合法性的。它所证成的合理性,实质上不过是资本逻辑的生态隐性呈现及非正义剥夺。拒斥“资本丛林”成为新的生态文明创造的基本方向。从实践的生态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价值论出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鹄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共同体”逐次展开的新路径。它摒弃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思维模式,建构了作为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生态主体性,塑造了以总体性环境正义为特征的伦理样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态空间生产的时代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的包容性与发展性为其能持续引领全球生态文明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环境法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环境法调整范围方面,重新解读了生命共同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法价值观方面,提倡整体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在环境主体性方面,承认自然的主体地位。应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上升为我国环境法的理念,甚至作为我国环境法的立法原则。“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把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界,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要求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为我国环境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地质科学的新起点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地球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知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质科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认识地球,并利用这种认识去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我们居住的环境。因此,地质科学作为六大基础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5.
在后全球化时代,日益严峻并不断加剧的全球生态危机的蔓延,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立足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性,秉持“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伦理价值信念,理智对待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人类文明演进的更高层次上寻求人与自然并生、互适、共在的新范式。标志着生态文明新境界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提出的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解决全球生态治理困境、维护全球正义的生态伦理新理念和生态治理新模式。中国政府、中国社会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实践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制定并践行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引领性的智识性实践方案,如遵循天地美生的绿色发展,倡导“国内—国际”协作的全球生态共治,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世界视野和天下情怀,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历史担当。  相似文献   

16.
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共同体的利益奉为最高价值,把自然归入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虽然对人与自然的共生作出了生动诠释,却脱离了人类实践,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诉求,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以期到达荒野的乌托邦。与此不同,“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将马克思实践自然观运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揭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确认人的主体责任,明晰“美的规律”。“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实践的向度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方法论;是以德法共治落实主体责任的生态治理论;是从美丽中国到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论。  相似文献   

17.
地球已经进入"人类世"的新地质时代,新地质时代的地球研究需要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并应用地球"活物质"方法、"盖娅假说"生命方法、生态系统整体性方法等新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形成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维尔纳茨基提出的地球"活物质"方法将地球生命有机体作为统一整体来研究地球上的物质、物质关系和运动,并据此创立了生物地球化学和"生物圈"学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盖娅假说"提出生物圈作为自适应的调节系统能够自动维持地球平衡状态,这种新的地学方法揭示了地球的自组织潜能和地球环境的非线性系统特性,也表明了人类活动应该遵循的生态伦理原则。生态系统整体性方法依照地学思维方式的生态整体性思维来看待和研究地球科学及"人类世"时代的地球问题,全面而辩证地把握研究对象,注重网络因果关系分析及生态学方法、概率统计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的结合。这些新方法的应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表现了对人与地球的双重关切,将推动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进一步拓展人类文明的新视野,使人类对地球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迈向新的境域、攀上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共同体的利益奉为最高价值,把自然归入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虽然对人与自然的共生作出了生动诠释,却脱离了人类实践,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诉求,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以期到达荒野的乌托邦。与此不同,“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将马克思实践自然观运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揭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确认人的主体责任,明晰“美的规律”。“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实践的向度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方法论;是以德法共治落实主体责任的生态治理论;是从美丽中国到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是关于人类本身、人与自然之间和解关系建构及至实现和谐共生发展的科学指南。新时代构建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是对“两个和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坚持,是对“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发展”辩证关系的科学诠释,是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和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以构建生命共同体为视角深化“两个和解”思想的研究,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蕴。  相似文献   

20.
生态正义系人类在维护全人类的生存权益和满足生态保护愿望的基础上,遵循生态系统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正义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正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促进、密切关联,具体体现在价值取向、伦理认同和实践过程三个层面。当前,国际社会仍存在不少阻碍生态正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的因素,唯有以生态经济超越生态霸权主义,以生态道德解构人类中心主义,以合作协商推进低碳主义才能进一步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推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