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对于书信一体非常重视,他不仅对书信作出了细致的分类,而且概括了书信的总体特征和不同类型的特征,特意强调了书信体的文学特征,描述了历代书信体的流变,评论了书信史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从而在中国书信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书信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考察宜昌古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宜昌城市近代化的进程及其表现。以此作为今宜昌城市继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书信在传记文学中的多重作用及其使用策略是一个颇有学术价值的课题。书信在立传时的首要作用是其史料价值,书信是了解传主特定时空中真实生活信息,尤其是揭示传主某一特殊行为背后隐秘心理的最佳资料。书信有时比日记还要可靠,因为日记叙述者会有事后的修饰,而书信则大多寄给他者保存,传主无法修改了。任何传记作家都不能忽略书信在传记中的独特价值,但也应该对书信写作者"自我辩解和自我美化"的叙事修辞时刻保持警惕。只有这样,才能在立传时真正挖掘出书信在传记文学写作中的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4.
北京建有中国硅谷,武汉建有中国光谷。宜昌是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发挥"电价谷地"优势,大力发展载电产业,是宜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选择。本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兴建宜昌·中国电谷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邮票是"国家名片",承担着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文革"邮票以政治题材为主,仅发行了少量的经济、文化和体育题材邮票。基于政治传播的需要,"文革"邮票主图大多是经过概念化、样板化的人物或景物形象。运用符号学的图像分层分析方法对"文革"邮票进行解读,剖析影响邮票设计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揭示邮票设计及构建国家形象的规律,以期彰显邮票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发挥其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的独特作用,探索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形象表达与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汉代私人书信的传播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私人书信的传播系统是与官文书的传播系统有着很大区别的.经过对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文献,文物的考查发现,汉代书信的封检包括梜、囊、木函三种方式,汉代书信的邮驿也包含了一些官吏利用职务之便通过邮驿传送私人书信,捎传和专人传送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体,书信的发展和演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兴趣.针对书信的起源、演变、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层出不穷,对具体某一朝代或某人的书信研究也蔚为大观.然单论东汉一朝而言,对书信的研究还存在着空白.研究者们多关注东汉书信的内容、艺术特色、汉代邮驿制度等方面,而东汉书信的保存、流传及其体现的社会内涵和士人心态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8.
今日文摘     
外国邮票上的中国运动员最早被"搬"上外国邮票的中国运动员是我国足球运动员张宏根。1958年越南邮政部为纪念河内体育场落成,发行纪念邮票1套4枚,图案相同,上面印着张宏根在体育场上踢球的英姿。在外国邮票上露面次数最多的中国运动员是我国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李宁和著名女跳水运动员伏明霞,他俩都先后5次被"搬"上外国的邮票。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形象也多次被"搬"上外国邮票,如瑞典曾发行有蔡振华英姿的邮票;江嘉良也曾出现在冈比亚发行的小型张邮票上。举重也是我国体育的强项,马里曾发行有吴数德、赖润明形象的邮票;马尔代夫曾发行印有陈伟强、叶焕明形象的邮票。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叶乔波和花样滑冰运动员陈露的英姿则分别出现在朝鲜、塞拉利昂、圭亚那发行的邮票和邮票小型张上。  相似文献   

9.
一枚面值8分的80猴票在如今的拍卖价格可以高达1万元以上。在一轮轮邮票收藏的热潮中,小小的邮票往往蕴含着巨大的升值潜力。面对当前的通货膨胀,收藏邮票也不失为一种投资渠道,由中国邮票博物馆监制发行的中国珍邮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全集(1985-2010)》,因其收藏规模之大、品种之全、票数之多,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广大收藏者的热捧。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为计,到中国抗战进入到第三个年头时,中国已经失去了南京、武汉。长江上游处在国民政府控制下重要的城市仅剩下重庆。自南京陷落后,国民政府即宣布迁都重庆,保卫重庆、保卫大西南已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议题,宜昌作为扼守重庆的重要门户,长江流域国民党江防军围绕着宜昌及宜昌县内的石牌地区展开了宜昌会战、宜昌反攻、石牌保卫战等三次大规模的战役。这三场战役的最终结果很大程度了决定中国抗战的最后走向。其中长江流域国民党江防军在三场战役中乃至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历史意义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