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全体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并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4号主席令公布实施。这部法律把大陆与台湾以后的发展方向问题,通过全国人大立法的方式,上升成为国家的意志、13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将两岸关系正式纳入了法制化的新页。  相似文献   

2.
《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依据和性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体现了我国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本精神;其英文译名是Anti Secession Law而非Anti Separation Law,这有助于国际上对我国立法的认同;其打击的目标是台独分裂势力,而对普通平民及在台的外国人的正当权益则尽最大可能予以保护.该法虽明文规定不排除"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但仍处处展现出和平姿态,是一部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和平法.  相似文献   

3.
王铸成 《理论界》2012,(8):41-43
《与台湾关系法》与《反分裂国家法》,是美国与中国两国的国内法。一个国家利用国内法参与国际事务,借助国内法传递战略意图就成为一种可行的策略。因此对这两部法律进行语用学解读有助于理解国内法在国家战略的执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另外,这两部国内法与台湾问题息息相关,而通过对这两部国内法的分析得到的对美中两国国家战略的理解,也将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以34号主席令将该法公布,并自即日起予以施行。这部法律的制定并非偶然,它凝聚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反独促统的殷切期待,它是为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发展两岸关系和促进中国统一而制定的,它是中国民主法制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5.
《反分裂国家法》是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法制化,其主要内容及特点充分体现了大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的一贯立场,同时表明全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台独”分裂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6.
《反分裂国家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的维护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在实体上和形式上都极大地体现了法治精神,堪称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创新性举措。《反分裂国家法》突破了以政策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的传统,启发了作者对政策和法律手段使用的思考。政策和法律两种不同的治理手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状况下,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使用中应有不同的侧重。在依法治国进程中,首先应树立法律的权威,政策应在法律的统帅下发挥积极的作用,寻求法律和政策最佳的结合点,发挥出各自最大的比较优势,以追求完善的社会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反分裂国家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的维护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在实体上和形式上都极大地体现了法治精神,堪称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创新性举措.《反分裂国家法》突破了以政策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的传统,启发了作者对政策和法律手段使用的思考.政策和法律两种不同的治理手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状况下,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使用中应有不同的侧重.在依法治国进程中,首先应树立法律的权威,政策应在法律的统帅下发挥积极的作用,寻求法律和政策最佳的结合点,发挥出各自最大的比较优势,以追求完善的社会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柯联民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51-155,158
处在十六世纪历史拐点的欧洲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和让·博丹,在各自阐述其经典理论中,都表现出理想追求与现实选择的矛盾和迷茫。而两者始终坚持法权对之于国家权力的优先地位,无疑受着源自古代的自然法理论的影响。马基雅维里和博丹对人性、国家与法的关系思考,开启了讨论近代国家理论的道路,闪烁着思想萌发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多元分化重塑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市民社会理论与法团主义框架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认识这一重塑过程。前者预设了多元主义的前提,强调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社会空间及其对国家权力的制衡与约束。后者则认为社会的自主活动不足以形成秩序,强调国家对于市民社会的参与、控制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制度化的联系渠道。其实,市民社会理论与法团主义框架均延续了极权主义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所开创的"连续统"思维模式,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结构。对改革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解释框架必须来源于其自身的经验;即使将西方的概念框架应用于解释中国,也应当是一种"概念再造"。  相似文献   

10.
受市民社会理论影响而形成的“社会与国家”这一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近10余年的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之中,不仅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野,而且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同时也开辟了某些新的研究领域,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这一理论分析框架的应用还需要更进一步加以完善,从“社会与国家”的新角度开展对中国近代史更多相关专题的实证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为背景。从法团主义理论的视角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了简单的理论探讨,并对当下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应然建构做一方法论思考。我们应努力寻求法团主义视角下国家与社会关系间的良性互动,探索出一种“强国家一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来。  相似文献   

12.
法团主义视角下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调整与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为背景,从法团主义理论的视角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了简单的理论探讨,并对当下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应然建构做一方法论思考。我们应努力寻求法团主义视角下国家与社会关系间的良性互动,探索出一种“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来。  相似文献   

13.
何英的《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是一部具有很高理论素养的著作.该书着重分析了美国媒体名记、专栏作家与中美关系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之间互动的情况,以建构主义结构互动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威胁论”为平台,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理论根源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阐明了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丹尼尔斯和泰克西埃质疑国家不单纯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可能成为"独立的统治力量";尼尔·哈丁和斯考切波质疑把国家仅仅视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过于轻率和简单化。回应这些质疑,有助于澄明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理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明晰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影响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因素中,国会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国会在外交决策中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冷战结束后,美国国会加强了对华决策参与,总体上起着消极作用.<加强台湾安全法>是冷战后国会介入台湾问题的一个大动作.该法出台的过程为我们探究冷战后国会对华政策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中国政府已充分意识到美国国会的作用.力图发展两国间的对话机制,规避国会在中关关系中的破坏性作用,增加其建设性.  相似文献   

16.
行业协会是中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相对于多元主义和国家法团主义,我国的行业协会和国家的关系更接近于一个社会法团主义模式——虽然尚有一些出入,这不仅体现在监管体系本身的性质上,而且还体现在这些社团组建和运作过程中国家涉入的程度.一方面,社团监管体系正变得更为开放,自发成立的行业协会在近十年有大量的增长;国家为行业协会提供的财务支持非常有限,而且业务主管单位通过领导人选择来控制行业协会的方法也越来越少,领导人民主产生的比重上升.同时,业务主管单位更多地采取了财务审计、年度报告审查等事后监督模式.在这样一种大的制度框架中,国家与社会相互增权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得到初步发展,中国的社团空间已经接近社会法团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17.
《管子》之法与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京龙 《东岳论丛》2003,(3):125-127
《管子》一书对中国法制思想的建设具有突出的贡献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于法的基本内涵理论上的廓清 ,二是在国家管理过程中讲求以法辅礼、礼法一体 ,三是主张对法的运用要讲求适度。  相似文献   

18.
龙四古 《社会科学论坛》2008,(7):106-113,129
面对战争——人类历史上千万年挥之不去的伤痛,本人一直在苦苦思考:战争的根源在哪里?经济利益?文明冲突?还是其他?  相似文献   

19.
杨亚平  曹树基 《中国学术》2003,4(1):336-343
布迪厄以“场域”作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对法国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所谓“场域”,指的是不同的权力或资本所决定的处于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之间的客观关系。“场域”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2007年我国对1993年制定的《科技进步法》进行了系统修改。新的《科技进步法》巩固了促进科技创新的法律基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写入法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宽容失败和强调诚信鼓励创新,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科技资源的共享制度及运行机制,支持农业基础科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