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一生追求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其民权主义思想不断演进发展,表现出极为鲜明的特点。他以"取法乎上"作为理想,力求紧随世界民主潮流而前进,同时留意避免西方民主制的弊端,主张通过中西结合来完善民主制度。依据对中国国情的体认,他强调实现民主应以国家民主制度的建设为重心,以"革命程序"的推进为方略。通过辨析这些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价值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赵立 《学术探索》2012,(12):108-112
本文重新梳理了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在1912年前后一段历史时期的形成、变化、发展的过程。孙中山以县自治为基础的地方自治思想,是其民权主义和革命程序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之后如何走向民主共和政体提供了启发式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孙中山对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基本态度,从分析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具体内容入手,认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一方面主张对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义思想和民主共和政体必须加以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又反对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照抄照搬.把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贯穿和体现在民权主义中的孙中山的民权观.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摆到同等重要地位,并且我国第四次修宪又将政治文明首次写入宪法,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新历史时期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孙中山思想体系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文明思想,对之予以研究一方面能弥补孙中山思想研究中此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孙中山的政治文明思想具体表现在:培植先进的政治心理、加强政治道德以及培养革命精神等方面的政治意识文明思想。创建五权宪法、实行民主共和制以及缔造资产阶级政党等方面的政治制度文明思想。倡导知难行易,鼓励国民求知乐行;规范集会结社,训练国民基本参政行为能力;设计军政、训政、宪政,保证国民系统参政等方面的政治行为文明思想。  相似文献   

5.
基层民主政治是整个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实现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因素:姓氏族群对基层民主建设的影响;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挑战";村支部架空村民组织自治的权利;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民主法制观念不强,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等等。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应从整体出发,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角度入手,提高农民参政水平。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是他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而民权主义则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鉴于以往对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民权主义研究不足,本文拟借纪念辛亥革命七十二周年的机会,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孙中山先生的民权主义思想,总起来讲,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它所要求的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通过民权政体,实行普遍民主,在中国建立一个具有广泛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也是政治理论大家,其民权主义思想深刻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很高的精神品位,保持了一贯的理论特质,并形成了周延的理论系统。这一系统,是建立在进化论和民生史观这样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这一系统,既表现在他对民主民权先进理念的长期坚守与求索,也有他对民权主义制度建设之微观—中观—宏观的系统构想,更值得肯定的是,其民权主义思想的宗旨和归宿是"做人民公仆替众人服务"。探究这一理论系统,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有些方面直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村(居)民自治是基层群众自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工程。新征程上,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实,要求按照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和要求深化村(居)民自治实践,尤其需要做到:一是增强干群民主意识和保障基层自治空间,激发群众民主参与的内生动力;二是完善村(居)委会选举制度,筑牢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第一链条”;三是做好民主选举“后半篇文章”,高质量打造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链;四是推动民主参与和基层治理相结合,在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维护群众利益。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钧林 《文史哲》2001,7(1):71-79
孙中山先生不是从民本起步 ,走向民主 ,而是相反 ,首先取法乎西方民主 ,然后返观本土民本 ,融会贯通而创立一“中西合壁”式的民权主义。民权主义与传统儒家的民本主义有其相通的一面 ,又有其明显的差异。大致说来 ,在“民有”(ofthepeople)和“民享”(forthepeople)的观念上 ,二者大同小异 ;而在“民治”(bythepeople)的观念上 ,却是一有一无 ,截然分别。“民治”观念为儒家民本主义所当有而未有 ,孙中山先生补其阙 ,济其穷 ,乃以比较完备的民权主义完成了对儒家民本主义的发展和超越。这是孙中山先生站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之流上所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启良 《浙江社会科学》2001,25(3):119-123
本文作者认为,孙中山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西学教育,但其价值关怀和思想方式仍是中国传统型的,他的大同理想既是出于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拒斥,又是对传统儒家民本主义的继承,同时亦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思考社会问题的思想局限性.更为重要的是,孙中山以"天下为公"为价值目标的民生主义,既同现代自由民主的理念和基本原则不合,亦同他的民权主义互为矛盾,尽管民权主义同样带有儒家民本主义的阴影.  相似文献   

11.
就本质而言,公民社会就是民主社会,其目标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与村民自治的目标完全一致。村民自治的基本目标也是要通过全面推进“四个民主”来实现村民的当家作主。公民社会与村民自治的关系体现在:公民社会对村民自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村民自治对推进公民社会的构建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观点摘编     
邓小平的建国方案 董四代(《攀登》1997.③)认为,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国方案,并不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他们的创造性的发展:①邓小平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了孙中山的节制资本思想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机制问题.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发展了孙中山的对外开放主张和毛泽东学习一切民族长处的思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思想,发展了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政治,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无论是在旧三民主义的发展阶段还是在新三民主义的发展阶段 ,始终贯穿和体现着主权在民的思想。而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发展 ,则是对民权主义的重大发展。这就表明 ,主权在民的思想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核心。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不当之处 ,请学术界同仁批评指正。一辛亥革命前 ,孙中山有相当长的时间流亡于欧美 ,从事于反清的革命活动。在欧美 ,孙中山不仅考察了欧美的政治和民主共和政体 ,同时大量阅读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启蒙思想家的著作 ,深入研究了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接受了欧美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14.
李昌庚 《兰州学刊》2007,5(8):127-130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吸收西方国家政治文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时特定国情而提出的,尽管有些不足,但仍存在许多理性的价值。虽然"权能区分"理论、五权宪法和"以党治国"思想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但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及其立宪政体。文章指出必须从如同孙中山所言的基于中国国情的"过渡时期",从孙中山思想的本意来评价其民主宪政思想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协商民主:村民自治可持续发展的政治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深化和细化村民自治制度,解决村民自治的"民主困境",实现我国基层民主从"理念"层面向"现实"层面的回归和落实,这是村民自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文章试从社会民主--协商民主的视角来分析解决基层民主困境,通过在村民自治中引入协商机制来实现农村社区民主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和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当中,提出了人民自治思想.后来,列宁把这一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基础上的得以发展.马克思主义著作家们将人民自治思想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有机结合起来.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中社会的管理必须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管理,并且这项管理只能由人民自己来实现.但是如果社会主义社会推行人民自治,必须得唯物辩证地处理好人民自治与国家管理、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等关系.就价值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人民群众自己管理社会事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它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对于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建设,作了指引.实施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思想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元鹏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57-160
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被当成救亡图存的方案推上了社会舆论的前沿.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都将地方自治视为救国之途径.前者以主权在民作为地方自治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点,以县自治作为行使民权的手段,并将地方自治规划为训政时期的主要内容;后者以"预备立宪"为宗旨,要走"个人自治--地方自治--国家自治"的道路,行"绅治"或"官绅共治",借以实现君主立宪制度.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对于地方自治之诉求,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回应;而两者对于"地方自治"的不同表达,则反映了对"自治"理念理解之深浅与阐释角度之差别.  相似文献   

18.
壮族传统都老制的村民民主自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壮族农村地区曾普遍存在着一种社区自治制度--都老制.都老制以民主选举、民主立"法"、民主议事以及民主监督等为自治的核心内容,充分地体现其民主本质,是一种具有民主特征的乡村社区自治制度.民主不是舶来品,在壮族传统都老制的村民自治,"原生态"的民主,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壮族乡村的土壤里.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年孙中山在经历了维护共和的种种努力和失败后,对于如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从维护民国体制、护"国"、护"法"转向摆脱既有体制、重归本来理想,重视"训政"、地方自治和"以党建国"、"以党治国"。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将建设民主的依靠力量转向人民,为民主的政治制度奠定社会的基础,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吕振羽"乡村自治观"的形成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在《村治月刊》时期,吕振羽对于乡村自治的理念与制度设计既异于三民主义的地方自治理论,也与同期的村治派不同.他认为实施乡村自治是现代民权政治的要求、乡村自治应当以"村"为基本单位、乡村自治须重视权利保障,从而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自治理论相暗合.在《三民半月刊》时期,吕振羽始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观察和研究彼时中国的农村问题,并对乡村自治论题作重新阐发.他主张实现农村自治应以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为前提、农村自治本质上是农民问题.这可视为他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理论的皈依以及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