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社会最低保障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转型与弱势群体 在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弱势群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出现了新的群体--城市农民工.城市农民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的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他们不能真正威为城市中的一员,所以称之为城市农民工.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及化解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形成原因关于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形成的原因,国内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探讨,如马卫国(2004)归纳为不思进取的意识、自然条件和非正常因素(不公正所产生的贫富差距),黄会杰(2004)、赵常兴(2005)等学者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社会分配制度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农村弱势群体形成的根本原因。这种探索积  相似文献   

3.
当今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体现在GDP增长、控制失业率,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其中控制失业率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的痛苦指数,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也是了解民意最直接的变量,其通货膨胀与失业指标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最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关注弱势群体的精神与物质基本需求,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增加弱势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应成为我国社会政策目标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扶助农村弱势群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党的十六大提出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扶助农村弱势群体 ,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 ,逐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小康水平低 ,不全面 ,尤其是不平衡问题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黑龙江省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状况  收入水平的高低 ,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依据 ,是决定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根本因素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 ,经济收入作为生产劳动的最终成果 ,反映了人们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 ,以及个人消费的能力 ,是划分社会结构的基本依据。弱势群体是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杜会财富分化的加大,如何关心和保护弱势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更引起了中国高层的重视。农民是弱势群体,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关心农民,就应该让农民老有所养。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基础。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的困境与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是社会学最初使用和界定的范畴,泛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势力差人群。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分化日益呈现为一种不断加剧的态势,社会学领域中的“弱势群体”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7.
“八五”时期统计工作回顾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八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时期,是我国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时期。这一时期,全国各级统计部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8.
李君 《山东统计》2006,(6):36-37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城市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但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德州低收入群体的构成特征及致贫因素、生活状况、面临困难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利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世纪的脚步,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1%,达9062万人,银色浪潮正袭向养老大堤。而老龄人口中的弱势群体在农村,其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人数多,地域分布广,收入差别大,建立符合国情市情的农村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应能体现出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多层次、多方式、多  相似文献   

10.
切实做好医疗救助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困难群众生活压力的重要手段。解决好低保对象、五保户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医疗问题,事关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我县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自2008年以来,在自治区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  相似文献   

11.
王杰 《浙江统计》2002,(12):4-7
(一)十三年浙江发展的成就和特点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一概括和判断也完全符合浙江的实际。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时期,是改革不断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初步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是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实现生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商品零售统计是在1952年建立起来的,实行这项统计的基本目的是反映社会一定时期的生活资料消费总水平,为研究和安排市场供需平衡、信贷收支平衡提供依据。在我国,社会商品零售统计的范围除了通过市场实现购买的生活资料外,还包括一部分向农村  相似文献   

13.
目前 ,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时期 ,经济体制的变革导致社会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经济对统计活动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使得在旧有经济模式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计管理体制 ,与新型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 ,只有通过统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活动才能得以解决。一、转型时期对统计的需求转型时期是两种经济体制发生交替和融合的时期 ,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发生着深刻变化。政府不再包揽所有社会事务 ,而是将相当部分的权利下放到下级单位和微观经济主体。相对而言 ,微观经济主体正在逐步成长为…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产业化是在我国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现阶段我国实现农业产业化必然存在着一系列障碍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农业发展水平低下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5.
转轨时期的统计管理体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导致社会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经济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样以来,在旧有经济模式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计管理体制,就与新型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只有通过统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活动才能得以解决。一、转型时期对统计的需求转型时期是两种经济体制发生交替和融合的时期,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发生着深刻变化。微观经济主体正在逐步成长为完全意义上的独立权利主体,能够自主地进行经济活动并承担相应的收益和责任。这就必…  相似文献   

16.
姚杰 《四川省情》2000,(12):5-8
“九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时期。全国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前进。四川同全国一样,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各项事业显著进步。“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将如期完成。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本质上是"三农"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农民工子女是教育弱势群体,而社会援助能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社会支持不足的问题。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三重差分模型评估获得社会援助对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获得社会援助有助于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成绩提高;成绩差的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援助效果更好;心理援助和物质援助相结合对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更大,尤其是对成绩差的农民工子女。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中国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平衡。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我国政府历年来不懈努力和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缩小区域差异,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选择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扶助农村弱势群体,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小康水平低,不全面,尤其是不平衡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一、农村弱势群体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比较复  相似文献   

20.
方晴 《四川统计》2009,(1):62-62
我国大学贫困新生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在经历了“招生并轨”“扩招”和“取消公费”等一系列改革后,贫困大学生这一生活在中国高等学府里的特殊群体,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强烈关注。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每年的新生中有10%~20%为贫困学生,其中5%~10%为特别贫困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