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郝东明 《职业时空》2009,5(5):162-163
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的发展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更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陕西省37个工业企业各行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行业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与分析,得出陕西省工业企业中的优势行业和劣势行业,为提高陕西省行业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都市圈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家层面第一个获批的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南京与各城市之间实现1小时通达。客观准确把握南京都市圈内部出行特征,有助于支撑都市圈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基于一般性统计数据、手机信令数据、高德地图API等多源数据,从中心城市与都市圈各市跨区域交通联系情况、都市圈内部出行特征、都市圈1、2、3小时圈覆盖范围及特征对南京都市圈内部出行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南京都市圈跨区域人口联系强度远低于市域内部出行,跨区域出行以东西向为主,毗邻地区出行主要分布于边界地区。南京都市圈1小时圈覆盖范围在21%左右,小时圈范围扩大主要依靠轨道交通发展。  相似文献   

3.
解析皖江城市带融入南京都市圈的经济区与行政区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娜 《城市》2008,(7):28-30
皖江城市带是指沿长江安徽段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池州、巢湖、宣城和滁州8市,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省近几年实施“一圈两轴”发展战略的重点内容之一.安徽省2006年6月出台了《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近两年还在编制《皖江城市带综合发展规划》。作为安徽对接长三角重要发展轴的皖江城市带.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环境综合情况进行了定量化的综合评价。在比较各省份环境状况的基础上,选出宜居地区并且探讨治理环境污染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6.
徐州都市圈在江苏省的都市圈规划建设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其特殊性在于它包括了四个省区的城市,是跨越行政界线最多的都市圈。本文运用SPSS因子分析,并结合引力模型与场强模型研究徐州都市圈内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强度,以检验这样特殊的都市圈建设是空谈还是实事求是。结果表明该都市圈的发展有一定的潜力和基础,但是中心城市—徐州的核心地位不是很突出,该都市圈尚处于整体聚集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生活品质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五大品质"。因而,进一步提升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与杭州生活品质之城建设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文章在对杭州城市发展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从促进生活品质之城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并就此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瑞鹏 《城市》2019,(2):61-72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空间形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我国经济发展活力与潜力并存的区域,注重城市群建设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要求与重点任务。都市圈是城市群的基本构成单元,推进我国城镇化质的提高及实现乡村振兴均需以都市圈为基础载体。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对于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以我国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选择中心城市,重新界定我国的都市圈,经测算我国基本形成24个都市圈,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分别有9个、 5个、 6个和4个;从城市功能的视角,采用熵值法对都市圈进行类型划分,可分为成熟期、成长期、发育期及萌芽期。  相似文献   

9.
袁嘉蔚  郑沃林 《城市》2015,(10):24-29
笔者根据城镇综合发展水平的本质及构建指标的一般原则,建立涵盖城镇人口指标、经济实力指标、科学水平指标、文化建设指标、教育成效指标和环境优化指标等方面的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广东省21个城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发展劲度、发展硬度及发展韧度协调比较好;城镇综合发展水平得分高低主要与发展韧度因子的强弱成明显的正相关。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区域进行提升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芳 《现代妇女》2014,(6):275-275
把秦皇岛环渤海都市圈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具有着资源、地理和人才等优势,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环渤海都市圈中有一些经济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城市,其影响作用很大,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如何加强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发展较快的城市带动环渤海经济圈整体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产业区域化布局,围绕城市核心区的通勤范围在部分典型城市地区已突破市域边界,出现“周通勤”“边界通勤”等非典型模式。基于当前我国“双碳”发展战略,依托轨道支撑区域化客运出行成为必然选择。该文从需求特征角度识别都市圈轨道客流空间分布特征及轨道乘客需求行为特征,提出面向都市圈空间尺度的轨道体系,并提出相关时效服务指标要求,为都市圈及市域的快速轨道规划布局、服务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强 《城市观察》2009,1(1):26-40
本文通过简略比较和探讨已趋向成熟的国外五大都市圈的发展特点、经验及其做法,有助于我们认清都市图发育的一般规律和国内大都市圈所处发展阶段和存在不足,从而为我国大都市圈的培育发展提供有效范例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伦敦都市圈及其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城市观察》2014,(4):87-93
中世纪王权与商人的结盟使伦敦城成为伦敦发展的内核,此后伦敦围绕该内核形成了地域范围与人口的不断扩张态势。但直到工业革命后很久,伦敦才逐步形成了双层政府管理体制,并且大都市区政府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力。伦敦都市圈在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中还非常重视发挥私人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可 《城市》2010,(9):30-33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该报告采用科学的综合权重指标,从中国2009年近300个城市的样本数据中得出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相似文献   

15.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新型办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源。目前,独立学院经历了创办、发展、调整的过程,开始进入规范办学和提升质量的阶段。教育部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和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独立学院在五年内完成转设,并对独立学院开始进行教学评估。独立学院应以教学评估为契机,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付云鹏  马树才  宋琪 《城市》2014,(2):62-67
正一、引言及文献综述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迫切要求我们建设起一批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城市和城市群。因此探讨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所具有的由各种发展要素综合形成的整体实力的综合体现,是在社会状况、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关注了东京都市圈均衡发展问题。各种资源过度集中,都市圈不断扩大,其他地方发展会受到限制,实现均衡性发展,对政府政策制定能力是很大考验。同样的问题也在韩国出现,首尔过度发展,导致其他地方发展受限。在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如何发展,外围非核心区如何发展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上海都市圈的战略定位应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立足自身优势禀赋和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等基本原则,基于新时代和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潮流和现实需要,不仅要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更要服务中国的全球战略.围绕战略定位和发展愿景目标,上海都市圈需要更深层次推进对内开放,强化上海四大功能建设,形成一体化发展体制与机制,打造高度一体化基础设施,消除广泛存在的行政壁垒,形成统一市场,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同城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盖星石 《城市》2017,(10):54-61
南京居于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通江达海、承东启西、交汇南北,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进南京三大交通枢纽和枢纽经济区的一体发展,形成“1+1+1>3”的整体效应势在必行.笔者对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的综合优势,推进交通枢纽综合性建设、江海陆铁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枢纽经济区之间的衔接与一体发展.建立一体化的组织协调机制等几个问题提出了探讨意见.  相似文献   

20.
叶颖  雷玉桃 《城市观察》2024,(1):4-19+159
培育和推动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一步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2002—2020年上市企业收入、就业和资产数据为研究数据,基于探究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和“溢出”孰占主导的问题,对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心城市收入、劳动力和资本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引领周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交通可达性是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行业异质性,制造业的引领作用更强,而服务业的引领作用目前主要体现在就业方面,并且存在较大的发展带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