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论述黎族古代稻作农业和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探究其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栾丰实 《文史哲》2005,(6):41-47
地处黄淮下游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偏早时期是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的旱作农业区。随着与南方地区文化交流的增强,至迟在北辛文化时期稻作已传入海岱地区,然后循着东、西两路由南向北不断地扩散和发展。到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南部和东部沿海一带,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稻作农业经济。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基点,稻作农业还渡海传播和扩散到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地区,并进一步向日本列岛扩散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神农与湖南稻作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新梅 《云梦学刊》2005,26(4):53-54
神农是稻作民族的农神,湖南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湖南的远古文化就是神农文化。  相似文献   

4.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传统农业中可持续要素的发掘研究工作。我们的研究得到国家和国际上的关注。我们所主持的一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研究元阳梯田传统农业中的可持续要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史前农业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式楠 《学术探索》2005,(6):110-123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标志着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根本转变,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食物获取方式。中国史前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划分为从萌芽到形成、初步发展、发达、兴盛4个阶段,大体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末期相对应。中国史前农业明显形成南北两大系统,南方是以长江中下游为重心的稻作农业系统,北方是以黄河中下游为重心的粟作农业系统。这是由于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农作物祖本的自然资源以及居民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差别综合作用形成的。中国史前两大农耕系统各自独立起源、并行发展,又发生传播和交流影响。中国史前农业在世界史前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7.
以安徽明村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发现虽然农村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农村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由留守在家的老人或妇女承担,但实际上,出于家庭和农业生产的双重需要,年轻农民工到了夏秋农忙季节大多会返乡接替家里的老人或妇女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从而表现出一种新的家庭农业生产和组织形式。这种新家庭农业通过家庭内部劳动力资源的有序分配,合理利用家庭中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实现了家庭劳动力的最优配置,从而提升了小农经济的效率,为农村经济、家庭和国家粮食安全都带来了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生计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制度体系来支撑,侗族地区的稻作梯田建构是一项劳神费时的社会工程。如果没有可持续运行的制度性保障,梯田的建设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建成了也很难稳定运行,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侗族集聚区的梯田建设就突出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当地的梯田建设制度,不仅维护了稻作梯田的规范使用,避免了使用权、所有权的纠纷,而且彰显了社区公益合作的人生价值,以为己利他的方式来保障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有着悠久的稻作传统,但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很有限。1949年后,随着集体化体制的建立,在改造自然、增产粮食的战略下,华北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水稻推广工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显著增加,创历史新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特别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华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急剧下降,达到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其中,山西是华北地区的典型代表。上述现象是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而梳理山西经验发现,这些现象的发生,是生态、技术、市场、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问题互相作用的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界定进而从广义农民收入概念的角度,利用课题组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区4市12县(区)1028户农户入户问卷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就收入水平、收入结构、收入性质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收入水平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在农民收入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农业经营收入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具有极强的正向影响,非农收入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产生负向影响.在农民收入水平既定的前提下,非稳定性收入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中 ,因人们理性有限和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 ,给异质性的各种参与主体创造了寻利的机会。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差异 ,造成利益分布的不平衡 ,在竞争的压力下 ,有一种机制驱使人们去追加对信息和技能的投入。一句话 ,市场经济使人类最重要的一种要素———脑力发挥了作用。在传统农业经济中 ,生产表现于同质的体力劳动与有限的土地结合。脑力因其封闭性和自给性特点 ,几乎不发生作用 ,这是造成传统农业长期停滞的原因。而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引进一种新技术 ,的确可以提高农业产量 ,但不一定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只有对农民追加人力资本的投入 ,才能使农民最终摆脱落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13.
贵州连片特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抓住贫困问题,也就抓住了贵州的主要矛盾。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关键是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快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设立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贵州省有65个县域单位分别位于其中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在利用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对比分析贵州三个连片特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贵州三个连片特困区县域经济的基本竞争力,取得了很好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它对农业资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农业投入的不同行为上。建立有利于农业发展和资金形成的土地制度,必须:完善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建立规范土地使用制度、流转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自80年代以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政策新目标的形成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6,(2):24-29
保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已经成为与增产、增收并列的农业发展政策新目标。这既是顺应农业发展转型的主动选择,也是全面保护农业多功能性的理性回归。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代表的迅猛发展、其行为特征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及成功实践,都将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实现农业政策新目标的"合意"主体。实现农业政策新目标,首先要加强新目标的宣传落实,使之深入人心;其次要在政策上提供指引,激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行为;最后要重点扶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使其成为农业政策新目标的"合意"主体。  相似文献   

16.
试析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 《云梦学刊》2005,26(1):47-50
宋代农业经济的繁荣与人口、垦荒和农田水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宋代人口的增长十分迅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农户垦荒热情高涨,使农田面积大大增加;而南北各地水利设施的兴建则保障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人口、垦田和农田水利等三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宋代的农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金融支持解决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庆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析研究,指出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供需矛盾突出,地方财政、金融支持乏力等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之一,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产业间水资源配置失衡、水土资源不匹配,旱涝灾害频繁与农田灌溉面积受限,水资源供给与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协调,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等,已成为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多重困境。要使东北地区农业走出水资源要素配置困境,必须在借鉴资源配置理论,尤其是水资源供需平衡原理的基础上,探索水资源有效配置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产业间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业水资源有效配置现代化体系、完善农业水资源管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世纪,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现今存在的农业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21其利弊相伴而生。正确认识其积极因素,分析其不利影响并探讨相应对策对我国农业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云南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云南省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和帮扶的政策,保证他们直接地但却是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历史性的跨越,这些地区被称为民族"直过区".50多年后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式,对"直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直过区"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是我国现在最贫困的地区,该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是我国最弱势的群体、最特殊的族群,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层次,所以,政府和社会应该予以该地区特别的关注和扶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