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慈善意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勤禹 《社会学》2006,(1):10-16
慈善意识是一种“捐款捐物给需要的人”的自觉的心理反映,而这种反映是出自“对人类的普遍的爱”。作为民间大众意识的一个层面,慈善意识存在和发展是与经典文化密不可分的,它的生成和延续有赖于经典文化的支撑。下面首先就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四种经典文化中的慈善观念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一个慈善救助事业十分发达的国家,今年暑期,我对美国慈善救助事业作了一番近距离的考察,从中也悟出了一些对发展中国慈善救助事业颇有意义的启发。 运作成熟的民间慈善机构 美国慈善救助事业的发达,首先反映在慈善捐款的数额和民间慈善机构的数量上。2006年美国慈善捐款总额达2950亿美元,参加捐款的家庭达89%,  相似文献   

3.
整个社会的慈善意识不浓厚,既有制度层面也有文化层面的原因。针对我国社会整体慈善意识的淡薄与缺失,政府在制度层面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用税收来强化慈善捐赠激励机制。由于中国本土的儒教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它是将慈善作为一种受内在道德力驱使的自律要求,行善与否是个人的性情爱好或道德操行,  相似文献   

4.
我国弱势群体构成复杂、需求多样,因此仅仅依靠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解决问题,需要发挥民间力量,多路径的对弱势人群予以扶持,尤其是发展慈善事业,建立慈善扶持机制。  相似文献   

5.
李强  杨嘉利 《老年人》2010,(1):20-21
2009年9月8日,重庆市首届慈善奖颁奖典礼上,四川省南充市39岁的打工青年张世闻被评为“十大慈善之星”之一,颁奖词写道:“从2001年开始,这个来重庆打工的四川小伙子投身慈善事业,先后耗资80余万元帮助贫困老人,被民间称为‘草根慈善家’。”  相似文献   

6.
与新的社会行政架构搭建几乎同时进行的,是对原有民间慈善救助社团的改造,最终取消了那些遗留下来的民间社会团体。随着民间自由活动空间的逐渐压缩,行政性社会工作格局最终形成了。  相似文献   

7.
慈善救助,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精神与美德,是中华文明的本质体现。2006年以前,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主要由政府部门以行政手段主导实施,辅以社会爱心人士自发开展慈善救助。可以说,以民政工作者为主的“官方”慈善人以及“民间”的社会贤达、爱心志士等,都在大社会工作的概念下从事着非专业的慈善公益服务。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自此,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有了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慈善组织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经历了从探索期、发展期到兴盛期的演进过程,并以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为具体依据。其中,参与主体呈现出从官方背景慈善组织主导,到官方背景慈善组织为主与民间慈善组织为辅以及官民慈善组织并举演进;参与形式表现出从募集款物、招募志愿者以及少量开展慈善服务等逐渐丰富的过程;参与程度则体现出从少量参与、有限参与到规模参与的特征演变。慈善组织通过募集款物等方式发挥积极功能的同时,亦存在专业能力不足、参与形式单一,缺乏慈善应急机制、资源配置低效以及枢纽型慈善组织发展滞后等问题,从而需要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慈善应急机制、提升慈善组织自身应急能力以及加强枢纽型慈善组织培育等措施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基于民间自愿的捐赠,其价值与贡献不仅是它有助于缓解贫困、缩小贫富差距,而且它还可以培育共同的公共价值,促进社会的团结与融合,提升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从国际经验看,凡是民间捐赠做得好的国家,其捐赠主体通常都是多元的,不仅有企业以组织形式的捐赠,也有个人的捐赠;不仅有富人的捐赠,也有普通公众的捐赠;捐赠的方式不仅包括钱物,还包括时间和精力。那么,中国社会慈善救助又有着怎样的特色?有传统无事业的中国慈善慈善在欧美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慈善观念深入人心,而在中国,虽有慈善传统,慈善活动也源远流长,但慈善作为一项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日前,由新日电动车冠名出资、无锡市锡山区慈善会和乐助社工事务所共同打造的“新日阳光家园”慈善助学冠名项目在无锡市锡山区揭牌成立。区别于以往简单的送钱送物的“物质慈善”,该项目更侧重于关注和帮扶贫困青少年在精神层面的多元化需求,  相似文献   

11.
美国公司慈善活动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慈善作为社会慈善的一支重要力量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慈善大国,同时为公司慈善制度创新做出了开拓性贡献的美国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吴妍  姚俭建 《社会学》2008,(1):29-34
作为当代中国慈善事业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民营企业在提升整个国家。的慈善水平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民营企业从事慈善行为具有三类心理动因:(1)利己基础上的利他;(2)互惠利他;(3)纯粹利他。运用法制、体制和机制的有效手段,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心理动因,是发展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企业慈善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生力军。与个人慈善行为相比,企业慈善表现出更强的利己动机,且以经济动机、政治动机、声誉动机为主。其驱动因素在微观个体层面表现为企业家的个人特征、个人观念与早年经历,企业董事会成员和高管的慈善认知与偏好;在中观企业层面表现为企业的属性与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在宏观政策层面表现为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慈善组织的登记设立、税收优惠、劝募环境以及慈善褒奖制度的影响。发展中国特色的企业慈善,需要明确其在第三次分配中的功能定位;降低基金会注册登记门槛;畅通慈善组织的认定和撤销机制,减少“僵尸型企业基金会”;完善新型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保持与捐赠主体的良性互动,提升企业基金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当慈善和感恩的争议喧闹地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网络上时,慈善被异化为一种施恩与回报式的互动游戏,慈善事业真正的魅力就在消退,那种大爱无形、润物无声的特质蜕变为一道投入产出算术题,便消解了慈善能够给予人类的最美好、最伟大的力量。 慈善包含了一套复杂的文化、社会机制,它既被视为人们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人们的一种权利,即“给予的自由”。因此,慈善不等于施舍,更不在于捐钱的多少,而在于随时有一种为别人着想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来信     
“慈善需要制度环境,需要慈善文化的认同,也需要有着勃勃生机的民间组织。那么,政府开始明确地光大慈善,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一系列事关慈善发展的政策需要大力推进,全民慈善的氛围需要大力营造,企业的慈善精神需要大力提倡,慈善民间组织更需要强健筋骨。虽然相对弱小的中国慈善还面临重重困境,但慈善的力量终将渐渐推开笼罩着的阴霾。”北京曾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们对"中国红十字会""壹基金""免费午餐"等慈善组织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公众对于慈善事业更加透明化、公开化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慈善组织也逐渐暴露出监管不到位、公信力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试从法律层面指出现行慈善组织在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立法缺陷、执行漏洞以及认识度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社会,慈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发挥着聚集民间资源,补充政府资金不足.改善分配格局.最终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政府应成为社会慈善行为的倡导者与组织者,但这种组织不是简单的干预,更不是替代,而是依靠法律法规规范制约社会的慈善行为,依靠服务倡导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并通过机制的建设打造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慈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民国中期广东民间慈善组织呈现"萎缩"的趋势。此种背景下,1934年陈济棠倡导创办官办型慈善组织——广东仁爱善堂。而官办慈善组织以其特有的公共优势和号召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积极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尤其在施医赠药和救灾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它能够通畅地运转,并最终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重要的原因是官办慈善组织有充足资金保证和救济社会的号召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资源分配需求从以政府或市场为主体的初、再次分配需求转向具备社会自主性的分配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第三次分配便进入了国家治理体系的视野中。但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即慈善活动还并不成熟,存在着公众参与不足、民间组织资源统筹能力较弱、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社区慈善驱动力的缺乏。本文以多元协同为视角提出社区慈善驱动力构建的逻辑,并借鉴广州市L社区社工站推动当地慈善的经验,提出社会工作应围绕着教育转化、增能、建立网络、政策影响等方式展开第三次分配的驱动力构建,实现多元主体合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导刊》2012,(23):25-29
7月4—6日,全国老龄办群众工作处到广州、中山、深圳三地对基层村(社区)老年协会进行专题调研。调研显示,当前老年协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依靠政府推动。老年协会以自我管理为主,但必须要有协助管理。在资金来源问题上,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尝试引入慈善机制,建立财政定额补助、慈善捐助、购买服务三位一体的资金来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