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浪儿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但是,与物质方面的救助相比,流浪儿童心理救助比较缺失。通过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流浪儿童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在进站、住站、出站三个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结合流浪儿童救助站的现有条件,设计符合流浪儿童心理需求、对流浪儿童有切实有效作用的心理救助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预防和减少流浪儿童重复流浪心理的形成,更好地实现流浪儿童救助。  相似文献   

2.
家庭问题是儿童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家庭问题得到了缓解,流浪儿童才能真正实现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需要家庭的参与。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和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建构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解决和家庭问题解决相结合,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尽管2006年民政部颁布了《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明确了流浪儿童机构救助的流程、救助内容、机构建设和管理等,但社会工作者具体在机构内能提供怎样的服务、怎样提供服务、效果如何等,各地仍处在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4.
构建规范、有效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必须将之置于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考量,并对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之间职能的分工、关系的协调予以兼顾。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构建的五个原则,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国家、社会与流浪儿童的家庭三者共同担负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与回归社会责任的理论模型,以期有效整合国家与社会的资源,引导流浪儿童顺利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犯罪流浪儿童的司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流浪儿童的数量不断上升,流浪儿童犯罪也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这些犯罪的流浪儿童在进入司法程序之后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这在联合国立法中已有规定,并且在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成功实践,然而目前我国针对犯罪流浪儿童的司法保护制度存在明显不足,为此本文对联合国相关立法和相关国家有关做法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讨,希望借他山之石,促进我国犯罪流浪儿童司法保护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流浪儿童在中国的主流论述与研究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回顾了中国社会主流论述对于流浪儿童尤其是问题流浪儿童的"严重社会问题"的认识,以及相应的"社会救助、矫治改造及社会适应"的政策与服务,由此基于文献述评提出了问题流浪儿童研究的新取向及意涵。  相似文献   

7.
家庭破裂、教育不当、经济贫困等多种因素导致儿童流浪现象的产生。这些流浪儿童离开监护人,流落街头,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生活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成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深入了解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犯罪状况和被害状况,进而有效地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本文对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概括了流浪儿童被害的几种主要类型.提出预防流浪儿童被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流浪儿童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造成流浪儿童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仅依靠政府设立的救助保护机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格局下,建立一个联结儿童、家庭、社区、学校、救助保护机构和公安机关的青少年社会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预防儿童离家流浪,并且更有效地救助和保护流浪儿童。  相似文献   

9.
付慧 《现代妇女》2014,(3):87-87
我国的流浪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而逐步严重的。市场经济的改革破坏了原来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大量的儿童流落街头。本文主要通过两个面来探讨关于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一是通过构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儿童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二是有效利用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导刊》2012,(28):F0002-F0002
当地时间2012年9月19日,荷兰海牙,由荷兰儿童权利基金会颁发的国际儿童和平奖揭晓,菲律宾儿童凯斯·瓦尔德斯因为在帮助街头流浪儿童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而获得这一奖项。现年13岁的凯斯在2岁时就因种种原因被迫开始了流浪街头的生活。几年后,他被一名好心的社工收养,之后生活才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11.
流浪儿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当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主要停留在程序化的救助层面,救助效果有待提升。文章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分析专业社工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优势性,并探索社工介入救助工作的路径,从而打破传统程序化的救助方式,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维护流浪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流浪儿童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现有的关于流浪儿童日常生活研究的主要范式进行了评述,揭示并详析了以强调流浪儿童的脆弱性为主要特征的“脆弱性视角”、以关注流浪儿童的能动性为基本特征的“能动性视角”和强调流浪儿童的越轨行为的“越轨性视角”。这三种视角强调的流浪儿童日常生活的不同面向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以内涵广泛并内在地强调动态过程的“社会排斥”可成为流浪儿童日常生活研究的一个更适切的概念工具。  相似文献   

13.
个案社会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或群体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或群体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在救助和保护流浪儿童的过程中,个案社会工作是运用最多、也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分别以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心理一社会模式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社会关系、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如何分工、两者关系如何调适等方面尚未形成学界共识。因此,对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讨论很有必要。构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应包括五个原则,即政府依然要扮演主要角色、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不可或缺、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相结合、档案管理与因人施“救”、对流浪儿童实施主动性救助保护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流浪儿童开始在我国城市公共街头流浪。民政部门每年救助的流浪儿童的数量在15万人次左右。考虑到很多流浪儿童实际上无法获得或者不想获得民政救助,我国流浪儿童的实际数量可能要远远超出15万。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估计,当前,我国流浪儿童的总数大约在100万至150万之间。这些儿童在街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缺乏最基本的生存资料,面临饥饿、寒冷、居无定所、疾病、歧视、暴力与性侵犯等严重威胁,构成引入注目的人道危机。  相似文献   

16.
《离家出走和无家可归青少年法案》是美国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最为重要的法律之一。它的出台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在制度与经费上全面介入了流浪儿童救助领域。也体现出美国社会对于流浪儿童的观念从“麻烦制造者”向“社会问题受害者”的转变。该法案包括三项主要救助计划,在美国流浪儿童的生活、教育、健康、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导致部分流浪儿童更为边缘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大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2002年成立6年来,共救助、安置流浪儿童近1800名。多年来的救助实践显示,在获得应急救助和护送返乡的流浪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回乡后不久就再次外出流浪。据今年的不完全统计,重复流浪儿童的比例达48%,且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8.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直接面向最底层社会弱势群体的具有福利性、保障性、服务性的工作,对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消减社会问题风险、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提升政府服务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反思和注意的是,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在"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民政主管、社会参与"格局下'虽然建立起以民政救助机构为主体的救助工作体系,但社会参与严重不足. 在梳理和分析近年有关救助事件,尤其是流浪儿童救助事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审视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政策和实践.2011年1月,全国出现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联合优酷拍客发起的"解救乞讨儿童"公益行动;2011年10月,广东佛山发生无人看管的2岁小女孩被两车碾压后,18名路人无人施救的悲剧;2012年11月,贵州毕节发生了5名儿童在垃圾桶取暖窒息而死的悲剧;2013年1月,河南兰考发生了社会个人收养的弃婴因火灾造成7死1伤的悲剧,随后又在湖南长沙发生记者装扮流浪人员暗访遭捆绑的闹剧.  相似文献   

19.
流浪儿童问题是世界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中国保护弱势儿童群体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石家庄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探索出了一条“建家园、进校园、走向社会”的长效保护机制,为流浪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