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缪茜惠 《职业》2011,(33):72-73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公平"现象司空见惯,教育不公尤为突出。解决高职教育不公问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亟需高职院校迅速行动,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辟教育公平"试验田",为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献计献力。  相似文献   

2.
李旸 《科学发展》2012,(8):77-92
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构成上海社会组织的主体。尽管上海社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面临的现实问题不容忽视,且存在一些先天性的制度障碍。在当前社会转型条件下,上海社会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加强分类指导,强化政策扶持,改革管理体制,完善内部机制,严格依法监管,切实发挥社会组织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世博效应、世博经验进一步放大和深化之年,上海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线,积极探索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社会建设新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展望2012年,宏观经济日趋复杂,城市转型日益加快,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人口格局深刻调整,既有社会矛盾和潜在风险因子互错交织,上海新一轮社会建设将面临更大压力和挑战。对此,迫切要求上海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上海社会转型平稳、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4.
曾德雄 《城市观察》2012,(5):126-133
2011年底,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走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战略,相信这一战略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为广州市各项事业的总指引、总目标。事实上,城市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而城市化的历史也与人类的文明历史相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历史就是城市化的历史。如果说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国家,那么城市化也可看做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只有将城市化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视角下观察,才可以对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有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中等职业教育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大有作为,并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技能人才、缓解就业压力,保障社会安全,实现教育公平的艰巨重任,并为国家的和谐稳定、繁荣富强起到应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大众对于当前中国不平等的状况和趋势的不满程度如何?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和一些中国政府官员都提出,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市场改革造成的不平等状况不断加剧,普通民众对资源分配的不公非常不满、甚至愤懑。通常认为,那些从改革中获益甚微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应该对当前的不平等心存怨怒。为了考察这些看法是否属实,我们对一项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首先,尽管中国受访者对当前不平等的一些方面确有微词,但是他们总体上仍倾向于认为,目前产生各种社会不平等的资源分配模式是比较公平的,尤其是在社区内部。其次,与其他一些国家的类似调查结果的比较发现,中国受访者相对而言对社会不平等批评较少,同时更容易对个人通过教育、天分和勤奋努力来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持乐观态度。再次,总体而言,农村居民受访者,尤其是从事农业的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和职业地位较高的受访群体,反而对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反应要来得和缓,他们不太认为当前的情况是过分和不公平的。由此可见,民众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并不一定能代表他们对社会不平等的主观态度,而仅仅知道基尼系数或其他一些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也未必就能预测社会大众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基于这些发现,本文在结论部分讨论了中国今后在社会稳定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部相对落后的国家,与先发现代化国家相比.在民族、法治、个性等文化传统方面是缺乏的,与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由后发行的现代化的特点决定的。本文从介绍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挑战和矛盾。由社会失序引出社会秩序的定义,进一步讨论社会转型期社会秩序重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公共性危机的讨论是以古老而依然鲜活的命题“国家和市民社会”为发端的。我们知道,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市民社会的孕育、萌芽、形成、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生”因素,它直接决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的开篇中曾写道:“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质,服务和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现象,它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起来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即生活在物品不断更替换代的现实中,在过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代代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一切存在与变迁都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性生成。从人学的视角出发,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现实的实践的人,社会转型的过程是由人的自由自觉的能动的生活过程组成的,其价值性维度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2009,(2):12-23
内外部种种迹象充分表明,上海已进入社会转型的风险高发期。在这一时期,"内生积累型风险"与"外来冲击型风险"互相激荡,使得风险的能量和破坏程度空前剧增,对政府及社会的风险应对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对此,迫切要求上海相关部门和机构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未雨绸缪,切实做好社会风险的化解、预警及应对,从而确保上海顺利渡过社会转型期。  相似文献   

12.
农村女青年主要通过婚姻、升学、关系、参军、个人自致等途径实现向上层社会的流动,由农村迈入城市.但是,由于受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家庭条件、个人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女青年向上层社会的流动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占江 《社会学》2007,(4):13-20
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有着互相型构和消解的关系。在中国160余年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差序格局一直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和作用。差序格局之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阶层的和谐构建和现代法治进程的顺利推进都有着较大的消极影响。同时,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也在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社会所经历的社会转型,是全社会范围内一次重大的利益调整,它的实质就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传统封闭型社会向现代开发型社会、高度集中的集体经济向以竞争和利益导向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文明的阶梯     
社会文明通常被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器物的,二是制度的,三是精神的。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可谓问题多多:贪官迭出、环境污染、教育不公、医疗腐败、矿难频频、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信仰危机……有学者把它概括为非制度化生态环境。我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实现了由近代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认真总结这一历史性、民族性、制度性转型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与此同时教育转型也随之而来,大学精神在转型过程中担任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角色。大学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大学精神也随着历史的变革与时俱进,尤其是现代大学的大学精神一方面要保持其传统精髓,另一方面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学精神的传承正是在扬弃的过程中不断演变的。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内涵,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教育在社会分层与流动中的作用,同时就教育存在的局限及其对构建公平的社会流动模型的影响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适当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与社会学干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语虽出自圣人之口,但即坊间工匠亦人人俱知,人人践而行之。譬如某木匠,要施展“刮拉砍凿”的手艺,做一件家具,那就需要备好诸如刨锯斧锛之类的家伙,否则手艺便无从施展,家具自然也造不起来。于此而论,“利其器”者,其首要的意义在于要备好工具,选对家伙,定下方法。倘若用锛子去锯木头,或者用刨子去凿榫眼,那必定是不得要领;无法操作。此种理论无疑具有普遍的意义。做木匠活之类的体力活是如此,做学问之类的脑力活似乎也不能例外。一门社会科学学科,譬如社会学,要想研究一个特定的社会,要想去捕捉和把握纷纭复杂、变幻无常的现实社会生活,备好理论和概念工具,实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先行准备步骤。特别是当我们面对一个处于大变动之中的社会时,要准备何种有针对性的理论和概念工具,更是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晚清以来,中国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开始解体,社会脱序,动乱频仍,尤其是清末十年,政府推行新政,民变却蜂拥而起。民变止于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兵登上中国权力的中心,军事权威和军人权势逐渐膨胀,民变戛然而止,代之而起的是多如牛毛的兵变。辛亥革命作为兵从边缘走向中心最精彩的一幕,然一旦军人集团和军事权威失去了有效的社会控制,兵祸必然横行,社会走向更大的混乱,从脱序中陷入失序,社会结构难以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