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社会导刊》2009,(13):20-20
2008年6月23日.广州社工进入映秀. 6月24日.广州社工走访震源村张家坪.遇到在地震中失去两个女儿的量成香和失去一子一女的蔡惠英.  相似文献   

2.
2009年4月11日,上海市社工协会组织社工督导团来到四川都江堰,开始了上海社工服务团灾后服务由实务期转人督导期之后的首次督导。我作为浦东社工服务队的督导,随团重返都江堰。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27日,由民政部组织的赴四川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队开赴四川。这支专业社工队伍肩负着了解、评估灾民需求,找准社会工作在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阶段切入点,以及为灾民提供专业服务的重任。在6天的时间里,本刊记者跟随社工服务队,先后前往彭州、都江堰等灾区一线,以及成都市救助管理站、成都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西南财经大学爱心学校等灾民安置点进行调研、评估和服务。  相似文献   

4.
从2008年6月自广州奔赴汶川开启水磨社工站的服务,到2009年12月在社会资源匮乏的北川陈家坝启动陈家坝社工站,再到2011年1月汶川县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汶川启创)成立……广州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启创)在四川地震灾区的服务已经近三年了.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在都江堰市风凰涅禁、浴火重生般的恢复重建历程中,在上海社工的带动下,都江堰社工从无到有,迅速成长,两地社工以润物无声的独特优势重塑群众信心、帮助群众就业创业、促进社会融合、帮扶特殊群体,在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圆满完成“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任务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5·12特大地震给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使都江堰原先的社会关系和社区格局遭到了严重破坏。地震后,上海社工第一时间进驻灾区,以“重构社会关系、重建精神家园”为目标大力推进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灾后两年的时间内,社工们用热情支撑着举步维艰的首创工作,用专业践行着职业,在都江堰的街头巷尾创造了无数爱的奇迹,他们参与灾后重建的实践也成就了都江堰社会工作的“成年礼”。社工们从个人心理重塑、家庭和邻里关系重建、政策及需求评估等方面展开工作,  相似文献   

7.
2008年7月24日,阳光·上海师大社工服务队正式入驻都江堰“幸福家园”安置点,这支队伍由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和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专业社工共同组成。这支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队伍,用他们的汗水陪伴安置点居民度过了灾后第一个夏天,用他们的阳光温暖了冬日里的幸福家园。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所有中国人将会永远记住这一天,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将一切定格:悲痛、泪水和死亡;坚强、信念和希望。在此后的300多个日夜,全国人化悲痛为力量,全力投入灾区重建,以此来缅怀和告慰遇难的同胞。2008年6月初,上海市对口援建城市确定为都江堰。在大力给予物质援建的同  相似文献   

9.
从2008年6月23日至今,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历时近一年,它是全国在灾区最早建的社工站之一.也是提供社工服务时间最长的社工站,还是在那里把社工服务以项目的方式坚持下去、保持持续性和连贯性最成功的社工站。他们为什么能这么有韧劲?这里有值得中国社工从价值和伦理高度深思和总结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3日凌晨2点23分,距离地震发生不到12小时,在都江堰灾区现场,一些橙色的身影格外抢眼,他们来自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相似文献   

11.
为支持四川都江堰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由上海市民政局牵头,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上海的社会工作者成立“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并纳入上海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专业团队管理范畴。该服务团自2008年6月25日开始进驻对口支援灾区——都江堰市的活动板房安置点,配合当地政府和群众,以“社区重建”为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重建支持网络等手段,抚慰灾民情绪,重建社会关系,协助灾区人民开展自救和自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导刊》2008,(18):12-13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州社工界响应市委、市政府“不辱首善,奉献大爱”的号召,在广州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了一支由10名社会工作专家组成的“广州社工界支援四川抗震救灾行动”社工服务队,并于5月21日晚在中山纪念堂南广场举行了启动仪式。2008年5月27日~6月1日,社工服务队赴四川灾区开展实地调查与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3.
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大规模介入事实上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就已经开始了。那年,许多社工教育界和实务界的同仁不约而同先后奔赴四川。特大的灾难深深激发了社工界的爱心,同时有力地激发了灾害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在本次云南鲁甸地震中依然可以看到之前社工介入的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作为5·12地震灾区最本土的社工,四川社工是灾后重建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两年来,他们也在不断前行,探索着社会工作长效发展之路。作为本土高校社工力量的代表,西南财经大学于2008年11月曾在北川县安昌镇建立社工站,重点对灾区基层干部开展心理援助服务。2009年4月.该校根据需要,与香港浸会大学共同在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建立了社工站,以社区能力建设为重点介入灾后重建。  相似文献   

15.
都江堰市上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在中国社工协会和都江堰社工协会的共同孵化下成立的本土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中心紧密结合都江堰灾后重建的实际,以城乡社区社会工作、福利院老年社会工作和学校青少年社会工作三大板块为实践基础,努力探索具有都江堰特色的灾害社会工作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5·12地震一年多了,回过头再去看看这场地震,再去看看我们深圳社工在地震中所起的作用,内心依旧是那么激动,仍然无法忘却那些全国人民共渡难关的日子,以及我们第三批深圳社工在甘肃陇南文县的40天。  相似文献   

17.
2008年的汶川地震,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环境破坏三方面,给个人、家庭、社会皆带来重大创伤。震后灾区,满目疮痍,给稚嫩的社工界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破损的社区和灾民的伤痛,唤醒了社工的使命感。社工与义工匆忙进驻灾区,大家都希望为灾民提供援助,但大部分人缺乏处理灾难的经验,不知从何人手,也没有充足的信心。在生活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23日,社工晓蓓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从新闻中得悉,一个我曾经在那里生活了三年的地方,发生了强烈的地震,我的心被震撼了,从未有过的震惊和触动,我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我在网上也和同事在说,很希望去灾区与当地的灾民一起共渡难关,这个时候,有一种冲动,想冲到四川去,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香港地区,在医疗服务中引入社工,以多专业介入模式为病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的情况已经很普遍。内地的社会工作刚刚起步,尚未建立起医务社工的服务系统,但一些医院根据不同的需要也开始引入社工服务。笔者过去三年曾在内地为两所医院内的社工团队做督导。其中一所医院是因为汶川地震后接收了一批地震伤员,考虑到受伤者身心同时受创,因而与社工团队合作,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汶川地震后,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以筹委会的身份,在广州市民政局的支持下,发起了“点燃希望,助人自助”支援四川抗震救灾行动,组织60多名广州社工赴四川映秀支援灾后重建,开创了“政府+高校+社团”的社会工作“广州模式”。经过汶川地震的突发灾害介入,广州社工开始对社工应急救助服务进行反思,思考如何结合本土社会工作发展,从灾难救助到日常应急事件处理,及时回应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