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11年7月,广州市出台《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意见》,提出社会管理服务重点下移到基层,在街道层面建立“一队三中心”,即综合执法队、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的“幸福港湾”。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2010,(12):6-9
随着大量农村青年涌进城市打工,以及独生子女父母逐渐步入老年,城乡“空巢”老人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家庭照料与社会关怀等养老难题日益凸显。对于那些没有足够经济能力入住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机构的“空巢”老人来说,除了目前正在推广和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方式以外,还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他们过上幸福晚年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双重改革的进程中,上海部分国企干部转制成为社区干部——“社嫂”,并用其社区化的身份实践使“社区”替代“单位”成为连接国家与个人的新型组织通道。本文从社区的双重属性与个体实践的联结性视角出发,探讨这批国企转制干部的社区化身份建构及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社区的双重属性对“社嫂”在不同时期的身份转换具有差异化的形塑作用:政治性形塑了他们对国家身份的想象与认同延续;社会性赋予了“社嫂”新的身份意涵,重构了包括“社嫂”在内的社会大众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社嫂”群体积极的社区实践也促进了其身份功能的发挥以及社区双重属性的弥合。同时,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也可从国企转制干部的社区化身份实践过程中得以一窥。  相似文献   

4.
10月20日,广东省老年基金会、广东省笑助研究会志愿者与广州市侨颐社会服务中心的社工一起,为越秀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上了一场“欢乐盛宴”。志愿者们到各敬老院、社区开展“笑传长者”活动,缓解老年人精神压力、促进身体健康、提升幸福指数。调查显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通常都比较单调和孤独,特别是住在敬老院或者社区的空巢老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在广州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众多以奉献爱心为己任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他们为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成为幸福广州建设的主力军。但作为由“好心人,’组成的团队,尤其是草根志愿者服务组织,在依靠热情与爱心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如团队运作资金不足、服务不稳定、活动策划与组织不够周全、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科技的持续发展,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因应这种现状,“社会创新”(Sodal Innovation)正在成为热门的社会政策课题。按照Mumford的定义,社会创新是指“那些关于人们应如何组织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或社会互动的新点子的产生和施行,目这些新点子是用以应对一个或多个社会共同目标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三社互动”的核心 在“三社”建设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看起来与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三分天下”,但在“三社”互动中,社工人才建设却居于更主动的地位,发挥着更多的效能,它为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创新提供着强劲的人才支撑,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亮点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单位"功能不断弱化的过程中,城市青年正在经历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过渡.由于政府组织、经济组织、第三部门之间职能划分在实践中尚未完全明晰,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刚刚起步,社区满足青年需求的能力还比较差,社区群团组织对青年的影响还比较小,社区与青年的良性互动关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强社区共青团及其他青年社团建设,完善社区青少年服务设施,提高城市青年的生活满意度,满足城市青年的归属感和社会需求,应当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青少年事务社会化管理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展开.在社区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社区自组织作为社区建设的新的社会元素和制度变量,正在催生和引发基层民主权利、公共治理环境及社区服务模式的积极变迁.在社区服务中,老年人养老服务是目前关注的重点之一.但在一些地方,养老服务是社区的“短板”,养老服务成为“一纸空文”.然而,在闽南一个普通社区里,敬老爱老风气浓厚,各位老年人亲如一家,和睦相处,社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是因为社区里有老年人共同的家——“老年陪聊队”.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治理中,城市社区协商民主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入,单位人向城市社区人转变正在形成,城市社区也就成为践行社会治理和民主协商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统一战线如何借此东风、乘势介入城市社区,推进城市社区统战,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本文以广州市某社区居民参与统战工作的现状为例,探索城市社区统战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协商民主理论为促使居民广泛参与城市社区统战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温州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一方试验田的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通过跨地域合并,组建了一批农村新社区,并在“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之际,依托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有效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构筑了一幅幸福美好的农村发展新图景。为着力突破社工人才的瓶颈性制约,文成县探索实施“1+3”模式,全面铺开社工人才继续教育,为社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专业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从2008年6月开始,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了广州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广州市荔湾区花地街开展“扶贫与扶志,救助与就业”城市反贫困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依据以“扶贫”为目标,“扶志”为辅助,“救助”为保障,“就业”为根本的工作思路,在城市贫困家庭中开展能力建设与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工作。  相似文献   

13.
2011年3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完成了整个“村改居”进程,在以“政经分离”、“政社分离”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突破口的前提下'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实现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并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成为与众多“新居民”息息相关的问题.社区居民自治与居民参与的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进入了罗村人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各级政府都予以了高度重视,一些有识之士也对老龄化社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研究。其中对当前出现的“家庭养老”、“邻里互助”、“义工援助”、“社区照料”、“社会养老”等不同的养老方式研究颇多。但这些研究大多将老龄化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与某种养老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根本上忽略了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养老方式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后,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城镇,社区层面的基层矛盾日渐突出,社区居民与政府、社区居民与物业公司、社区居民之间的各种繁复的矛盾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新出现的矛盾,传统的调处方法已不能适应,亟需进行新的探索。与此同时,同样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俄罗斯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并利用“社区听证会”等方式处理进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能够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去年开始,广州就在社区中试点建设街道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幸福社区”在这些地方已具雏形。“幸福社区”的模式是什么样的?老百姓在社区里享受了哪些“幸福”?广州又有哪些社区已经走上“幸福”的创建道路?提出采访广州“幸福社区”的构想时,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推荐了萝岗区联和街社区。原因是该社区不仅有广州第一家高品质的社区家庭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导刊》2010,(22):19-21
2009年2月,广州市越秀区民政局以建设街为试点,与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合作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建设街设立阳光社会工作站。以“引入专业服务,提升自治水平”为切入点,面向辖区内全体居民,以低保低收入对象、边缘困难家庭.失业人员,残疾人员、社区孤老等居民为重点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服务需求,提高弱势人群的社会福利,探索社区帮扶、社会救助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意识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对人的行为有着积极能动作用地社会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组织意识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类型,是指人们自发自觉组织起来的愿望和心理状态,是人们“组织起来”的前提和向导.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社区”逐渐替代“单位”,成为社会的细胞,社区管理也随之成为城市管理的主题之一.社区管理的取向是走向公民治理,而社区居民自发组建起来的各种社会组织则是实现公民治理的关键,这就需要居民具有较强的组织意识和能力.但通过整理和分析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的有关数据发现,居民的组织意识是淡薄的.而“传统文化”、“没有经费”及“登记注册难”则是导致居民组织意识淡薄的三驾马车.为此,需要从居民思想意识出发,清除阻碍因素,形成强烈的组织意识,从而实现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地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导刊》2012,(30):38-39
2011年,“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中国政治事务的焦点词汇。由中央至地方,全国上下掀起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热潮。在社会管理中,社区、社团和社工是最基础的元素,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头戏。乐于创新、勇于探索的温州人把社区、社团、社工“三社”建设作为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樱木 《现代交际》2007,(2):12-13
社会学家说,中国正在经历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过程。传统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亲缘、地缘基础上的。但是进入现代社会,这个传统正在被打破。那种鸡犬相闻、守望相助的乡村生活的温馨,那种左邻右里、你来我往的大院生活的和睦,正在逐渐成为并不久远但已经逐渐模糊的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