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按联合国的规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的国家或地区被视为老龄国家或地区。因此,在公布“五普”统计数字的同时,国家统计局指出:“这反映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人口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相似文献   

2.
席立航 《老人世界》2013,(10):55-56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根据1982年联合国的第97届会议的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  相似文献   

3.
我国面临老龄化挑战,预测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将从2010年的68.3%下降到2015年的66.O%,总供养比上升到51.6%,超过人口统计学界定的“人13红利”50%的标准,“人口红利”之窗关闭。  相似文献   

4.
《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9.1%。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明显增加,就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而言,与城市相比,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大,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更加突出。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国家及政府必须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以解决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逯进  张旭  孙翔 《城市》2009,(2):57-61
人口老龄化是指按某一起点年龄定义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推移不断上升的过程,反映的是随着人口寿命延长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世界性问题,它既是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上接2010年9月(下)] 第四,人口转变新阶段为提升人力资本特别是加快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随着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逐步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过去20年里,初等和中等学龄人口是稳步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所负担的义务教育人口数量显著减少,对于普及义务教育和扩大高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今后10年里,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量也将下降,这会进一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供养在学人口的能力,为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教育层次创造更加有利的人口条件。  相似文献   

7.
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约束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庭  赵晶晶 《城市》2008,(6):28-31
一、引言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的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均国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之快。老年人口规模之大,在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也是空前的。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高龄化问题。高龄老人的快速增长,将产生老年人口总体健康水平下降。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①的增加,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的老人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人口年龄结构于2001年跨进老年型。到2007年老年人口有了显著增加,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0.05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5.0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比重的11.84%和8.89%。根据海南省统计年鉴资料表明,1995年以来年龄结构划分为三个类型,1995年前为成年型社会,1996年至2000年为成年型晚期社会,2001年以后为老年型社会,即老龄化社会。2001年,65岁以上人口比重首次超过7%,次年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10.41%。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经济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镇化”的含义及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什么是城镇化(国际通用的提法叫城市化,两者的含义基本一致)?一般认为,城镇化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为节约时间向特定空间集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从1978年的17.92…  相似文献   

11.
人口老龄化作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早已于上世纪末就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7.7%。中国不仅已经成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而且还面临着老龄化水平持续攀升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全国老龄办于2005年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将伴随着21世纪始终,并且,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将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2.
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人口年龄结构的合理变动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基于1978—2017年全国近4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示:人口抚养比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预见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会抑制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余双人 《老年世界》2009,(13):26-26
尽管各个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年型社会的时间有早有晚(法国最早为1865年,日本最晚为1970年),各国的老年人口比重有高有低,但是他们在将近一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并没有被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拖垮。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各国所采取的基本对策和措施大致是相同的,其中主要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全国性统计数据的梳理和比较,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离婚率整体大幅攀升的背景下,青年人的离婚风险也总体有所上升,但大城市离婚率并非最高且波动明显。从离婚人口的分年龄比重看,青年人并非推动离婚率上升的主力军,反而人口占比总体有所下降。过去20年中,农村地区青年离婚人口占比上升幅度显著,但城市地区由于初婚年龄不断推迟,青年离婚人口占比不升反降。在影响青年人婚姻稳定性的社会原因方面,本文从婚姻理想、人口流动、媒体传播和性别角色变化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老人世界》2010,(7):60-60
国务院参事马力在作题为《中国劳动力变动趋势及判断》的报告时说,我国人口抚养比将在2013年出现“拐点”,但仍然有25年“人口红利”期。“人15红利”期是指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出现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和相对较少的老年人和儿童,这一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最富生产性、人口抚养负担较轻。  相似文献   

16.
“人口红利”通常是指人口转变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低人口负担比的利好人口年龄结构,有助于经济投资和经济发展。换言之,人口红利被等同于人口机会窗口。  相似文献   

17.
青年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对于青年人口的关注却相对较少。本文以人口学的视角出发。利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1%抽样调查数据并结合以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期数据得出的多状态人口预测模型结果及相关青年研究文献对青年人口发展的现状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即从青年人口的数量规模、人口素质、性别结构和分布状况四个方面,对青年人口的现状v2Y2.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显示:青年人口总规模占总人口的比例将持续有所下降,未来我国青年人力资本将进一步增长,性别比有所下降,城镇化水平将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彭山长寿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0%,进入人口老年型社会,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的高龄化和长寿现象日趋明显。这是我国人口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升平景象。仅以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为例,全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就由768万增加到1199万,年均增长4.56%;百岁以上的老寿星,由6681人增加到17877人,平均年增加1119.6人,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34%。全国长寿水平,即每1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数为1.44人;每1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百岁老人数为13.75人。  相似文献   

19.
人口管理既是国家行政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制度有效运行的支持性制度.综观各国人口管理制度的发展变革,要从推进整体政府建设的高度来改革人口管理,要通过构建合理的机制,运用先进的手段来提高人口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一要完善与实有人口信息采集相关的法规和制度,二要建立完备的个人身份登记信息系统,三要发挥综合管理机构权威作用,四要强化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维护和实时动态更新.  相似文献   

20.
王桂新  魏星 《科学发展》2009,(10):38-57
人口转变是人口自然变动的基本规律,率先在西欧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显现。随着19世纪的西欧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西欧人口出现了死亡率率先下降,随后生育率持续下降,自然增长率稳定在低水平的人口变动规律。兰德里(A.Landry)、汤普森(W.Thompson)在总结多个国家人口死亡率、出生率规律的基础上,分别在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提出人口转变理论,即人口发展由原始阶段向现代阶段转变(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与演进过程、根源、机制及后果的规律。人口发展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人口转变以社会经济条件的根本性变化为前提。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是人口转变的内在动力。同时,非经济因素作用,如社会变动中教育、宗教、道德、婚姻、家庭、心理等因素也对人口转变产生影响。本文主要依据现代人口转变理论,对上海的人口转变和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其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