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做个案督导时,我请同事总结自己做个案的一点心得。其中甲社工说,她最近的一个个案是一位离开学校后便失去联络的失足青少年,后来甲社工通过网络再次联系到他时,他正因触犯法律而陷入官司。那位青少年表示,他出事时很想找甲社工商量,但因自己中途“溜号”又不好意思,而这时甲社工主动联系到他,令他非常感动,他感谢甲社工的关心,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在的困境。于是甲社工便觉得做社工最重要是“有心”,只有“有心”才可打动案主,令案主得到关怀及支持。  相似文献   

2.
记得那是一次培训课.专门为某个社团新进社工开设的培训课.我给他们讲的是“如何做个好社工”。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男社工激动地冲到我的面前.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兴奋地说:“王老师.你还记得我吧?!”未等我回答,他又不住地说:“谢谢你。  相似文献   

3.
最近与社工同伴聊到深圳社工机构专业价值的话题,一位同伴说到有些社工机构存在专业价值模糊的现象,在与用人单位打交道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在与用人单位进行具体业务沟通时易妥协,缺乏原则,也丧失了专业权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众对社工服务的需求是巨大的,可以说社工机构迎来了“卖方市场”的好时机。但是,现实中却似乎仍然是“买方市场”。常常听到用人单位说“这个社工走了还会有新的社工来”,即你不愿意做,我可以找愿意做的社工。社工机构之间往往为了获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以一种卑微的姿态来面对强势的环境,以确保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岗位和项目。  相似文献   

4.
XX: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见2009年9月上期专栏),想不到我邀请你试一下做学生实习督导.会引起你这么深刻的专业反省,我细细地看了你的信几次.对你向往担任督导的情怀以及在事业单位当社工的无能感和挣扎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5.
上个月,我的一位同事与我分享了为某市一家新成立的社会服务机构做的一个服务评估报告结果。其中提到“引入香港专业社工督导”特别引起我的兴趣。我征询了同事的认可,借用他的研究材料,在这里和大家看看机构引入的督导怎样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一名流浪人员救助服务临床社工.当别人问起我关于“社工是什么”的时候,我总是说,社工是一项助人的工作.但是,如果有新入职的社工追问“社工究竟怎样助人,尤其是遭遇重重困难时怎样能坚持助人”时,我很难说清楚该运用怎样的社工“技巧”.不过,我一直跟进的一个案例,让我对社工助人的方式和意义有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上一期专栏提到关于NPO育才的一些战略思考.每次谈到这个话题,就经常会有一些总干事、督导、主任等问:“可是有些员工好像觉得他现在做得很好了,督导就别在他身上费劲了.给他上课,要他提升,他就嫌麻烦.你希望他进步,但他没动机,这怎么办?”我的回答通常是:“不可能没有动机,只是有没有挖掘到.当然,挖掘动机需要时间,这就需要评估这个人有没有花时间的价值.”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都一再证明人的任何行为背后都伴随着动机,即便相似的现象背后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动机,需要去探询与对话,方能找到适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由在香港做督导,再到广州、深圳、东莞及山东、四川做督导,然后回到香港,就会有很多同行问我:比较香港及内地两地的社工及学生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9.
这两年因为职位的变动,我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话.犹记得机构要接第一个社区项目时,在民政局、社区、社工机构三方见面会上,社区的领导提出质疑:“社工是什么?”“社工能做什么?”“把购买经费给社区,我们能做更多的事情!”“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能做的我们也能做.”类似的质疑至今仍会偶尔听到,我们要怎么回应呢?我们常会说“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可是社工在进入社区时,这样文绉绉地同各利益相关方说话,效果一般都很不好,甚至会招人讨厌.原因在于,第一,社会问题有很多,你能解决的有哪些?第二,社会问题有轻重,你能解决到什么程度?第三,你若解决不了,怎么办?  相似文献   

10.
时间如流水一般匆匆而逝,转眼我已经是78岁的人了,有些事随着时间流逝被淡忘,有些事无论时间怎样推移都无法忘记。老伴叶翠兰是江苏人,温柔、贤惠、能干,我们结婚时条件非常艰苦,她既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家里也没有像样的家具,可她从不计较。我说:“如果你不习惯就回老家吧。”她对我坚定地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相似文献   

11.
我是深圳市鹏星社工服务社派驻到深圳市罗湖区德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在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我曾遇到很多专业方面的困惑,而我的香港督导区小姐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在漆黑的夜里前行。但是,督导永远不会越俎代庖,她说:“做舵手的永远是自己。”这也是社工“助人自助”理念的真正践行,即发掘受助者(社工)的潜能,不断培养受助者(社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张君燕 《伴侣(A版)》2014,(12):30-31
当老张说要把我送人的时候,我挤眉弄眼地朝他做着鬼脸,嬉笑着说:“那正好,我早就受够你的管教和约束了。”老张却不笑,脸上露出少有的正经和深沉:“这户人家条件很好,身边一直没有孩子,你去了,他们会把你当亲生儿子对待的。”老张反常的话语和表情让我感到了一丝不安,我承认我有些害怕了,但脸上却强撑着笑,试探道:“老张,你干嘛呢?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实习社工。刚开始接触社会工作时,我觉得社工很伟大,做社工应该会很有成就感。可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现在我做的一些事情很琐碎,有些事情自己也感觉无能为力。在工作中,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的观察力不够。现在我不断地怀疑:自己到底造不适合做社工呢?匿名读者 答:你提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多年在内地从事社会工作期间曾见到的。我觉得很多充满热忱的年轻社工都会面对这样的挣扎,值得好好谈谈。你说到“刚开始接触社会工作时,觉得社工很伟大”。社工“伟大”这个印象是怎么来的呢?2008年汶川地震后,志愿者及社工不畏路途险阻,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各尽其力帮助灾区人民。我在广州的同事也马上到了灾区开展评估工作,后来我们机构决定调派3名社工进驻灾区某村开展为期3年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一定是有意义的。进驻灾区的同事亦斗志高昂,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毫无怨言。这工作算“伟大”吧?但我当时就要让同事知道,首先要对自己诚实,要承认自己的限制和需要,不要仅仅抱着一种牺牲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让工作蒙上太浓的道德色彩,使自己背上沉重的道义包袱。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督导中,我和社工们就评估工作进行了分享。其中有位社工认为,工作怎么做不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在文书上下功夫,写得好了,评委就觉得社工够“专业”。听了这位社工的话后,其他社工也都附和起来,觉得好像还真有些道理。  相似文献   

15.
成为一名医务社工已经两年了,我经历了从“学生社工”到“职业医务社工”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转变。对于我来说,从理论学习转入实际的专业辅导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没有直接督导辅助的情况下,这一过程显得更为艰辛。  相似文献   

16.
当大家对我这个“十佳社工”投以羡慕的眼光时,我想说,获得此项殊荣,并非一人之功劳。获得殊荣,我也心虚过,因为感觉自己一年的实务经验相比香港的社工来说,太年轻甚至太浅薄,我们没有资本去自豪的去炫耀。但是,张会营主任和香港督导都鼓励、支持我,也希望我不要妄自菲薄。他们告诉我经验可以积累,最主要的是服务心态,服务心态决定服务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在督导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对人”和“对事”如何应对的问题,也常常陷入“督导工作是为了什么”的反思中,甚至有时会盲目地追求“做督导做得怎么样”的过程和结果,强调“人事合一”的期望,但往往会在挫败和困惑中寻找不到一个可以持续的动力.现在想来,这是缺乏对信念的参悟.督导的信念,即我们要相信督导工作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能对社工、对服务质量产生正向影响和推动.  相似文献   

18.
转眼在深圳做督导已经一年多了。经过一年的探索,我想在这里做一个整理,与大家探讨一下,什么是深圳社工今后“要做”和“不要做”的。要主动——主动问、主动学、主动出、主动做这次中央有政策,深圳也付出很多的资本从香港聘请督导来协助培训社工及本土督导,而我也相信,每天风尘仆仆到深圳的香港督导们都是准备好倾囊相授的。  相似文献   

19.
一位同工出席一个检视社会工作发展的研讨会回来,跟我分享会议内容时表现出很委屈的样子,还有点生气地说:会上一些“老师”提出,见到我们的社工只会带游戏,好像说我们的社工就只会陪人玩,未能做到更深层的社工介入,一点都不专业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广州社工协会社工督导班连续五届的导师之一,我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工作行业在人才培养战略上面临的挑战,并没有随着政府加大推动社会工作行业发展以及购买服务力度而稍减.相反,正因为政府开始“玩真的”了,社工行业走上了自身对人才培养的崎岖之路.从各届督导的交流、反馈中,我越来越体会到一代又一代社工不同的时代心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