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世界新闻摄影(WPP)比赛中,中国新闻摄影界频频失利。究其根由,除外在原因外,更在于目前教育中的诸多缺憾——对摄影精神的教条、僵化理解,重“训练”,轻“交往”,缺乏“视觉传播”理路,课程设计不具备“现代性”意识等。很显然,这种种“设计”威胁着我们的新闻摄影事业,“教摄影,教什么”正在逼问新闻摄影教育,中国能否贡献出伟大的新闻摄影名家,就在于在何种方位上反思,又在何种程度上超越  相似文献   

2.
高等院校的摄影教育模式虽然比师承教育、摄影培训班、摄影社团组织等教育模式更权威而完善,但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并不能完全胜任现代摄影人才培养的重任,教师应在教学中找出其存在的症结并探寻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美德就是知识”、“要认识你自己”、“美德由教育而来”以及“精神助产术”,构成了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本质、依据及来源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是西方教育理论中人性自然→和谐发展→个性解放→人权天赋教育思想发展轨迹的源头之一,也是西方教学思想中崇尚辩论→鼓励创新→逻辑推理→科学论证的思想源头之一。这对于我们科学认识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美德与教育的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闻摄影教育肩负着培养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重任,新闻摄影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闻摄影事业未来的发展。本文在分析新闻摄影教育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实验教学观念、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途径、实验教学考核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闻教育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试图概述式地找出目前高校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还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新闻教育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不干涉对象摄影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新闻与摄影理论,对不干涉对象摄影的特质规定及其采摄传播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分析。提出不干涉对象摄影有着两种不同的拍摄方式:隐蔽的与公开的不干涉对象摄影,以及公开的不干涉对象摄影所必然面临的“镜头反应”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一些教育政策和地方上很多做法,都促使教育以产业形态发展。教育改革的市场取向在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教育公平的侵害。教育改革的市场取向与教育公平都有其合理性、正确性,但同时坚持却又经常产生冲突,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二律背反”的性质。要做到“道并行而不相悖”,必须确立教育公共选择机制,把握市场机制介入教育的边界、程序和方式;必须秉持公平合理原则,解决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从源头上克服教育改革市场取向的负面效应,保障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8.
为了界定“公民新闻”的概念以及探究“公民新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结论认为“公民新闻”不同于“公共新闻”、“国民新闻”和“市民新闻”,它有着本质的规定性;中国“公民新闻”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处在初级实验阶段;“公民新闻”代表着新闻事业发展方向;中国“公民新闻”存在机制问题和“去农民化”倾向,只有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共同努力和协作,才能为“公民新闻”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研究中,内蒙古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有着重要地位.蒙古族近代意义的报纸创办得最早,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开始得最早,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输送到东北、华北、西北等八个省市区.本文主要研究了内蒙古新闻传播教育规模的形成和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问题以及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机遇等三大方面进行了高度概括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教育 -伦理”生态的视角 ,分析“教育权”、“教育责任”和“教育角色”。教育权作为一种组织权力必须真正能够体现制度性公正的伦理原则。教师的教育权是教师对自身权力的正当运用 ,也是教师对自身权利的正当要求。受教育是人所固有的基本人权 ,改善人的教育权既是一个伦理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还是一个人权问题。在“教育 -伦理”生态中 ,教育权与教育责任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形成了教育中“权利 -责任”的生态系统。教育责任对教育权状况的完善是至关紧要的 ,教育共同体有其不可推卸的教育政治责任、教育经济责任和教育管理责任。教育责任具体表现为“教育人”的道德责任感。它对未来公民的培养是异常重要的。教师的教育角色对于“教育 -伦理”生态起着直接构造的作用。教师的角色化存在是一个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范导意义的角色化存在 ,它不是使角色面具化的冷漠表演 ,恰恰相反 ,它最大限度地要求“角色”与“本真的人”的内在一致 ,要求做人的“诚”与“真”。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全面公平包括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这三方面的公平。传统支教工作的思路是为促进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起点公平。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支教工作的思路应适时地转变为促进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服务。  相似文献   

12.
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脉络,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逻辑起点的本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入手,通过回顾研究各个时期思想政治的特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逻辑起点不明确的根源,并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逻辑起点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3.
高校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加速事业的发展,高校所实施的人事制度改革在指导思想上应以人为本,并以有利于调动和激励人的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在干部管理制度改革上把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作为高校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上把从职务工资转到岗位绩效工资作为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把建立一个客观公平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作为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关节点,以使改革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困惑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对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地区差异、年龄特点及多元价值观综合在一起,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惑;学校本身在制度层面上也有一些有待改进或是不切实际的做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从青年教师的心理特点及自我发展的要求着手,在提高他们政治思想素质的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因此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已是迫在眉睫。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系统工程的基础,商法教学的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强烈致富欲望,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一些误区,如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过分推崇“灌输”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结果导致德育收效甚微。道德心理学研究证明,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产生动机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提高德育实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要以人为本,创设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驱力,进而使学生产生道德诱因;通过讨论、对话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学生主动选择、积极建构道德行为,进而达到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论羞耻感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青少年进行羞耻感教育是当前品德教育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也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步骤。羞耻感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是是非观形成的基础,是自尊心的表征,是抵御不良诱惑的精神力量,是道德教育的起点。羞耻感可以通过是非观、自尊心、荣誉感和责任心等方面加以培养。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我国大学教育仍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道德人格教育,导致道德教育日益萎缩。道德教育应是一种生活中的人格教育,其起点、内容、过程都应介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促进他们的德性发展;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塑造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道德范型,激发他们的仰慕和效仿;重视校园文化、公寓文化和社团文化的道德内涵的构造和设计,构建道德法则的日常形态。在教育环境的无意识中,在不经意的感化中,大学生的心灵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是确定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前提.同时,要达到目的,还必须对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进行合理的抽象."高深知识"作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符合三个条件: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它是一个最基本、最普遍的现实存在;符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内在地蕴涵着高等教育学对象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发展的"胚芽".  相似文献   

20.
由于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地域差异、性别差异等因素对其就业机会、求学条件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使得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机会均等保证了教育起点的相对均等,进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另一方面,公平的教育体系又能够推进教育机会和起点的均等,使教育系统良性循环下去。以高等教育为例,教育公平有赖于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这是缓解目前我国公共与效率两种价值取向的矛盾与冲突,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