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关“天”的观念,一直是在中国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个哲学概念,每一个中国哲学家都无法绕开对它的思考和探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它在整个先秦哲学中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的探析,来窥探中国先秦哲学的某些发展轨迹和历程。  相似文献   

2.
三“天”归一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凝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主要包括三种含义:宗教意、自然意和伦理意,此三意之天,可以简略称为“三天”,“三天”的相互制约,尤其是相互转换与融合的过程,凝缩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屈君而伸天"思想是在继承"绝地天通"、"天命靡常"、"王权天授"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开拓,试图在人治的封建政体中,用"天之权威"对君权产生道德约束,使"天"、"君"、"民"三者实现相互制约。当代社会,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执政官员如何加强自身道德自律,以民生为己任,达到"权力"与"义务"的协调发展,这便是董仲舒思想给予当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朱熹哲学中人格神的成分常被人们所忽略乃至否定,实际上他的天的三种含义中的"主宰天"即是对周初宗教的"上帝"的继承。朱熹的主宰天具有鲜明的内在性,这使其常被义理天和自然天所掩盖。然而,朱熹仍承认神人间的人格性的交流和沟通,但由于"绝地天通"的神权垄断,这主要是通过孔子信仰的中介来实现。利玛窦虽然看到了主宰天、义理天和自然天的不同,但他将儒家的主宰天、上帝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无疑犯了简单化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纪昀认为天命不只是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神秘力量,更是人期盼生存的最高理想,主张安命,立命,探求人生意义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纪昀认为天命不只是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神秘力量,更是人期盼生存的最高理想,主张安命,立命,探求人生意义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民族都有对天原初思考的神话和天人哲学,从原始信仰与自然相适相顺转为逆向贪婪的索取说明,人的信仰既是超功利的,又是功利的。中国古人对宇宙发生论的认识,彰显古哲把人与天等齐的情怀。物理的天非哲学的天,天人之天是人带给宇宙的精神天。人在体悟人天关系时,人才摸到了天。人以全身心投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感悟万物之间相互关联,建立变易的哲学思想,今天尊重自然大生命规律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8.
春秋以来,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和重民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传统的天神、天命思想受到许多人的怀疑、否定。墨子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对天神和天命做了一系列改造,创造了天志、非命说,使天神和天命为自己的学说服务。  相似文献   

9.
唐宋之际儒学出现了变革,这种变革可以通过对韩愈、二程天论的分析体现出来。从韩愈的“天命”到二程的“天理”,体现出唐宋儒学对天性质的界定从意志之天转变为义理之天,天的功能从天地万物之性由天命赋予转变为天地万物之理由天理转化,天人合一关系从外在合一转变为内在合一。从韩愈的“天命”演变成二程的“天理”,带来了儒学发展质的飞跃,这种演变是儒学发展的必然,是儒学为了对抗佛教的挑战而做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中,学界一般认为天概念在孔子与孟子的视野和言语中是单纬度的,即仅仅是宗教之天。事实上,孔子与孟子的天概念同时兼具宗教之天与自然之天两种内涵,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把握儒家思想内核必须弄清楚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天命论是产生于三代的古老观念。这一观念认为天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主宰、至上神。它虽在战国一度衰落,但在后世又得到复兴,并发展为天人感应,衍变为天堂观念等。在历史上发生久远的影响。这种观念虽被斥为迷信受到批判,但历史地看,天命论有其合理性,它在哲学上第一次提出了宇宙统一性的问题,在政治实践中亦曾起过进步作用,应该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天"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王夫之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王夫之关于"天"的思想有很多方面与他以前的思想家相同。王夫之在"天"问题上的最大创新之处,是他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在天之天"与"在人之天"这一对范畴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哲学分析中,从而使自己关于"天人之际"的思想具有了以前思想家所没有的新内涵、新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孟子、荀子间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源自天人观上的分歧。孟子之天人合一乃个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荀子之天人相分为群体的人与自然之天的分离。孟子以心善言性善,认为性在心中;荀子以欲望为人性,认为性在身。在孟子,天人因道德而合一;在荀子,天人因道德而相分。  相似文献   

14.
试图通过字形、字义分析和思想史的追踪,阐述“命”的原始意义,并由此出发梳理其在先秦时代的引申和流变,展示其丰富的思想史意义,阐明其所担当的政治正当性意涵及其所蕴涵的个体伦理使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人们观测北斗星以确定季节、方位,安排农事等活动,在物质之用基础上,北斗星受到了人们的尊崇。作为天帝之车与人间君王的象征,它主理着天地万事的运转及生类生死富贵命运而被神化。历史发展中,它凝聚了文化精神,成为了中国的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6.
郭象的是非观是通过对庄子是非之辨的注解而得以阐发的。郭象认为"成心"是是非产生的根源,并以相对的方法对是非的齐同进行了层层论证。因郭象的是非观服从于其适性逍遥的核心理论,故对是非齐同进行相对性论证的目的即在于对"成心"的肯认,并进而以顺任成心齐是非、言性足,最终则归结为对"性分自足"逍遥义的证成。郭象的是非观在理论上是对庄子是非之辨的重大歧出与有意误读。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人文体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天人合一”的现代价值与人文意识,探讨人文体育观的价值取向。指出“天人合一”是传统哲学的核心,包含着浓厚的人文意识和现代应用价值,人文体育观建立在此种文化基础之上,其价值取向由这个文化的特点所决定。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开拓沟通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平等理念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孟子“性善论”,将道德修养定位为为教育伦理的重要内容。荀子虽持“性恶论”,却也乐观地强调主客观上的“积”与“教”最终能达到人性向善。人性论视角的先秦儒家理论,蕴涵着丰富且可资借鉴的教育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教育进行多方省察,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哲学在探索“天”这一最高存在者时,注意到“天”的两个属性:“空”及居高临下的普遍性(即天“盖”)。古希腊哲学的这种探索精神,给后来的哲学遗留下对“人”给予关注的更大的空间。分析哲学的独特贡献正是在于其所诠释的人的存在状况富有时代特色,这是一种生活在世俗世界并同时拥有语言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其相通之处在于都是追求"和",就是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实现中国梦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人正在为此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