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胡仲实同志的《桂剧源流考》(见本刊1980年第三期,以下简称《源流》)认为,“桂剧之萌芽,当在嘉靖前后,发韧于弋阳腔之‘错(杂)用乡语’,是距今约四百余年的事。”关于桂剧的产生、演变及其发展的历史,从四十年代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本文对桂剧的源流与形成,也发表一些管见,以就教于胡仲实同志和对桂剧历史有研究的行家们。关于广西有戏之始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地方剧种,但不能说广西自有戏剧活动,就产生了桂剧。《源流》认为戏曲传入广西和桂林有戏之始,“当系明代洪武年间,或稍晚一点,但也不会迟于永乐以后。最早的戏班应是靖江王府内的宫廷乐伎”。其理由是:据《明书》,洪武三年,朱守谦为靖江王,国桂林,“赐冠禄如郡王,官属如亲王”。明代亲王府的官属,有“典乐”一人,负责管理王府乐队。因此,就认为这支乐队“除演奏雅乐,以备礼仪外,还兼演奏俗乐,这俗乐中就包括有戏曲。”他又据李开先《小山乐府序》:“洪武初,亲王之国,  相似文献   

2.
<正> 朱元璋“惩元季吏治纵弛”而造成贪赃枉法的严重社会祸害,认为“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从而把惩贪倡廉作为整饬吏治的主要内容.这对于稳定刚建立起来的明王朝的政治统治,恢复与发展社会经济起了较重要的作用.朱元璋整饬吏治的主要点是:一、加强对各级官吏进行为官清廉的教育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相当重视对官吏进行为官清廉的教育.他不仅将他过去在民间看到的“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使他非常愤恨的事实告诉他们,而且更主要的是使官吏们懂得为政清廉,才能尽忠职守,把精力放在稳定政治、恢复与发展生产等方面,同时还告诉他们“苟贪贿枉法,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即必然造成个人的严重恶果,使他们从公私两方面认识须为政清廉.  相似文献   

3.
“车王府曲本”指的是清代北京车王府内收藏的一批曲本,包括戏曲、杂曲、鼓词、子弟书等。“车王”全称李登巴咱尔王,清代喀尔喀蒙古赛因诺颜部人,成吉思汗直系子孙。明清之际,我国西北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  相似文献   

4.
在朱元璋执政的明朝初年,有一个重大贪污案——“郭桓案”。郭桓曾任过户部侍郎,他任职期间利用职权勾结地方官吏,大肆侵吞政府钱、粮,贪污累计达两千四百万精粮。该案牵连政府的高官、六个部的大小官吏和全国许多地方官僚、地主。朱元璋大为震惊,他下令将郭桓等同案犯数万人斩首示众,同时制  相似文献   

5.
政坛回忆     
第七章雾都岁月1942年2月19日,我在李宗仁召集的广西党政军高级干部会议上,针对桂南会战中广西政局表现得非常不好的情况,狠狠地批评广西地方当局一顿。黄旭初虽然容忍下来,但他对我不高兴。刚巧在这个时候,黄同仇从重庆返抵桂林,他将辞去广西省政府驻渝代表,前往安徽工作,他离渝前见到新任军委会政治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张治中,张托他向我致意,希望我去重庆一谈。因此,我于2月25日从桂林飞渝,不料自此一去,就在雾都待下来了。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的社会实践证明,坚持不懈地进行反腐败斗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反腐倡廉的关键是使其制度化、法制化,而中国古代的“吏治”特别是明代的“重典治吏”为我们今天的廉政法制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总结了元朝败亡的教训,认为纲纪废弛,官吏放纵,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这是元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为此,他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他曾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决不宽恕”((明太祖实录)卷38)。基于这样的认识,“重典治史”成为明代特别是明初为政、立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坐稳天下后,马夫人担心手下的功臣造反,常在朱元璋面前猛吹枕头风,致使朱元璋诛杀了不少有功之臣。 这天,朱元璋召见丞相徐达。议事完毕,朱元璋退朝回到后宫,马夫人对他说:“徐达手握重兵,他一旦造反,就会江山不稳。”  相似文献   

8.
(一) 奢香,是十四世纪贵州西北部彝族“默部”第六十六世霭翠的妻子。霭翠是元末明初贵州彝族的各部落中权势较大的一个土司。早在元朝末年,霭翠就被封为顺元宣抚使、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朱元璋于1368年在金陵(南京)建立明朝中央政权后,霭翠便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与宋蒙古歹,普定女总管适尔等先后归附”明朝。朱元璋“皆予以原官世袭”,“赋税听其输纳”。当时霭翠一度为了本部落的利益,曾请求明朝政府出兵讨伐陇居部落。朱元璋不同意,说“中国之兵,岂外夷报怨之具”。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朝政府鉴于霭翠在西南的重要地位,决定“升贵州宣抚司为宣慰司,以霭翠为宣慰司使,宋钦为宣慰同知。令霭翠位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齐威王为了改变“诸候并发,国人不治”的落后挨打局面,很注意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为了量才使用,他认真考察各级官吏。考核优劣不是依据纷纭议论,而是注重实地调查。他即位不久,听到很多人讲即墨大夫的坏话,也听到很多人赞颂阿大夫的贤明。齐威王没有轻信这些说法。他派人到他们管辖的两个地方进行考查,发现即墨“田野辟,民人  相似文献   

10.
明初,朱元璋继承了前代乡村治理的经验,开创了里老治吏的模式。他重用里老,既推行里老理讼制度,分地方官之司法权,又以里老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督,不但在考察官吏注意咨询里老,还赋予里老直接将违法官吏绑缚赴京的权力。洪武年间,里老治吏模式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由于朱元璋过高地估计了里老的道德自觉,对其权力丧失有效的监督与制约,致使该模式在其去世后不久便日渐式微,其尝试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1.
皖南事变后,1943~1944年间,叶挺将军曾一度被软禁在桂林。当时李济深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叶将军名义上被称为“高参”,实际上是行动受监视的政治犯。我原来是广西大学教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解聘。1940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时流亡到香港。1941年太平洋战争发生后,香港沦陷,我又逃回桂林。国民党企图截断我的生活来源,当时虽有几间大学要邀请我去任教,但都被国民党教育部长陈立夫阻止。我只能在桂林以卖文为生,用笔名在各报刊发表文章,勉强维持生活。当时我住在桂林郊区花桥附近六合路的几间破落平房里。一天,忽有一个身体魁梧、军人模样的人来访。他手里拿着手杖,自称是叶挺。我和叶挺将军过去虽然从未会过面,但他的鼎鼎大名,我是景仰已久的。见面之后,我们就毫无拘束地谈起来,真所谓一见如故。他要求我带他去看望柳亚子先生和邵荃麟同志,我立刻就陪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是元朝末年一支反元武装力量的首领,最后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对朱元璋如何评价,历来争论纷纭。近年来,有人认为,“朱元璋原是一位佃农出身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来蜕变成封建皇帝”;也有人认为,“朱元璋一生而三任,先是贫苦农民,再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最后是封建皇帝”;又有人认为,“朱元璋的一生有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民革命阶段和向封建转化后封建帝王阶段’”;而吴晗同志早就认定朱元璋“最后背叛了农民革命”。上述种种议论,虽有些微分歧,但总的都认为朱元璋是一个由农民起义的领袖转化为封建皇帝的典型人物。尽管也有人提出朱元璋领导的是封建统一战争,“朱元璋实际上充当了农民战争的‘遗嘱执行人’的角色”,结论为:“他对农民的起义斗争并没有作出什么象样的贡献”,但是,仍然把朱元璋与元末农民大起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朱元璋是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论断。我们认为,朱元璋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根据历史事实,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转化”、“蜕变”或“背叛”的问题;如果说他“背叛”,也只能说他背叛了农民出身的本阶级,而不是背叛了农民革命。  相似文献   

13.
时至今日,在河北地区仍广泛流传着明初移民的许多故事。正是由于这些民间故事反映了人民艰苦创业的历史,是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所以它才脍炙人口地流传不息。然而,传说毕究是传说,口耳相传,传之日久,不免有失真实。那末明初移民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其来源和经过情形如何?移民到达新的地区之后又是怎样生活的?移民的历史作用如何?等等。我想试就这些方面作一番考察,以还原于历史本来面目,并教正于学术界同志们。 1明自洪武开国到永乐十五年的五十年间,曾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次移民活动;大规模的移民是明初统治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初移民总的原则是“令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移民迁往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江淮以北受战乱破坏严重的地区,其中以凤阳和北平最为著名。 凤阳(今安徽凤阳一带)是朱元璋起义的根据地,属兵燹后荒地甚多之区;朱元璋定都南京,凤阳在军事上又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朱元璋用了很大的力量来恢复和发展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北方,北平(今河北地区)是移民重点区。朱元璋之所以把北平放作移民重点,也是同当时这里的经济状况和军事地位有密切关系。元末明初长期的战争烽火,使得北平地区陷于空前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凋敝局面,素来被称  相似文献   

14.
古代有一个官吏想排挤他的同僚,便向老谋深算的师爷问计。师爷问:“此人最近的言行举止如何?” “他工作辛苦,但表情轻松;生活清苦,但操守廉洁。”师爷摇头说:“你现在打不倒他,还得忍耐,以后再说吧!”  相似文献   

15.
“四人帮”粉碎后不久,黄逸峰旧志还在干校九连时,曾多次约我去他家谈他的宿愿,即写一部上海三次武装起义的电影剧本。过去有几位电影编导找过他,笔记记了一厚本、一厚本,说是要搞但都没有搞起来。“可惜我是干理论的”,他说,“我肚里有的是材料,如果有  相似文献   

16.
2004年6月中旬,我随本单位的考察团到山西平遥、太原等地参观调研。三晋大地上丰饶多彩的历史文物,自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说来奇怪,令我回忆起来仍兴趣昂然的却是在平遥县城看到的几块阎锡山手令碑。这些石碑制式稍有不同,但文字完全一致,均为:“省长兼督军阎示:贪官污吏劣绅土棍为人群之大害以法律的手续非除去他不可。”据同行的山西同事说,同样文字的石碑在其他地方还有不少。可见这句话一定是阎锡山的“名言”。对于这一“名言”,阎锡山这位“山西王”大概是颇有些自鸣得意的,否则不会令人刻石勒碑,广为流布;另一方面,这颇能显示…  相似文献   

17.
活学活用 “文革”某年。老记者某公,刚从干校回报社。新头目命令他去采访当时红极一时的某典型,一位“活学活用”标兵。他抖擞精神上路,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位人物。 “请问,你原籍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8.
话说朱元璋定都南京那一年的春节前,他下圣旨让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迎新年。可正当大家忙着过年时,不想却因春联闹出了一桩官司。消息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他勃然大怒,说:“写春联、迎新年是朕的旨意,今天居然闹起官司来了,这还了得?快快传旨,朕要移驾知府衙门亲自审理,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对朋党打击最厉害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他为了强化皇权,在他亲自主持制定的《大明律》中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夤缘作弊而符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三千里安置.”尽管如此,并未起到多大作用,相反,明朝党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是何原因造成此种状况呢?稽考史实,笔者认为,党争和明朝废相后建立内阁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谁在说谎     
王老师班上有个特别调皮的男孩叫刘晓,一天,刘晓突然哭着跑进校长室说:“呜呜……校长爷爷,王老师打我。”说着指着头上一大块红肿的地方给校长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