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源泉,这是为文学史所充分证明了的。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这对文学创作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既要“采取一端”作为缘由,对这“一端”就必须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要据这“一端”而“生发开去”,就必须对社会、人生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入的理解。茅盾  相似文献   

2.
茅盾小说的变形艺术钟桂松变形,作为力学的名词,却和文学创作结下了不解的缘份。但力学中变形的含义简单而明了,在文学创作中却显得复杂而瑰丽,格外语人,格外引人入肚。变形作为创作技法,是指作家在一定的思想倾向、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观照下,根据描写对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27日,是茅盾逝世十周年。为纪念茅公,本刊特辟“茅盾研究”专栏。丰昀的论文,较详尽地研究了茅盾小说的客观化思想,指出茅盾引以为圭臬的主要是欧洲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作家,但茅盾超越了自然主义作家,将人物命运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这是他高于前人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4.
丁帆的论文,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视的一些短篇乡土小说提出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吴越文化?对此,目前学术界说法不一,尚无定论。本文所说的吴越文化,是指江浙一带或太湖流域意识形态上的文化,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风俗、语言、工艺美术、建筑等等方面的内容而偏重于文学。如果我们用当代意识来观照文化历史现象,吴越文化与构成中华民族文化总体的其他各分支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具有社会功利性。综观吴越文化发展的轨迹,在政治、经济,风尚习俗以及园林美术诸方面,功利性都比较明显。宋室南迁以后,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成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中心,加之土地肥沃、气侯四季分明,极适宜自然经济的发展。北宋以后,太湖流域的蚕桑产量在全国已名列前茅;而蚕桑的发展和兴旺,又带来极大的功利效应,成为贡品,也带来工艺美术的兴旺。丝织品上各种色彩图案,如龙凤呈  相似文献   

6.
7.
翻开茅盾的小说集,读下去,看到一头“凸出一对揶揄的眼睛”的癞蛤蟆时,我们只是不经意地微笑。再往下看,什么“不着急地嘤嘤地叫”的苍蝇,什么象一对夫妻的猴子,还有猫、狗、鸟、虫、鱼……可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动物世界。“该注意了!”仿佛一个声音在提醒我们。几百字的篇幅,三番五次写一只猫,是一例;寥寥数字一笔带过写一只狗,又是一例。这既可说是景物描写,也可说是细节描写。我们不妨笼统点,把这些有关动物的描写,称为“动物描写”。  相似文献   

8.
京味小说与北京方言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这是我关于"京味小说与北京文化"探讨的一个方面.它看起来象是不那么重要的一个方面——相对于"家族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等荦荦大者,但我却以为它是更平易更日常生活化,更蕴含 (包括心理蕴含、北京人性格蕴含) 丰富的方面.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文化"的理解过于狭隘了.他们盯住不放的是观念形态化的文化,作为文化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的方言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悠久厚重而优秀的越文化,是最初滋润鲁迅成长的土壤。鲁迅从区域文化的"母体"中获得的文化"基因",使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一定的区域文化联系得最紧密的作家之一。从鲁迅留给后世的各种形式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绍兴方言运用,我们可以看到作家意识深处与其所处的区域文化的天然联系。  相似文献   

10.
李蓉 《浙江学刊》2007,19(4):94-101
本文通过对茅盾《蚀》的分析来观察茅盾早期文学创作追求个人体验的真实与他热衷的女性身体描写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发现“女性身体”在传达作家的个人体验时所具有的表现功能。同时,在《蚀》中,茅盾书写女性身体的方式源于他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本体性的身体观念,这种身体观念进一步影响着茅盾的历史观念的形成。并且,茅盾由“体验”向“理念”转向的创作历程,也说明革命文学对真实的追求与理念的限制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悖论。  相似文献   

11.
读罢王嘉良先生的新著《茅盾小说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8月),我不仅为新著那大胆的构想,绵密的论证和深刻的体认所折服,更为作者那种为学术研究心醉神迷、呕心沥血的坚韧精神所感佩。对于一部个人的学术性著作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学术个性。《茅盾小说论》就显示出独立不羁的学术个性。在课题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具体学术观点的阐述诸方面,都可窥见其用心之良苦。就选题而言,作者一开始就被推入二难处境。从旧的一面观之,茅盾学术园地已经众多研究者所耕耘,在茅盾小说领域,除吴奔星的《茅盾小说讲话》外,单篇论文相当多。从新的一面观之,以往的几乎单一的社会学批评模式,正面临新的挑战,各种新观念新方法对复杂的茅盾现象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这不仅带来了茅盾研究的复杂局面,同时也造成了众多中老年研究者的困惑,我们的作者也感到了这种心理迫压。然而,作者最终还是在这领域里“傻乎乎地干了七八年之久”(《小引》),并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书同样显示出具有主体性特征的学术个性。由于新观念的不断更新,致使传统的社会学批评方法一度受到疵议,但作者不为时尚所动,坚持认为“无论是新观念还是老观念,新方法还是旧方法,只要切合研究对象本身,有助于  相似文献   

12.
13.
14.
茅盾的家庭是乌镇小镇上一家普通寻常的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仅居中等水平,曾祖父沈焕虽然由经商而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语言大师伊万·布宁一生漂泊,其作品浓缩了作家对爱情、生死及人生意义等永恒主题的探讨,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小说<净身星期一>中,作家主要选取黑、白两种冷色调意象对作品中的人物和景物进行细描重染,在色由神生、神色辉映中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气氛,深化了文本旨味,同时也深切地表达了作家对人生变幻无常、爱情短暂易逝、命运无法预测、幸福不能永恒的悲凉感受,寄寓了作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对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祖国的思念.  相似文献   

16.
在茅盾小说中,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的创造,是形象塑造中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方面。他在这个领域里取得的成功,标志了为一般作家所少有的才具和胆略。在各方面,他的创作起着开辟草莱的作用,他为文学作出的是开创性的历史贡献。然而,当我们全面考察这一形象系列时,就会发现,兼具艺术家和思想家气质的茅盾对一个重要的课题,是不会仅仅满足开创性一点上,他的艺术追求是见得更广阔和深远的,这就是:着眼于整个一代——新  相似文献   

17.
人体词语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方言中的人体词语有其显著的特点.《白鹿原》中运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人体词语,在烘托小说的环境氛围,塑造人物形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探讨人体词语的构义形式、表达效果,对于解读《白鹿原》这一当代文学名著,对于文学创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茅盾从本世纪20年代初直至建国以来在宣传和捍卫鲁迅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强调他在提倡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鲁迅方面是如何不遗余力,并指出这些成为了茅盾的整个战斗业绩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以太湖为中心的江南一带自古以来就以蚕丝业而闻名,进入近代以来,人造丝因价廉物美深获百姓喜爱,但日丝在对外贸易中不断挤占华丝市场,外加天灾、战事频发,江浙丝业日趋衰落.为此,南京国民政府和江浙两省曾两次发行公债,对江浙丝绸业予以扶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对茅盾的中、长篇小说创作的研究,已经有了可喜的收获,而对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却除了《林家铺子》《春蚕》等少数几个名篇常有提及之外,还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实际上,茅盾开始中、行篇小说创作不久,也就开始了短篇小说的创作,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五十多篇短篇小说,成为他的整个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作品,以生花妙笔揭示了各式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情绪,从各个侧面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时代面貌及其发展进程。它们是作家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从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来看,我认为可以把茅盾的短篇小说创作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以198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为据):从1928年2月完成第一个短篇《创造》到1929年2月完成的《昙》——即《茅盾短篇小说集》中的前五篇,属于第一阶段;从1929年11月完成的《陀螺》到1930年10月完成的《大泽乡》——即《茅盾短篇小说集》中的第六篇到第九篇,为第二阶段;从1931年10月发表的《喜剧》到1948年完成的最后一个短篇《春天》,为第三阶段。下面对这三个阶段的作品分别作一些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