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1983年东京大学的小宫隆教授提出的“中国经济中不存在企业”的命题时。曾经指出。企业(enterprise)这个词和工厂不同。有着创新的含义。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mhip)就是由此派生而来的。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正呼唤新一代企业家群的诞生。人们常说。商业竞争说到底是企业人才的竞争,甚至就是企业家之间的竞争。但是在计划经济制度下。既没有企业也没有企业家存在的余地。改革以来存在的双重体制。也使企业家的行为扭曲。因而现在我们有一批相当政治化的“企业家”,挥金如土的“企业家”,真正具有企业家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经理人员,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却都是凤毛麟角。近来,我们可喜地看到,许多新兴公司正在高薪延聘企业经营人才,传统企业也开始注意这类人才的引进。这表明,日益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对企业经营人才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企业的许多经理人员,正怀着实现自己才能的炽烈愿望,努力提升自己的企业家素养。  相似文献   

2.
<正> 知识挑战金钱 很久以前,我们就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但真正有机会实现知识就是金钱的梦想却是近几年的事。 1995年1月9日,浙江天翁保健品有限公司在《文汇报》刊登广告,年薪50万元招聘一名市场部经理,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的何幕中聘成为当时中国年薪最高的第一打工仔,从此掀开了我国人才标价的崭新的纪元。今年,人才竞价更是如火如荼。虎年伊始,天津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对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突破企业资源和整合能力的限制,带领伊利通过战略转型应对环境变化,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并对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潘刚的适应性管理思想进行总结凝练。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认知与时间领导力视野的交互匹配推动企业适时转换阶段性成长逻辑以有效应对外部情境变化;空间领导力视野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资源识取及资源整合能力从而提升创新活动的实施效果;战略实施通过产品创新及互补性资产创新两类活动的开展将外部资源进行吸收转化,补齐企业的资源和整合能力缺陷并培育核心能力,而企业家“顺势”“拓荒”和“借力”的适应性管理思想是指导企业战略更新、实施,最终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的因素第一。当今世界之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类社会从生存到优化、特色阶段,其核心也是培养和使用人才。古人曰:“人才,国之宝也”。得人才者得天下已为古今中外的历史所证实。人才的开发是改革开放的需要。邓小平同志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  相似文献   

5.
<正> 提升全球化人力与人才资本就是将人才拥有与知识创新置于国际经济与竞争之中,培育自己更多的具有国际知识和通晓经营的“国际人”;“知本资源”就是知识资源依存于人才资本资源之中,科技创新来源于大量掌握知识和不断更新知识的人才。近年来,全球经济与企业界在人才与人力资源提升开发与“知本资源”全球化方面不断推出新理念、新做法,借鉴这些成功实践和新经验,加快全球  相似文献   

6.
肖卫 《决策与信息》2003,(11):26-28
按:尽管每个成功企业家用人之道各不相同,但“人才是企业之本”却是不争的事实。创富精英们用人最大的共性是:建立合理的制度,确保人才在企业经营中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7.
王宪平 《经理人》2004,(8):104-104
最近,在上海、北京等地演讲的战略大师迈克尔&#183;波特,颇为精彩地说道:“作为一个企业,你不是要找出惟一的灵丹妙药,而是要找出一种适合你的方法,使你做到在业界与众不同,如果公司能以这种方式来思考的话,那么你所面临的竞争将不是破坏性的竞争,这种竞争也不会带来价格的恶意下降。不要把竞争看作是争夺第一的竞争,而是通过竞争变得与众不同,更独特。”  相似文献   

8.
万向集团之所以被大家称为“民营企业常青树” ,之所以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能够成功地收购美国上市公司和有著名品牌的公司 ,是因为万向集团主席鲁冠球的企业家禀性使得其在“国内形势所逼”下主动开发国际市场 ,并且在出口规模升级和产品升级的情况下 ,鲁冠球能适时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实行企业家职能分工和企业家职能网络化 ,从而把握了发展的机遇和及时地掌握了国际市场竞争的知识和能力。相比那些经历过生生死死的和长不大的民营企业来说 ,万向集团的企业家职能市场环境和自身认知能力提高所作的适应性调整及相应的组织结构调整 ,是万向集团成功的保证和关键之所在。因此 ,无论在企业成长的初期还是发展、成熟阶段 ,只要有明确的企业家禀性及其“与时俱进” ,企业的顺利成长是可以预期的。  相似文献   

9.
周卫国 《决策导刊》2001,(11):23-25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环球化经济的时代,这是一个高度合作与高度竞争并存在的时代。所谓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和加快人力资源的教育、培养、储备和开发。  相似文献   

10.
黄萍 《管理科学文摘》2009,(18):188-188
21世纪是知识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和修养,造就新世纪的创新型和发展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才的潜能,则是人才竞争中最易奏效的途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摒弃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陈腐的人才观,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人才观,让那些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魄力的人才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在企业,选挣人才论“能”不  相似文献   

12.
<正>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史,无不说明,经济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优势是真正的优势。而人才的竞争从现实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环境的竞争。怎样创新环境,盘活存量人才、开发实用人才、造就拔尖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激活各类人才,是当前企业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政府“猎头”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猎头”行业发展状况,通过试点,稳步推进政府“猎头”工作,对我国参与国际高端人才竞争并获取人才竞争优势,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科学咨询》2008,(14):F0004-F0004
重庆市田家炳中学前身是重庆市三十五中学,位于九龙坡区袁家岗。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0年被市政府确定为香港著名企业家“田家炳基金”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田家炳先生资助的中学(办学体制仍为国家公办)。  相似文献   

15.
宋照东 《领导文萃》2006,(5):172-173
在我国历史上,“三顾茅庐”的故事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美谈。正是有了这“三顾”,才有了蜀汉政权,并直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它堪称中外用贤史上的大手笔,刘备的用人胆识令人叹为观止。可为什么蜀国在三国之中却最先灭亡呢?究其根源,又恰恰因为刘备入川后用人的狭隘性与其“三顾茅庐”时判若两人,所谓“豫州入蜀,荆楚人贵”,益州人才不为所用,致使孔明虽六出祁山,终难酬一统天下之壮志。三国时代人才济济,群星璀灿。三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出色的人才,谁最能够延揽并正确使用人才,谁就能够在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6.
企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合理调整企业内部人才的使用,可以事半功倍。 实行“一日管理”制 所谓“一日管理”就是企业在某一段时期内,让职工轮流当“一日厂长”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改革过时思维方式,调整人们的价值取向 “以官为上”、“重官轻商”的社会价值取向,严重的阻碍了企业家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对社会的贡献。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的管理实施的是相似于行政部门的管理,肯定厂长经理的成绩时,基本上采取的是把他调整到级别更高的厂(公司)或政府、党委部门担任官员。这种思维方式和管理办法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不利于企业家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事情,企业如何能够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也是企业家应重视的问题。当然.在引进、使用外来高级人才后,由于多种原因,老板感到”上当”或高级人才感到“上当”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然而.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决不会因一次“上当”而因噎废食.而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千方百计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19.
医院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专业人才的汇聚,才是成功的关键。如何留住顶尖人才,靠的是管理者优异的寻才策略与用人能力。在建立全面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培训职工,针对不同情况,量身定做、合理制定职业计划,并进行情商训练,制定富有“人性化”的“管理方案”。由此不断发现职工潜能,培养顶尖人才,留住顶尖人才,创造最大战略价值,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是医院发展的源源动力。  相似文献   

20.
<正> 现代企业的竞争如同战场。如何把古代军事指挥艺术运用到现代企业竞争中来,本文从《百战奇略》这部古代兵中采撷10则,供有志于用兵家指挥艺术指导企业竞争的企业家参考。 1、“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巳牢,然后出兵,无有不胜”。(《百战奇略·计战》)意思就是说,用兵打仗之前,指挥员必须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