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研究了《残疾人就业条例》对我国城镇地区残疾人就业和收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残疾人就业和收入在该条例出台前后并无显著变化。结合2001-2013年的城镇残疾人统计数据分析发现,《残疾人就业条例》实施后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幅度减少、残疾人个体就业的政策门槛较高、申请程序复杂等是导致残疾人就业不乐观的重要原因。据此,文章从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和个体就业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3年上海市金山区农村户籍务农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对农村残疾人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作了研究,结合实地调研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了目前农村残疾就业存在的困境并且对其成因做出经济解释.研究发现,残疾人的就业具有持续性,有过就业经历的残疾人更倾向于期望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目前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效果并不是很好:集中就业普遍存在"挂靠"的"假就业"现象,而按比例就业则存在用人单位更偏好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而不是雇佣残疾人的"缴费偏好陷阱",这两者导致了农村残疾人非农就业意愿和就业实现之间存在矛盾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成就、问题与促进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参与社会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率、就业规模和就业服务均取得很大进展,但在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背景之下,作为最困难群体的残疾人就业更为艰难,存在就业层次低、收入水平低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实现残疾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采取系列有效措施,大力促进残疾人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4.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的关键是缓解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则是降低女性生育机会成本的重要政策工具。基于2010年实施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使用CHNS 2006—2015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从政策包容性视角评估了该计划对3—5岁儿童母亲劳动供给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以探究当前社会背景下学前教育制度支持家庭生育的政策内涵。研究发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使城镇地区有3—5岁孩子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增加约25%,周平均工作时长增加约8个小时。异质性分析表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就业促进效应对有多孩的女性更加明显。在影响机制上,该政策显著减少了女性家务劳动的时间投入,增加了儿童对幼儿园照护的选择,却未明显降低对父母和祖辈的照护需求。这说明政策虽然促进了女性就业,但对家庭在儿童照护需求上的支持力度较弱。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的增加放松了女性的时间约束;另一方面,面对入园时间很难与父母工作时间协调、儿童接送及课后看护等问题,家庭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制度的目标是“儿童发展”,“支持女性就业”的目标被忽视;单一目标导向下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现出...  相似文献   

5.
青岛市城区残疾人就业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市在残疾人就业机制、就业政策和法规建设等社会保障因素方面还不完善,还存在着许多障碍,严重地影响着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要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问题,政府是责无旁贷的,必须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影响我国非农产业就业的三种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非农产业是拉动就业的主要部分,非农产业拉动就业可以划分为三种效应:增长效应、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种非农就业效应的分析,得出发展经济是促进就业的主要手段和改善就业结构促进就业的结论,并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的非正规就业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非正规就业的基本概念、发展背景和关键问题,进而估算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数量和发展潜力,分析现行国家政策与制度方面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非正规就业合理发展的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8.
黄剑  曹洪华  唐杰  王爽 《西北人口》2008,29(5):111-113,119
我国残疾人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和城乡劳动力市场亦有显著区别.本文从区域视角出发,对残疾人就业能力进行分析,依据残疾人空间分布状况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差异,提出了残疾人劳动力空间转移的一些途径和相关措施.以期提升残疾人就业率,达到提高残疾人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英国北部及西北部传统工业区改造中的就业政策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 《人口学刊》2006,(2):56-60
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和调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英国区域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萧条地区的就业增长,降低失业率,减少地区间就业机会的不平衡。英国对就业采取的促进政策主要包括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和再就业培训政策等几个主要方面。英国区域政策尽管对实现传统工业区复苏及降低高失业率等目标的效果一般,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尝试,这为其他国家类似的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当前我国的就业政策必须从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空间;加强劳动者素质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改变传统就业体制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有序地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内已有的妇女就业的研究主要偏重一个国家和地区妇女在经济领域的问题.而以民族进行划分对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较少涉及。本文以甘肃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10个主要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状况的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在对甘肃主要少数民族妇女的就业进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2年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工业企业的调查数据,从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和企业研发三个维度分析了短期内技术创新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流程创新与就业增长显著负相关;产品创新与就业增长显著负相关;企业研发与就业增长负相关,但较前两者显著性较弱。进一步研究发现,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就业替代效应更为明显。鉴于上述研究结果,对现有技术创新方式和政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浅析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转轨时期 ,就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非正规就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新途径 ,必将成为我国就业政策的首选。文章着重介绍了非正规就业的理论、特点、正功能 ,参与群体和领域 ,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主要由就业困难的人群构成。文章以南京市对“低保”边缘群体的调查数据为例,通过多重选择模型对影响低收入群体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健康状况不佳、年龄偏大、无法从其他家庭成员那里获得经济支持,以及家庭中有学龄前儿童将会导致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可能性降低,但是受教育程度对低收入群体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政府的就业促进政策在男性与女性劳动者之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状况及社会保障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多数农村地区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问题较为突出,其社会保障需求与制度及政策之间的缺口很大。做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帮助农村残疾人摆脱贫困、解决温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需要从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制度建设上给以更加有效地解决。对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状况和需求开展分析研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的就业问题与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人力资源就业存在一系列问题 ,包括 :劳动力供给旺盛而需求不足 ,造成部分劳动力未能利用 ;而除去总量压力 ,由于劳动者技能、知识结构与市场的需求结构不相符 ,以及劳动力市场本身的效率欠佳 ,造成相当部分的劳动力和工作岗位同时闲置 ;另外 ,由于一些微观用人机制和宏观的制度安排等问题 ,造成了劳动力利用不充分的状况。本文从劳动力供给调整、需求调整和改善制度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最后本文还探讨了重庆市人力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孔令锋 《西北人口》2010,31(3):73-77,85
通过对1991-2007年就业状况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就业增长在宏观产业领域主要产生于非农产业,在微观经济单位主要产生于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和非正规就业部门.而导致就业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复苏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相应的就业复苏.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技能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有可能成为我国失业的主要形式。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业增长应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优先目标,为此应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个人创业、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盟逐步把社会性别平等的内在涵义纳入其社会政策,发展了由指令、建议和行动项目构成的相互关联又递进发展的就业男女平等政策。研究欧盟解决就业性别差异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对欧盟在解决就业性别差异的措施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提出我国解决两性就业性别差异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