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主教圣母圣心会利用移民垦殖的方式在内蒙古地区传教,表现出与其他修会和地区不同的特点,也成为近代化过程在该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具体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水利社会类型的研究中,国内学界对"库域型""泉域型""圩垸型"研究较多,其他类型尚待深入挖掘。本文试图提出一种位于黄河中上游流域河套地区的"河域型水利社会"类型,并探究其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组织、制度和关系是我们理解内在机制的三个核心逻辑。从组织方面看,河套水利网络的雏形是由民间水利组织开发和构建的,他们凭借独有的渠道开挖技术将资金和劳动力聚拢。从制度方面看,民间组织将水权和地权一手掌握,并采用了"公中"和"牛犋"等管理方式,使无地农民和地主紧紧与土地联系在一起。从关系方面看,民间组织妥善处理了与蒙古王公、教会及当地普通蒙古族之间的关系,并促进了汉移民和当地蒙古族在亲密场景互动中的不断融合,最终在河套地区形成稳定的农区和农业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近代圣母圣心会在西南蒙古教区传教过程中,办校兴学,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对当地社会及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后,大量朝鲜移民迁入中国通化地区,他们不仅给通化地区带来了水田种植技术,而且积极参与通化地区人民反日运动,对通化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通化地区朝鲜移民的人口分布、生产活动、文化生活、反日活动四个方面来论述通化地区朝鲜移民的社会生活状况,揭示通化地区朝鲜移民对于中国东北地区发展,乃至东亚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中前期,广西土司地区的移民开发,一方面促进了土司地区社会的进步发展,也引来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一过程,既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开发,融入国家大一统的历史过程,也是清政府的政策未能解决好在特殊社会历史环境下广西土司地区社会发展问题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人新移民与华人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人移居美国始于19世纪30年代,初期移居美国的华人主要来自中国的广东。1965年美国修改移民法后,移居美国的华人数量迅速增加。新移民的到来改变了美国华人社会以粤侨为主的状况,并导致了传统华人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回族是上海最重要的少数民族群体。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百年时间内,其人数由数百人发展到近三万人规模,绝大部分都是由外地迁入的移民组成。本文从人口数量、移民类型和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三个角度对这一群体进行考察,从近代城市化的视角下,进一步探讨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回民群体的适应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移民与近代百色城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色城在清代以前只是两个壮族村落 ,随着建城后商品经济的发展 ,到 2 0世纪 3 0~ 40年代成为广西西部的重镇。近代百色城的兴盛与移民有很大的关系。移民的大量迁入 ,促进了近代百色城的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宁夏移民社区为切入点,基于多维向度下各族移民互嵌的社会生活实践,尝试打通“互嵌式社区”到“互嵌式社会”研究的理论进路,理清民族互嵌式移民社会内部共同性与整体性生成的内在逻辑,探讨民族互嵌式移民社会与移民共同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移民共同体如何团结成为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族移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领会又对民族互嵌式移民社会构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此获得对“民族互嵌”理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宏大进程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王义康 《民族研究》2007,5(5):66-75
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主体居民先进文化、经济的影响,以及唐王朝制度化的管理,河朔少数族移民普遍选择了定居、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基层社会组织也与汉人趋同,部落组织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淡出,趋于消失.所谓"河朔胡化",实际上是少数族移民在融入汉人的过程中,尚未消弥的尚武特质,因为边防形势与割据时期征战的需要,有着充分发挥的余地.他们遗存的特质藉他们河朔军政官员、地方社会领袖的身份,又对河朔社会部分汉人上层人士产生了影响,但这并不是河朔文化习尚的主流,也不能使河朔地区思想文化发生质的变化,或者改变移民融入汉人社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移民社会的文化记忆——朝阳社火文化的象征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汉民族传统的娱人娱神的民间娱乐活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阳社火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尝试把朝阳社火置放在东北移民文化生态语境中,将它作为一个表征文化意义的象征符号来考察,探讨它体现的历史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等多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共同面临的时代主题。本文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视角对此进行研究,较深刻地阐述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藏双语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藏、汉双语并用是西藏社会语言应用的必然需求和发展趋势.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各级各类学校就先后实施了双语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语境下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发展的程度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的社会指标。在分析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环境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社会语境下促进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若干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开发大西北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有些地区由于自然地理、资源分布及历史等的因素而存在诸多问题 ,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困难 ,本文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卡力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文化相对落后、群众生活贫困、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并提出了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代皮毛贸易在甘宁青地区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甘宁青皮毛贸易是近代以来西北新兴的大宗对外贸易形式,它曾对近代甘宁青民族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过莫大影响,因而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对这一重要经济现象的兴起及其原因作了专门探讨。阐明了近代以来这里贸易内容和结构发生改变,羊毛贸易新兴、皮张出口范围和数量空前激增等具体情形,进而分析了皮毛贸易兴起之内外原因。认为这里本身存在的市场潜力和民族市场发育过程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商业实体构成了皮毛贸易兴起和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而同时天津开埠、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等外部因素又是刺激甘宁青皮毛贸易兴起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民族乡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往往会成为我们民族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尤其是我国广大中部地区的民族乡。本文在分析中部地区民族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利、弊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浅显的思考,以期能对我国中部地区民族乡甚至东、西部地区民族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逐步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小康水平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于对甘宁青近代皮毛贸易发展历程的前期研究,从时代环境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区域政治环境和贸易政策及民族和交通状况三方面剖析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对皮毛贸易发展中所表现出的特点作了较为细致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