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亚回族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社会文化特点,但在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发展层面,三亚回族社区与周边的社区乃至中国大陆其他地方的社区具有同质性.本文将分析国家与市场对三亚回族社会关系的影响,并考察三亚回族运用自身社会文化资源对社会关系的调适和重构,从而回应现代社会个体、群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移民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经济系统的重建,还是社会系统的重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移民开发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移民开发区之一,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回族内部教派门宦的差异性,没有将同一教派门宦的回族群众集中安置,在移民开发区新形成的众多回族村落中出现一个回族社区多种教派门宦并存的现象,导致宗教活动场所过多,布局不尽合理,对回族社区的整合与重构带来不利影响,无形中也增加了移民成本与回族群众的经济负担。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宁夏"十二五"期间,回族移民安置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早期的移民网络中,人口的流动是单向的,海外华人在侨乡社会生活和地方政治中的影响巨大,在许多方面起着与传统社会中乡绅同样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第一代海外华人的老去,海外华人对侨乡的经济贡献日益减弱,侨乡从依赖转向独立发展.在新型的跨国网络建构中,祖先崇拜是重要的文化纽带.海外华人与侨乡的关系,从最初以血缘为基础的宗亲互助、以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建设和公益传统,发展为文化意义上的“寻根”,宗亲关系也呈现泛化趋势.跨国网络中的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不再是单向的,归侨和“国内华侨”等现象的出现,表明“侨”的内涵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血缘、地缘的社会动员与人情交往关系在藏族传统社会中是一种重要社会资本,并随着人口流动不断拓展到传统社会以外的都市社会;借助现代新媒介及社交工具,在中心城市派生出各种新型社会关系网络,成为流动到城市人口的新社会资本。文章以到成都就医的藏族群体为观察对象,通过观察和具体参与藏族在成都就医活动全过程,对藏族传统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的流动及其在都市中被整合利用、成为藏族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从"内卷化"到不断外化拓展的情形,进行生动细致地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祭丁巴什罗”仪式等为主要内容的“东巴法会”已成为一种现代社会交流与旅游展演活动,并主要通过旅游舞台的建构、音声的展演、体化及行动实践三个层面来表达与展现东巴文化的认同与现代身份的转换、东道主与游客之间的社会交往,同时在增进社会交流中获得所需资本和利益转换并稳固特定的社会秩序.而“旅游展演”则在旅游场景中建构起一套“音声行为 交流”舞台化呈现的活态机制,不仅透视出旅游社会生活的结构,也凸显出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多民族国家城乡社区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现象,即社区“多民族”化问题并不是当代社会的专利和发明,而是古代社会已有的特征和社会关系模式.进入新时期,社区“多民族”化问题日益凸现,随之而来的民族关系的演变直接促使了社会结构性变迁.作为社会结构的制度,需要进一步调整其框架和意义系统,应对多民族社区社会关系予以关注和干预.社区“多民族”化本身并不是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只是过去,在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制度对社会变迁过程仍具有引导和重构作用.这是经济与文化发展、市场机制调整与多民族社区个体和群体健康发展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7.
安宇 《民族学刊》2020,11(6):59-67, 162-163
政府、学者、媒体、宗教和移民自身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得“移民新村”成为一个多种力量交织的场域,其中“非人”生物也是重要的建构力量。而流浪狗这一被国内学者所忽略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从生态移民社区内流浪狗与移民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可以探讨动物是如何参与生态移民新村的建构过程的;生态移民与狗之间关系的变迁是否反映出生态移民与自然之间的某种动态关系。同时,可以使我们摆脱和避免人类中心主义的研究倾向,扩展社会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对象,关注其他生物在构成人类身处的世界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探索一种更加全面和开放的民族志体系。  相似文献   

8.
赵杰 《回族研究》2006,(3):17-20
本文从“回族与生俱来的结合力”、“回族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的适应力”、“回族与外族热情沟通的亲和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回族人的性格优势,从中论证了宁夏能够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并使小省区办成了大文化,是与主体少数民族的上述优势密切相关的。回族的“三力”不仅对构建和谐宁夏起着基石作用,对构建整个中国和谐的民族关系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互惠交换是人类学研究传统中诠释文化规则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侗族传统民居上梁庆典中的互惠交换提供了理解侗族文化特质的新路径,其表征方式就是劳务互惠和礼物互惠.劳务互惠表现出与一般交换不完全相同的三个特征——即时性、延时性和多义性;礼物互惠是一套糅合了“父系法则”与“个人亲疏”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在强化侗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建构出新的人际网络.两种象征性互惠交换在上梁庆典中的有机结合,完成了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整合,实现了侗族传统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务工.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流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构其社会网络的过程.在阐述国内外社会网络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广西桂林市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网络建构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指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社会网络的建构过程具有独特性,其影响因素也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近代回族报刊与回族社会现代化意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近代回族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对近代回族社会现代化意识的萌芽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回族社会现代化意识的引进者、培养者、刺激者和宣传者;另一方面,近代回族社会现代化意识的发展也给近代回族报刊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生存环境,使近代回族报刊显示出与时代相适应的功能、地位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试论回族文化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葶 《回族研究》2002,(1):97-100
回族文化是站在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互吸纳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在这一独特的文化背景下 ,建构起了自己将世俗文化与神圣信仰文化有机结合的亚文化体系 ,其神圣性与世俗性相应产生了一系列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对诸如回族的形成 ,回族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气质的塑造 ,对回族道德建设 ,以及回族文化在与多种文化和文明融合对话的互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态势 ,都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和研究回族文化的“二重性” ,对于更深地理解回族文化 ,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尽管族际婚已成为研究民族关系、民族过程的不可回避的话题 ,但由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问题的敏感性使西北回族的族际婚在大多数家庭中仍不被认可 ,而族际婚的上升仍是西北回族群众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回族族内婚在现实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的原因和结果如何 ,这些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未来走向、民族的现代化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和融合的趋势等重大社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 ,我来到中国惟一的回族自治区———宁夏 ,在 3个不同规模的城市 :银川、吴忠、灵武作了 3个月的调查 ,对回族婚姻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以引起回族群众、回族知识分子及政府相关部门对此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处理好现实中的矛盾 ,为回族的社会发展和民族繁荣提供更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今宁夏南部山区回族中的部分家族堂号,与其他民族及居于东南地区的回族相比,存在历史上溯期短、极少悬挂于门厅等特点。在家族堂号发展式微的今天,宁夏南部山区回族仍强调家族堂号,这与家族堂号在回族间承担着承载历史、标记家族、指导婚姻等重要文化与社会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顺主忠君"政治伦理是回族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回族在中国前资本主义社会得以立足扎根、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主要内容包括:既顺于主又忠于君;君尽其为君之道以"仁";臣尽其为臣之道以"忠";封建帝王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对回族穆斯林而言,这一政治伦理思想的提出是一场极其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理论革命,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新疆天山北坡绿洲上一个较为典型的回族村落作为田野个案,以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探析回族生计方式的变迁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文章将从"多元生态环境及其特征"、"多元生态环境与回族生计方式"、"生态环境与民族生计方式的理论探索"三个方面分析、研究绿洲生态与回族生计方式之间"二维互动关系"。同时,本文将以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分析绿洲上回族在文化的调适下其生计方式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文化适应"是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本能"和"自觉".回族在长期的中国本土化历程中进行了千年的文化适应,回族的文化适应的历史是一个文化拿来为主导的历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回族需要进行新的文化适应,而新时期回族文化适应主要是在互动的文化拿来与输出中完成.  相似文献   

19.
杨桂萍 《回族研究》2006,(1):128-134
马德新坚持务实的民族观、理性的宗教观和宽容的文化观,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试图通过政治活动与学术活动,为中国伊斯兰教和云南回族寻求一条理性的发展道路,为云南回汉冲突寻找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我们以为马德新务实的民族观、理性的宗教观和宽容的文化观今天依然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0.
数年前,笔者曾就西北回族社会二重组织问题作过一点分析。①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我认为组织二重性是贯穿西北回族史的重大问题,是造成许多重要历史现象的社会基础,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