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汉语之间的接触主要是跨地缘文化交流性接触和地缘接壤性接触,二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藏汉语方言之间的地缘性接触,主要发生在藏语康方言与汉语西南官话、藏语安多方言与汉语中原官话、兰银官话之间.从地城上看,藏汉语之间的地缘接壤性接触主要发生在青海东部、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一带.藏汉语方言在地缘接壤性接触下引发的语言演变主要有特征的增加、特征的替代,特殊的双语现象和混合语等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各民族语言间的互相接触为各自的语言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青海汉语与青海蒙古语的互相影响也不例外。本文试图通过青海汉话的“着”与青海蒙古语——屯的对比,探讨一下蒙汉两种语言互相影响的情形。  相似文献   

3.
绝大多数SOV语言都有格标记,其功能主要用来区别施受关系,根据施受关系的显豁程度,本文探讨了青海汉语方言SOV句式宾格标记的隐现规律,并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宾格标记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西部大开发 ,西部语言的宝藏也要开发。青海省是我国多民族省份之一 ,深入挖掘青海汉语方言中的民族语言成分是摆在语言学家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提供了如何挖掘的例证。并从改革开放、社会语言学、深入研究汉语、深入研究普通语言学的需要论述了深入挖掘青海汉语方言中的民族语言成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历史的、地理的、各民族关系的角度对青海汉语方言的形成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汉语青海话名词的特点李克郁,李美玲多语环境中的青海汉话是汉语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它除与普通话(或汉语书面语)有共同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范畴外,还有诸多自己独有的语言现象。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乍看起来,使人不可理解,因为都是一些为汉语所不能容忍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7.
"三语习得"即指学习者除母语之外对第二门外语的习得。在国内,多语系、多语族与语支并存。其句法句型结构,语言习得者的心理素质等均具有典型性,这对三语教育和三语习得都有很大的影响。藏语、英语、汉语三种语言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化差异是影响藏族学生三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研究主要基于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三语教育模式,对在三语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激发三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三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青海及其他地区三语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三语习得"即指学习者除母语之外对第二门外语的习得。在国内,多语系、多语族与语支并存。其句法句型结构,语言习得者的心理素质等均具有典型性,这对三语教育和三语习得都有很大的影响。藏语、英语、汉语三种语言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化差异是影响藏族学生三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研究主要基于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三语教育模式,对在三语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激发三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三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青海及其他地区三语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状态,属于语言三之一的语音亦如此.语音的不断运动发展,形成了语音丰富多彩的特性,青海方言中仅"我"字的读音就达[nau]、[v(e)]、[η(e)]、[na]四种之多.溯其源,生成原因有三一是古音的沉淀,二是特殊环境的影响,三是其他语音的渗透.  相似文献   

10.
中亚国家独立不久,青海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关系就已展开,然而,至今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仍然在低水平徘徊。分析青海与中亚国家发展贸易的条件,进而积极寻求拓展二者之间贸易关系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海和硕特蒙古是三百多年前,从新疆迁徙而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三百多年来,他们与其他蒙古族地区几乎断绝了往来,而与藏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相毗邻、相杂居,交往甚为密切。在他们的相互交往中,语言相互影响,使青海蒙古语在语音、词汇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使之与本民族书面语和其他方言有了一定的差异,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青海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可持续发展原理和青海实际 ,本文提出以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三位一体”模式建设青海的思路 ,并对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进行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实施“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3.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现有四个藏族乡。东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北连化隆回族自治县,南面和西面与黄南藏族自治州为邻。通用的语言是藏语、汉语、撒拉语。本文以比较和描写为研究方法,以青海循化一带藏族妇女服饰“果杰”帽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果杰”帽的特点及其历史渊源。文章初步认为藏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多样性的文化,既有其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在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是儒家文化浸润与影响青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吸收、融合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思想,丰富和充实其文化内涵的过程,也是青海少数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发展和创新.因此,在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下,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各民族文化共存并举的多元局面.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对我国民族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的中国经验。教育信息化的全方位布局改善了民族地区教育环境,推进青海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普及实现跨越式发展,为青海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农牧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新时期,以信息化加快推动青海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普及要把握正确发展方向,优化民族地区语言学习环境、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普及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蒙古语青海方言辞典》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及其编写特点等,进行了概括的分析和介绍,强调了该辞典在研究青海蒙古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海回族源流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海回族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以伊斯兰教信仰为纽带 ,经过国内外众多穆斯林与非穆斯林民族数百年迁徙定居、繁衍生息、融汇组合 ,于元末明初形成的 ;形成后的青海回族又经过数百年的分化组合 ,实现了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 ,成为青海具有鲜明特色的世居民族之一 ,为开发建设青海、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文中还考证了元代西宁王、“卡力岗人”、冶土司、“红毛儿”、明代亦卜剌、“托茂人”等在青海回族史上有重要影响的 6个支脉的渊源、发展 ,为人们提供了必要的翔实史料  相似文献   

18.
龙夫 《民族论坛》2006,(11):58-59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语言和方言5600多种。语种和方言密度最大的地区是非洲尼日尔河流域,约有280种;而语种和方言最多的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在300多万当地人口中竟有1010种语言。在形形色色的语言和方言当中,还有许多十分奇特、有趣的乡土民俗语言。"劳高米拉岛的口哨语言"大西洋东北部的加那利群岛中有个叫劳高米拉的岛屿,是世界上仅有的使用口哨语的地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吹的口哨居然有元音和辅音之分,能够完整地表达所使用的西班牙语。口哨语言不同于说话,不会因大声呼喊而吐词不清,只要能听到口哨声,便能毫不费力地知道对方的意…  相似文献   

19.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居住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在这里生活、劳动结成了亲密的兄弟友谊,同时使民族文化亦互相影响。表现在语言上不仅汉语对于各少数民族语言产生较大影响,各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藏语)对于汉语的影响也十分明显。本文仅通过汉藏语言比较分析,就青海汉语方言的一些语法现象作一些说明。“宾一一动”句式“宾——动”式是青海方言的一种基本句法格式,它不象在普通话里作为“变例”出现。所谓基本句法格式,首先是说这种格式应用的范围极广,概括的句子极多。陈述句如:毛…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语言和语言群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行 《民族研究》2002,(1):59-64
语言和语言群体是同目前民族学界讨论的与民族和族群问题有关的一对范畴。同一语言的使用者不一定有共同的语言交际行为和语言认同态度 ,因此语言和语言群体可能是不一致的 ,语言群体相对语言来说应该是第一性的。在没有超方言的民族共同语或标准语的情况下 ,方言更接近语言群体 ,有更多的共同的交际行为和认同感。双语现象的出现使语言群体向更大的双语或多语的语言群体发展。文章对影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群体的年龄、地区分布和语言使用场合等因素做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