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喇萨杏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高度分散,厚油层基本上层层见水,但是未水洗厚度比例仍占25%,剩余储量主要集中在河道砂储层,占水驱剩余地质储量的70%。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典型的河道砂体,主要分布在大庆喇嘛甸至杏树岗的非主力油层。以喇萨杏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密闭取芯检查井、油水井分层测试、测井水淹层解释及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密闭取芯检查井资料分析法、油藏工程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物理模拟、综合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喇萨杏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剩余油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剩余油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2.
摘要:以胡尖山油田长 6、长 4+5 油藏为例,综合应用地质资料、岩芯分析资料、测井资料以及试油资料,开展了长 6和长 4+5 油藏小层划分和对比、单井相分析,建立测井相识别模式,编制小层沉积相平面展布图,进而分析沉积相演化规律;探讨储层砂体展布以及物性分布规律,从而深入认识研究区的储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储层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然后结合试油资料对胡尖山油田长 6、长 4+5 油藏的储层进行有利区域的预测,为油田待开发区域的合理建产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江苏BD阜二段油藏为低渗裂缝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相对较差,多数油水井因高含水停采停注,由于裂缝影响,对剩余油的认识难度较大。针对油田的地质特征和见水状况,重点是利用地震资料模糊识别技术建立数学模型,提取地震特征分析储层的裂缝发育规模,在结合沉积相、裂缝等认识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精细地质模型,运用水驱特征曲线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测算和模拟目前的剩余油分布现状,现场调整井实施后验证了对剩余油的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后续的继续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但剩余油潜力仍较大的欢127油田,研究了全区水侵量、水侵速度及水淹方式、原因等特征,认为水淹以底水锥进为主,其次为顶水下窜、断层水侵入,不同部位,油井水淹规律和水淹程度不同,边水未造成油层水淹;在对其水驱开发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动态测试方法研究了该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有效厚度大、原始储量大的部位,剩余地质储量依然较大;有效厚度相对比较大的井网不完善部位,剩余可采储量相对较大;油藏边部及生产效果差的局部井区剩余油较多。为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双河油田Ⅴ层系综合含水高达95.21%,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动用状况差异大,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分析了Ⅴ层系开发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油水井井距大,井网不完善,注水利用率低,注水井吸水剖面不均匀。利用油水井测井测试资料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明确了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潜力分布。指出下步的调整方向是油层边角部位、断层附近的剩余油富集区和剩余储量高的部位。提出了井网完善调整、调剖封堵大孔道、三次采油等技术,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提高了水驱采收率,形成了一套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对非均质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卫2块气顶底水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应用地质建模软件建立起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展现出气顶底水油气藏的构造和储层特点,通过建立不同的油层、水层、气层物性解释图版,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精确计算出储层非均质参数,描述了该断块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VIP数模软件描述了剩余油分布特征,讨论了气顶底水油气藏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采系统局部不完善区、未注水的弹性区、未受油水井控制的储量损失区;而剩余气则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和顶部砂组。根据所提出的剩余油气分布认识,进行了治理方案部署,经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均年增油2.3×104t,年增气0.2×108m3,年综合递减减缓2.1%。实现了油气同时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7.
低级序断层对于深度开发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水驱开发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以胜坨油田一区古近系渐新统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断背斜油藏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密井网多井精细地层对比以及开发动态分析技术建立了符合油藏开发实际的低级序断层分布模型。研究表明,随着资料占有率的大幅度提高,油藏开发后期,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更新对低级序断层分布的认识。受资料分辨率及断层规模限制,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适合于四级断层模型的识别和重建,密井网多井精细地层对比适合于五级断层模型的精细描述,开发动态分析是验证地震、地质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火山岩油藏岩性复杂, 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和物性下限难以确定, 致使对火山岩油藏试油、 试采以及压裂改造等带来不便。利用岩芯观察、 岩芯物性分析化验、 试油试采、 测井解释等多种分析手段, 从火山岩岩性特征、 岩相特征、 储集空间类型、 构造位置等与物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出发, 研究了影响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在弄清储层物性主要控制因素的基础上, 采用生产动态资料刻度静态地质资料的方法确定了物性下限。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该区火山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岩相和构造位置, 其次是储集空间和风化程度; 并最终确定出石炭系不同储层基质物性下限值, 沉积岩类为 6.5%、 凝灰岩类为 5.0%、 熔岩类为 4.5%。  相似文献   

9.
针对伊朗SA 油田Kazhidumi 砂岩油藏油水关系复杂、无明显油水边界、油藏性质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运用 取芯、测井、三维地震资料及新钻井资料,对其油藏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地层划分 为4 个旋回,研究各旋回内砂体发育特征。运用地震层拉平技术对研究区不同地质时期古构造进行恢复,重现构造演 化史;明确了油藏古构造圈闭形成于古近纪初期,为北高南低的单一背斜,新近纪扎格罗斯造山运动使得圈闭形态发 生巨大改变,原古背斜圈闭面积缩小,高点向东部转移,南部地层大幅度上升隆起,形成新的构造高点,演变为现今南 北两构造高点的格局。圈闭形态变化打破了古油藏平衡,使其发生了二次调整运移,北部构造高点(古圈闭)内油气发 生自西向东运移,形成“缩小版”原地滞留油藏,部分油气自北向南运移,形成次生油藏。现今北部高点“上水下油”的 现象,为油藏调整之后,底部K2 c 旋回内连通性较差储层形成的滞留透镜状油、水层。油藏性质为构造控制为主,岩 性控制为辅的层状边水油藏。  相似文献   

10.
砂岩底水油藏在中国储量丰富,底水油藏开发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底水锥进,而夹层对抑制底水锥进具有明显效果。由于夹层成因的复杂性,目前夹层研究尚没有统一模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从夹层分布面积、夹层厚度、夹层渗透率、夹层泥质含量等参数,将夹层归纳为无夹层、渗滤型夹层、小范围不渗透夹层和大范围不渗透夹层4种模式。无夹层模式底水锥进速度快,大范围不渗透夹层模式底水完全被抑制,这两种夹层模式下的油气开发效果较差;渗滤型夹层底水被转化为次生边水和次生底水,小范围不渗透夹层底水转化为次生边水,这两种夹层模式开发效果较好。无夹层模式远离井筒周围分布大量剩余油,可以通过完善井网来提高动用程度;渗滤型夹层开发效果好,剩余油分布很少;小范围不渗透夹层底部形成“屋檐油”,顶部形成“屋顶油”,这种剩余油可作为后期挖潜的一个方向;大范围不渗透夹层上下邻层均可存在大量的剩余油,是油田开发后期挖潜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务型教学是以任务为主要手段,强调通过完成任务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交际语言能力,使学习者自然地习得语言。论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必要性,并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索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可行性及其效果。教学实践效果表明,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交际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的各项技能都是很有效果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听力教学在研究上总体较之国外发展缓慢;在实践中传统的结构主义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以及一些极端的任务教学法并存。听力教学改革势在必行。Peter Skehan基于语言学习的认知方法,提出信息处理途径下的任务教学方法,以语言"流利性、准确性、复杂性"均衡发展为教学目标,为听力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将该教法在听力课堂加以运用,是听力教学方法革新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3.
虽然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一直在提倡交际教学,强调以交际为目的,但很多英语课堂任然很难摆脱语法教学的统治地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重形式教学(focus on form)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有特殊的意义。着重归纳了现有的focus on form的具体教学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缺陷,期望能对外语课堂教学能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刍议双语教学的语言提升功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引进外文原版教材、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双语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教材陈旧、课程内容落后等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出发,论证了双语教学的主要语言提升功能: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深化以交际法理论为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确保整个大学阶段外语教学的持续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原版教材与案例,进一步学习、体会英汉差异,提高表达的可接受性;有效地避免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因语言转换而导致的多种信息传递误差.文章旨在不断促进学科目标建设的同时,提升外语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语言教学的作用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Long提出了在交际中学习语言形式的理论模式。文章在理解这一模式的基础上,从认知心理角度分析了它的理据性,并讨论了该理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听力活动在人类的交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师关注的重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策略的选择有利于信息的构建。因此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进行学习策略培训对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英语学习策略可以分为管理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在明确了培训目标和培训原则之后,听力学习策略培训模式的选择和教学方法便可以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17.
二语习得中的共性、外语教学的作用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综述有关二语习得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和外语教学作用的研究,讨论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从加强师资培训入手,让教师掌握二语习得的规律,并且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级教学,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应该重视应用二语习得的研究发现,改进教学方法,重视语用教学。  相似文献   

18.
以"注意假设"理论为载体,从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显性的形式加工输入和隐性的形式强化输入在中国语境下,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Wish型虚拟语气的作用.借助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所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显性的形式加工输入能促使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WISH型虚拟语气;而隐性的形武强化输入在这点上没有显示出优势.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交际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阐述了在语言教学中若失去以交际为核心,俄语教学也就失去其根本宗旨,只有通过贯彻精讲多练、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创造课堂情景教学,使教学交际化、转述原文所述内容和训练组织语篇能力等途径才能使交际原则贯穿到整个外语教学环节中。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口语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培养大学生在口语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纠正大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