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丽燕 《求是学刊》2004,31(1):45-51
如果没有希腊文化,基督教的产生是不可想像的。基督教思想的产生得益于希腊哲学,基督教思想的系统化,同样是希腊哲学征服基督教世界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说,基督教思想是穿着宗教外衣的希腊哲学。不过,希腊哲学究竟在哪些方面为基督教做出了贡献,似乎西方哲学并没有明确的定论,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希腊文明与基督教的关系。第一,智者关于好公民的讨论和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对于好人的讨论成为基督教定位人的信仰的重要参数。第二,善的理念为基督教的上帝论提供了道德的形而上学蓝本。第三,毕达哥拉斯和新毕达哥拉斯派以及柏拉图的灵魂不灭与轮回思想,为基督教爱的理论和末世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斯多亚学派的世界主义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拓清了道路。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阐述,作者力求表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思想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2.
论基督教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希腊罗马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是基督教本土化的第一个范例。本文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结合这一实例,阐述作者在基督教本土化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作者指出:基督教与本土(民族或区域)文化的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基督教对其文化环境的单向适应,而应视为基督教与本土文化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只要承认基督教本身也具有文化创造力,那么,学者们对基督教与希腊罗马文化的关系、乃至与整个西方文化的关系的理解都将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3.
赵冰 《社科纵横》2014,(6):120-121
基督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基督教文化是西方的主流文化,渗透在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探讨了基督教文化对西方社会的生活习俗、伦理道德以及绘画、建筑、音乐等文化方面的影响。以新兴大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以快步迈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今天,必须了解西方的思维逻辑、行事准则、审美方式以及文化习俗,了解基督文化,也就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与中国近代乡村建设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家峰 《浙江学刊》2003,(5):111-120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源于二十世纪早期来华的农业传教士 ,到三十年代随着全国乡建运动的发展而达到鼎盛时期 ,它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受世界基督教乡村运动的影响。基督教乡建运动通过把乡村建设与教会建设合二为一的方法 ,以最终建立基督化的乡村社会为目标 ,但它的理想与实践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 ,宗教 (教会建设 )与世俗 (乡村建设 )并不能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两者的持续张力以及近代恶劣的社会环境最终使中国基督教乡建运动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曹祖平 《唐都学刊》2002,18(4):83-85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存在着难以斩断的血缘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只建立在彼此间的外部联系上 ,而是植根于它们内在的生命符号“十”字的结构基因中。基督教对后世西方文学的影响是以两种途径实现的 :一是通过视界下移和隐喻转化为明喻的方式 ,使文学成为置换变形了的神话 ;二是源于文学对宗教已然存在的范式的自觉摹仿。一切后世的西方文学都是“十”字结构的成长与展开 ,其中的任何一个意象都是包含“十”字思维结构的信息碎片  相似文献   

6.
佛教与基督教人生哲学之比较李少惠佛教和基督教是世界两大宗教。宗教表面上似乎是以神为中心,其实人才是它们探讨的主要对象。它们对人生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是在宗教形式下进行的。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佛教与基督教在人生观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但是,...  相似文献   

7.
1922—1927年,在中国的青年学生和知识阶层中,曾开展了一场“非基督教”运动(以下简称非基运动)。这场运动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理论批判为主要方式,其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及其控制利用的基督教,持续时间长达六年,影响波及全国城乡。它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也冲击了当时中国的基督教会。时隔半个多世纪,不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哲学的两条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希腊哲学和犹太-基督教<圣经>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传统和思维原则的对立出发,论述了西方基督教哲学中以菲洛、安瑟伦、托马斯等为代表的、主张理性与信仰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和以德尔图良、达米安、路德、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舍斯托夫为代表的"信仰主义"思想路线,指出了后者于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4年入侵东方到公元前3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被罗马帝国灭亡,其间东西方文化进行广泛全面的交融、汇合而形成一种新文化:希腊化文化,尔后被罗马帝国继承下来。基督教及其神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从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和神学。其间犹太神学家斐洛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由于他使希腊、希腊化文化和犹太文化、希腊哲学和犹太教相结合,从而创立了一类新型的犹太教神学,为基督教及其神学从形式到内容树立了楷模;它集中体现在古代基督教作者,尤其是古代基督教最大神学家奥古斯的神学体系中,并进而广泛地影响了中世纪经院哲学,成为西方宗教和神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近三十年的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与研究表明,根植于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及基督教文明的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显然无法完全解释和指导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国具有自己强国家弱社会、注重家庭与集体忽视个人权利与自由、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现路径是自上而下等特殊国情,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深深地渗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关系行为与思维模式之中。如何让社会工作在中国“落地生根”,最关键的就是必须强调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建构能够指导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神学,是基督教信仰的理论体系。基督教在其神学的辩护下,非但没与古代世界同归于尽,反而奇迹般地从蛮族兵戈中存留下来,并在以后上千年的中世纪时期达到了难以置信的封建独占,神学理论成为唯一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里其他形态无不伏从于它的圣威之下。它不仅曾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前进道路上的阻障,同时也是现代唯物主义哲学批判的对象。当今世界上,仍有可观数量的神学家、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为其匡护和偏执,致使它依然在“天国”里放着灵光,在近15亿信徒的心中存活。对基督教神学的研究与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王晓朝 《浙江学刊》2001,3(4):168-171
灵魂观念就象宗教的基因,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来各种宗教神学理论的基本倾向.本文通过解读古罗马基督教作家德尔图良的<论灵魂>来揭示希腊哲学灵魂观与基督教灵魂观的特征与差别,指出德尔图良坚持旧约圣经"灵肉整全论"的基调,批判了柏拉图主义灵肉二元论的截然对立的倾向,赋予人的肉体以恰当的地位,阐述了基督教的灵魂观.  相似文献   

13.
科学是一种文化产品。不同的文化背景,首先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孕育了中西科学的不同结构,即西方的三维逻辑结构和中国的两极互补结构。不同的结构在历史进程中展开为不同的发展模式,使西方科学画出了一条振荡的、变革的、一浪高于一浪的运行轨迹,而中国科学则在思辨哲学的强作用下进行着持续的稳恒的积累。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使这两种科学在理论思维的层面上接近起来,使这两种结构式有可能发生某种“加成反应”,从而使中国科学仍然沿着自己的独特道路改进原来的理论思维形式和相应的逻辑框架,实现中国科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蒋童 《唐都学刊》2008,24(4):57-59
类比联想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到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思维方式,化成并塑形了中国传统译论将探讨的重心聚焦在四大核心问题之上,即翻译方法、翻译标准、翻译的社会功能以及翻译主体性.文章逐一分析了这一传统思维模式在这四大核心问题中的体现,并得出在中西翻译思维兼备的基础上使中国译论走向现代译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国内学界因意识形态、理论视野、研究路径等方面的局限,对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局限在从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层面或视阈,尚缺乏从哲学层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从文化哲学视角看,基督教中的“上帝”恰恰是人的作品,是人的形象的升华和摹本,不是上帝造人,而是“人造上帝”,体现出人的主体创造精神;基督教是一种以隐性形式表现的“人本主义”观念,而不是“神本主义”;基督教教义是人类对自己的“自身关怀”,而不是上帝对人的“终极关怀”。从文化哲学视角发掘人本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既可以更为全面地把握人本主义思想的广博内涵,又可以从理论上丰富和完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有一种广泛流行的看法,认为费尔巴哈1841年《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发表,不仅推翻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王座,而且强烈地影响了年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使他们一下子都成了费尔巴哈派。这种看法之所以被普遍地接受,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的一段论述是有关的。大家知道,恩格斯的那段论述,写于1886年,即在《基督教的本质》出版四十五年之后,因而可以说是对当时情况的某种回忆。既然是回忆,难免会有一些不够精确的地方。我们认为,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发表,虽然在当时德国思想领域引起过强烈的反响,但它既没有“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也没有使马克思成为费尔巴哈派。下面对此作些分析和论证。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在认识思维中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总结和马克思理论抽象发展而来的思维具体,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考察这一思维历程,将使我们在当代中国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别尔嘉耶夫的整个哲学是建立在对客体化的批判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客体化是主体的异化,是对人的堕落与奴役.客体化的最终克服就在于对客体化终结的理解,末世论的核心就在于将客体化理论为堕落,把终结理解为对客体化的彻底克服.在此,别尔嘉耶夫对传统基督教的末世论主题进行了独到的阐发,他认为以往基督教对末世论的理解具有复仇的因素,是客体化的理解,而本真的基督教应是另一种启示,是神人的启示,是革命-末世论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介绍了保罗·尼特的宗教间对话模式理论。尼特把当今对话模式分为四类 :置换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和接受模式 ,并对不同模式的基本理论以及理论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最后呼唤基督教内部进行对话 ,倡导不同宗教之间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20.
刘家峰 《浙江学刊》2007,64(2):97-105
本文以中国和日本两个著名的基督教和平主义者徐宝谦和贺川丰彦为个案,分析、比较了他们战争时期的和平主义立场、理论及其行动与心理困境.和平主义听上去很美,但和当时中日两国占主流思潮的民族主义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很难被民众引为同调,即使在基督徒中也只有极少数的支持者,在战争时期更没有施展余地.尽管如此,和平主义在东亚基督教思想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