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阶级是纯粹的经济范畴吗?》一文中,南哲文同志也提出了划分阶级的标准问题,他说:“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是人们的经济地位,但同时又要考虑到人们的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主要是根据政治思想来划分的”。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在我们看来,经济地位是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就是说,划分阶级的标准只能依据人们的经济地位,而不能把政治思想也算作划分阶级的标准之一(尽管是次要的)。南哲文同志首先引证了恩格斯的一句话,作为自已的理论根据。这句话就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民族心理是民族群体活动在意识中的反映,阶级心理是阶级群体活动在意识中的反映。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区别,从客观方面来说,其根源在于民族和阶级不同的社会存在条件和不同的活动规律。首先,民族和阶级形成的条件不同。民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联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阶级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则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阶级是在民族(氏族、部落)形成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以后才出现的。其次,划分民族和划分阶级的标准不同。划分民族的标准,虽然一般说就是民族形成的四个基本条件,但是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民族前三个条件的一个、两个、甚至全部消失了,但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仍然可以维持民族共同体的存在。所以,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不但是划分民族的重要标准,而且有时可以成为唯一的标准。而在划分阶级的标准中,对生产的资料的占有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阶级划分的基础。这种不同说明,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3.
论中华民族研究──兼论中华民族的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华民族的复合“中华民族”不是中国各民族相加之和的称谓,而是一个复合民族的称谓。它是指在中国版图这个共同区域里生息的各个民族在语言、经济、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复合民族。汉族是形成中华民族复合体的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平等的复合成份。中华民族的复合过程中,作为复合体成分的各民族既推动复合体的发展,又推动着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和部族。一般地说:华夏族的东方人称为“夷族”;活动在黑龙江流域东北的是满族的先民“肃慎”;在北方、…  相似文献   

4.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战争是“用于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列宁也说过:“战争就是通过暴力继续执行交战国的统治阶级早在战前就已经执行的那一政策。”因此,战争最能检验人们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5.
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既是有区别的,又是有联系的,那么,它们在这种既区别又联系中形成的具体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按照唯物辩证法原理,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都是被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但是,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又不是平列的关系,对确定人的本质不具有同等的意义。在阶级社会,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直接地集中地表现为阶级关系,阶级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关系。所以,在宏观社会环境这个层次上,在民族和阶级的联系中,阶级关系决定和制约着民族关系。在对抗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和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一般地说,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当然也有几个民族共同使用一种语言的。不论是哪种、哪个民族的语言,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语言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总是同使用者的历史、文化、传统、科学技术智能、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因之,人们常说的某种或某个民族的语言“发达”,是说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有悠久的文明史和文化史,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等。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需要和适应继续发展,不断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划分阶级的标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常识问题。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基本原理为阶级的划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不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也不  相似文献   

8.
<正>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针对着敌人已经进行并还将加紧进行分裂我国内各民族的诡计,当前的……任务,就在于团结各少数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解放日报》 1941年6月 22日的题为《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的文章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认为抗战建国,不是汉族一族之事,而是国内各民族共同的神圣事业,此种重大艰巨的事业,如果没有国内各少数民族积极的参加,就不能有最后胜利的保证。因此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以团结国内各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图存,就是当前抗战中的严重任务之一”。毛泽东的讲话和《解放日报》的文章表明:第一,加强各民族团结是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分裂阴谋;第二,全民族抗战不单单指汉民族的抗战,而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的任务,不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抗日,抗战的胜利是不可能的;第三,而团结各民族的关键就在于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一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阶级斗争形势和主要矛盾问题时,都要涉及到怎样算是消灭了剥削阶级,即消灭剥削阶级应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有的同志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方面说,从原则上说,划分阶级和消灭阶级都应该以经济关系为标准,可是在分析消灭阶级的问题时,却又认为,消灭阶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消灭剥削阶级不仅要消灭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变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且还要消灭作为剥削阶级的社会力量,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剥削阶级分子进行改造。这样,就把划分阶级和消灭阶级的标准看成是不同的了。这个问题实有商榷的必要。我们认为,阶级的划分是以人们的经济关系,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标准;阶级的消灭也同样是以经济关系为标准。剥削阶级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被消灭了,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便不存在了。至于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改造剥削阶级分子,那是我们在消灭剥削阶级的斗争过程中所必须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判定剥削阶级是否存在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普遍性不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中永恒存在着的共同性 ,而是指各民族的文化由于人性一致的原则而决定的按照共同的规律发展并经历着共同的基本形态。文化的特殊性不是指一个民族永恒地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本质 ,而是指每一个经历着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民族 ,在其文化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区别于其他阶段的特殊本质 ,或者两个处于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民族 ,各自所具有的区别于他者的特殊本质。文化的普遍性与文化的特殊性的关系 ,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哲学上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或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是一个东西 ,只不过因为人们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才有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所以任何文化都是普遍的 ,又都是特殊的 ,文化的动态的普遍性即为文化的静态的特殊性 ,反之亦然。孔汉思的“普遍伦理”的错误在于把文化的普遍性理解为各种文化中永恒存在的共同本质。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中国学”的错误在于把文化的特殊性理解为一个民族永远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本质。在各民族的发展道路的问题上 ,因为文化的普遍性的原因 ,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发展道路 ,换言之 ,历史的“一般发展道路”是存在的 ;因为文化的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由广西区教委组织编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书讲到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时,提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有鲜明的阶级性。”(见该书93年第一版、96年第四次印刷195页)学生们看到这句话,认为什么艺术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997年该书发行第二版,对原书各章节都作了较大改动,在讲社会意识形态时,把“在阶段社会里,它有鲜明的阶级性”这句话删掉了。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讲到艺术时,有下面这段话:“在阶级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艺术,不仅具有不同的内容,而且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在社会主义时期,先进的、革命的、阶级的艺术也是一种革命斗争武器。当然,也有些艺术表现了人们共同的情感,并不是表现某个特定阶级的感情,为某个阶级服务。因此,我们在研究艺术作用时,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但又不能简单化,要作具体分析。”(见该书97年第二版185—186页)。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民族问题与阶级斗争有联系,又有区别,民族问题不都是阶级斗争问题。因而,那种“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论点是谎谬的、有害的。  相似文献   

13.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列宁指出:“谁都知道,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只有把一般并不按照社会生产地位区分的绝大多数人同那些在社会生产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集团对立时,才可以把群众和阶级对立起来;在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列宁选集》第4卷第197页)许多文章和教材,在论述领袖、政党、阶级、群众间相互关系的时候,常常引证列宁的这段名言。然而,对于列宁这段话的理  相似文献   

14.
共同人性和阶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否定共同人性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在阶级社会里,人的任何思想行为都必然打着阶级的烙印,因而,人性就是阶级性,不存在什么超阶级的共同人性。说不存在超阶级的共同人性,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并不能由此断言不存在共同人性而把人性仅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政治?《辞海》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给予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在有阶级的社会里,经济利益是各阶级的最基本的利益。各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彼此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阶级斗争。因此,阶级斗争、处理阶级关系成为政治的重要内容”。这种立足于经济的角度,把政治主要归纳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是“第一个给社会主义,因而也给现代整个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的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同恩格斯一起,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和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新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指出,他们的学说不是僵化的教条,而应该是行动的指南;不是停止不前,而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一八七二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再版的时候,马克思在序言里就明确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践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的序言里也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以后又特别强调:“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他们自己学说的科学态度,其基本立足点,就是坚持唯物论的认识论,从社会实践中不断提炼、丰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对于我们来说,最值  相似文献   

17.
民族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总的观点和看法,是各个阶级及其政党制定处理民族问题纲领和政策的理论基础。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后,人们由于阶级地位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世界观也就不同,因之民族观也不同。当今世界存在着根本不同的两种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资产阶级的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因之它认为,民族无论大小都是平等的,它们都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任何民族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的命运和利益是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是50多个民族共同创建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曾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毛泽东选集》合订本499页)。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同甘苦、共患难,为开发广阔的国土,建设祖国,反对国内外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共同洒下了血汗,贡献了各自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的事业和长期共同的劳动、生活、斗争,把各族人民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培育了亲密团结的优良传统。数千年的历史和现实都有力地证明,统一和团结是符合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我们党和国家一贯主张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充分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裉本利益。赵紫阳  相似文献   

19.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自从人类社会出现民族这一事物以后,民族问题也就随之而产生了。但是,正如斯大林所指出的那样:“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有各个不同的阶级出现在斗争舞台上,而且每一个阶级都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来理解‘民族问题’的,因此,‘民族问题’在各个不同时期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並具有各种不同的色彩,这要看它是由哪一个阶级提出和在什么时候提出而定。”(《社会民主党怎样理解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一个新课题,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给予科学的论证和说明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实,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早在建国之后就已经出现,后来经过各民族内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就随之基本上形成了.只是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把本来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民族关系仍然看作是阶级关系,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探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过在民族问题上所拨乱反正,清理了“民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的错误指导思想之后,才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突出地提到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