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历史性、趋势性的变化,劳动力从近乎无限供给向短缺转变,以及伴随而来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预示着“刘易斯拐点”正在临近.本文在分析浙江经济发展方式与农业转移人口的交织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要抓住“刘易斯拐点”这一契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降低对低素质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并通过建立平等向上流动通道、加强在职技能培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途径,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外来人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外来人口已成为影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具有总量大、劳动力逐渐老化、随迁家属和少儿人口增多、文化程度偏低等特点,这既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反过来制约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议通过正确把握外来人口发展趋势,推动其有序流动等措施,推进浙江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业发展较快,但是与工业相比较仍然缓慢。1999年以来,浙江工业通过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使二元经济结构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量大于零,农产品价格上升,工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也开始上升。在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农业和提高农业劳动率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工业化步入了中期发展阶段,伴随工业化进程,城市化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经济充满活力的新兴城镇.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按照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中部地区是我国农业地域和农村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成为制约这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的包袱.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制度空间的解冻,以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为主体的跨区域、向非农产业的流动,成为中部地区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征.在中部地区数量庞大的劳动力流动大军(90年代中后期还包括企业下岗人员)中,形成了四种主流性的流动形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致力于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我国整体经济以及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基于均衡理论的均衡模型,并分别从全国、东部、西部、中部抽取了实证分析所需的数据.实证结果证实了劳动力转移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也表明了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用生产资料成本、增加了农用基础投入、促进了农产品产出、加速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多角度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上海城乡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海农业人口呈现出数量持续减少、来源多元化、年龄结构老化和素质质量弱化等特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上海农业人口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农民市民化身份的确立。农业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至适度规模,农业劳动力来源的开放性和结构的持续优化,以及农业劳动力的职业化则是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广东流动人口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一大社会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随之频繁和加快,并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构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广东流动人口的总量居全国首位,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全省跨镇流动人口有2530万人,跨县(区)流动人口有2105万,如此大的流动人口规模,给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巨大的影响。因此,对广东人口与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在宏观上把握流动人口的发展规律,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季度,浙江经济延续2003年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在较高增长平台上运行,整体经济运行良好.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粗放增长的格局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增长面临的约束因素进一步增多.由于全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以及由此引致的宏观环境变化值得关注,并力求将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促进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构筑浙江农业国际化发展先导区,是长三角建设国际化先导区的重要内容和加快浙江农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立浙江新时期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浙江农产品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农业利用外资稳步推进,境外投资合作起步探索,通过对浙江构筑农业国际化发展先导区进行的条件评估,建议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综合效益,提升农业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农业对外投资合作步伐,完善农业国际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浙江是人口流动大省,当前,浙江人口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省外流入人口从大量流入逐步转向回流趋势、迁移模式从单人流动逐步转向举家迁移等特征,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普通劳动力的总量矛盾持续显现、技能人才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和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提出坚持普惠教育,以教育优势来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整合部门资源,提升农民工技能培训绩效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历史统计数据,采用劳动力配置效应模型,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促进了农民收入总量提高和收入结构优化,同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各种模式进行考察,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增长与环境负荷之间的定量关系看浙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浙江经济发展与环境负荷之间的约束与矛盾 1.浙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增长迅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经济已经成为全国最有亮点的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并成为全国第四个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的省份,人均GDP在2006年已经达到3975美元(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社会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所形成的流动人口大潮,是我国20世纪最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人口经济现象。它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城乡经济的繁荣和城镇化进程而出现的。流动人口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南充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南充是人口大市,排名全省第二位。2004年全市有农村劳动力资源418万人,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劳动力203万人,扣除16岁以上在校学生,剩余劳动力高达180万人,农业劳动力剩余率为43%。面对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在欠发达的南充,吸收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必然要大量地向市外…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浙江经济以年均12.9%的增幅继续快速增长,高于全国水平4.2个百分点.2004年浙江GDP首次超过万亿元大关,达到11243元,人均GDP近3000美元,均列全国各省市区第四位,与此同时,浙江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浙江的高速发展与持久活力令人瞩目,毋容置疑,在浙江的快速发展中,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0年以来,浙江城市实现了新的跨越,综合实力继续提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成为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态势正在发生变化.文章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和卢卡斯的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跨省人口流入和省内人口流入的主要变量,以中国31省(市)区域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人口流动对我国省(市)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跨省人口流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促进作用,省内劳动力流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呈正相关,但后者比前者的影响更大,资本存量、固定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政府干预却呈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下的变化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构成是影响劳动供给的最基本因素。浙江作为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由于长期处于低生育人口转变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发生迅速且根本性的变化。伴随着人口转型的不断演进,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然结束;年轻劳动力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枯竭、高素质劳动力与产业发展匹配度低等结构性问题逐一浮现。对此,本文提出以人口质量替代数量,提升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大成人继续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等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夏冰 《统计与决策》2016,(6):98-102
文章以我国各区域对应变量结合面板数据进行空间差异的测算,针对区域人口红利所致的经济增长,及其引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空间权值的进一步验证.并利用二元邻值W矩阵进行人口红利发展SDD函数权重矩阵构建模型,验证了劳动力增长过程中的区域间外溢.结果证实,少儿抚养及老年赡养对区域人口红利存在显著的外溢关联影响.我国东、中、西区域之间存在时序上人口红利外溢效益的负向关联,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东部区域与中西部区域间的劳动力资源流动应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活跃程度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率以及农村人力资本水平都对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但滞后期相对较短;一单位农村劳动力流动率和农村受教育人口比重的冲击对中国产出水平具有正向响应趋势。因此,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应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迁出,并关注和改善农村劳动力流出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积累机制。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评价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描述、评估和评价。结果显示: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与浙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且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已经成为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领头羊,引领浙江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它的基础和保障水平得到加强,产业化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但影响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要素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需要在调整和发展中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