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0世纪以来,鲍曼以流动的现代性理论框架时现代社会里的消费生活进行崭新的思考,初步形成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社会思想。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生活表现为:消费样态趋向瞬间化、欲望式和循环性;消费时间呈“点滴化”;消费理念“受欲望支配”;消费生活是废弃式、过度化、更替性的消费方式。瞬间化、欲望式和循环性的消费模式是流动的现代消费生活的主题。固然,流动的消费生活形象地描述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却没有提出如何避免流动的消费生活负面影响的举措。  相似文献   

2.
欲望消费与生态危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需要消费与欲望消费是两种不同的消费概念。与需要消费相比 ,欲望消费既无经济合理性也无道德正当性 ,并且是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欲望消费根源于启蒙运动宣扬的人性观 ,其直接后果导致了“公有地的悲剧”和炫耀性消费 ,使自然资源成为任意挥霍的对象。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是遏制欲望消费 ,而遏制欲望消费的途径是塑造热爱自然的人性。热爱自然的人性将“节俭”视为人的美德 ,将欲望消费视为恶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它存在于人类无限地探索和创造中.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消费主义幸福观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中.这种幸福观将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身份符号性消费与欲望地满足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与追求.实际上,它已经远远地超越了人类的正常需求,是人类欲望膨胀的表现;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是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它从属于经济主义与享乐主义.只有从人的根本需要的属性上,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角度,去探究人生的意义,才能揭示属人的幸福的本质.消费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崇尚“必要、适度、节约”的可持续的消费观才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感官欲望张扬、消费文化勃兴的时代,女性身体图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逐渐消解了传统文学作品中女性身体的艳美意象.表现在传统文学作品注重营造情意性、朦胧性的女性身体意象,令鉴赏者静观沉入的品味,当代女性身体图像则带来欲望的满足和形式美的冲击,呈现平面化、直观性、诱惑性.女性身体图像的增殖彰显出女性温馨浪漫、高贵时尚的一面,但也日益剥蚀着审美的深度感和本真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消费方式往往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商业的发展,引起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消费观念、消费心理的变化,催生着消费方式的变革.伴随社会财富的积聚、商品经济的繁荣,各级各阶层尤其是中上层的消费欲望被大大刺激起来,人们的生活从生存型自给性消费占主导地位,逐步发展到享受型商品性消费甚至奢侈性消费占重要比重.纵观唐代社会生活,世风皆以侈靡相高,人情多以放荡为快,从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到歌舞娱乐的精神生活,高消费、尚奢华成为大众的消费倾向.娱乐服务业尤其是青楼妓业的消费异军突起,成为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盛唐奢侈性消费结构中最为突出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6.
传媒文化的感性欲望叙事——传媒娱乐化现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娱乐化是当代大众传媒娱乐功能的重要表现.从文化与欲望叙事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基于感性欲望的存在而生,以感性欲望叙事的方式呈现,并通过感性欲望的满足与再生产而得以延续.所以,传媒娱乐化就是传媒文化形形色色的感性欲望叙事集合于宏观层面的表现,是传媒文化在消费社会与传媒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作用于感性欲望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质——消费社会的研究,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再生产,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消费社会成为了一个仿象的“超现实”社会,提出了非常现实的消费文化的理论问题和人类消费欲望化的现实问题,给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我们的中国当代文论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的消费问题、消费欲望化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以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防止日常生活的欲望化。  相似文献   

8.
从中庸的消费欲望观出发,反对放纵与过分抑制消费。重视消费理性,倡导消费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自身财力以及顺应天时地利。为缓和消费欲望与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儒家还从精神、道德和法律的多维角度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加以调控。在现代社会,儒家的消费管理思想依然是纠正消费价值观偏失的一荆良方。  相似文献   

9.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身体已经被符号抽空,成为空无的主体.与此同时,无所指的、只在能指链中不停生发的身体欲望,作为资本体系的模范要素被不断生产出来.空无的主体追逐着漂浮的能指,渴望着空洞的能指建构的自我与众不同,然而这种幻像自我不过是资本主义符码秩序结构即能指链的强制,身体所欲望的也只是他者欲望的“欲望”.  相似文献   

10.
韩非子作为我国先秦时期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在谈到法治问题时阐述了他的消费欲望现、消费道德现、消费与需求关系砚、奢侈消费观,这些观点有对有错,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代城市建筑视觉意象挣脱了沉重的政治象征意涵,大多变成了纯粹的视觉审美符号。这一嬗变折射出消费控权时期国人将建筑视觉形象欲望为生活风格、审美需要、文化认同的多元诉求。此欲望正好与城市经营管理者对利润和政绩的欲望暗合。建筑形象遂充任了消费的欲望机器,致力生产视觉快感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欲望的交织与共构谋划了中国当代城市建筑的审关视觉性规程。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世界性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消费不仅具有道德合理性,还成为国家权力话语肯定与支持的行为。电视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媒介系统,其在促成与推广消费主义观念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欲望以或隐或显的方式进行表达。新闻、广告和电视剧是电视欲望生产表征体系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3.
消费社会的广告符号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号消费是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广告对消费主义的滋生与蔓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制造流行神话的手段和消费欲望的修辞,诱导消费者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同时广告符号作为当代大众生活的表征,折射出大众的理想生活场景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3年陕西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数据,建立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对陕西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价格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陕西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较为强烈;在八大基本消费品中,住房、食品和医保占比较重;消费水平偏低,消费潜能得不到释放的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收入太低.政府应努力扩大农村居民就业,增加其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人类审美取向和艺术实践的转变,艺术的真理和意义维度遭遇了以消遣娱乐为主导的消费文化的解构.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关于艺术形而上学意蕴的追问就尤为必要.在生存论维度上,艺术的形而上学意蕴与人的天性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它根植并依赖于人的升华之需要.通过对西方美学家之艺术观的纵向考察,也可见出形而上学性是艺术的内在意蕴和本质属性.消费时代里,为谋求最大化的商业利益,满足消费大众的身体欲望,艺术表现出商业化、低俗化、物欲化的倾向,这就吁求艺术理应在最底线上坚守作为其根基的形而上学意蕴,积极应对消费文化的挑战,担负起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境遇,提升人的精神品味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6.
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基于精神需要的消费行为,关注的不再是物品的实用价值,而是物品的符号象征意义。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以及对终极价值与终极意义的追问。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反映。然而,消费也容易被贪婪的欲望所掌控,占有欲、财富欲、权力欲等驱使着人们近乎疯狂地膜拜物品所承载的社会意义。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就是符号消费异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情是什么?情是人的生命在历史发展中的凝炼,是人当下的生存方式和未来生活的根基,是经验与超验的融合,是人的本性与非本性、欲望与非欲望、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统一.从本性、欲望、理性三个维度阐释了真实的情,从而为我们认识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的女性一方面摆脱了传统的宗教压抑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享受着身体消费对自身的救赎,另一方面却陷入了身体消费的困境.对美的狂热追求以及一系列身体消费活动,使女性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导致女性自我的隐退.女性通过身体消费满足了男性的视觉欲望,并成为彰显男性魅力的符号.在资本增殖逻辑下,女性身体被理性的价值经济学所捕获,沦为商业增殖的器件.女性身体消费困境折射出女性解放的难题,当务之急在于引导女性建构自身主体性,走出美的误区,实现女性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19.
虽然美学和感性密切相关,但西方经典美学却建立在对身体的压抑基础之上.不过,身体的狂欢从未消失,这种抵抗的狂欢精神并且延续到当今的大众文化之中.只是随着消费社会的深入发展,身体的辩证法也逐渐显现出另外一面:经过过度的审美开发,承载着欲望的具体身体完成了向功用性的可普遍交换的符号化身体的转变,从而正在远离狂欢.  相似文献   

20.
消费主义本质上在于追求无止境的欲望,是一种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其理论本身以及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背道而驰的.从消费主义走向消费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必需.实现消费正义一是要限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消费,坚持可持续消费;二是要实现公平合理的消费,重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三是要实现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平衡,恢复对人的终极关怀,最终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达到真正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