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义投射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一种方式,是隐喻过程的一种抽象载体,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都得以体现。人类自身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是人类认识更复杂、更抽象事物的基础。在汉语、日语、英语三种不同类型语言中,“手”词族语义投射的普遍过程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共性提供了证明。然而,基于乔姆斯基所提出的普遍语法框架的人类语言是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的有机结合,因此,相似的认知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2.
生成语法认为语言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之外的一种任意的、自治的形式系统;认知语法则认为语言就是认知的表现,所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可以从认知层面上找到解释。在对语言组成与机制上,生成语法是从简的;认知语法则是从繁的。语言研究中生成语法主张语法模块化;认知语法认为语言涉及到其他认知系统。生成语法强调表层结构是由各种看不见的层次按照一定规则生成的;认知语法认为语言是单层的。生成语法倡导从人类的心智内部来解释语言;认知语法不仅要解释语言现象、阐述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而且要尽力作出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3.
科技英语中的语法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隐喻是科技英语文体中的重要语法现象。科技英语文体中的语法隐喻主要包括名词化隐喻、动词化隐喻、形容词化隐喻等。语法隐喻具有表达简练、浓缩信息及客观性功能。这些功能使科技语篇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经济性,同时也非常具有阐释力和说服力,产生良好的认知效果。语法隐喻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和认知效果反映了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人类语言的进化,同时,语法隐喻使词汇密度、语义值增大,从而增加了科学语篇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历史上,语言、思维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关注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提出了生成语言学,另一个更新的由Lakoff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目前正在迅速崛起.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对语法进行解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动词配价语法是认知语法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解读动词的语义结构和动词配价的性质可以促使学者们更多地关注认知语法理论.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语言·语义·语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认知科学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学思潮和流派。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语言反映认知,认知反映现实。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哲学假设认为,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语法是概念化;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语义具有中心地位,意义是体验的;所有符号单位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要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跨语言研究成果显示,隐喻机制是诱发语法化的动因之一.本文结合隐喻认知理论和语法化理论,结合跨语言研究成果,对汉语视觉动词“看”向时间副词演变这一语法化路径进行了描写,提出了空间隐喻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认知语言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概念整合理论由于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所谓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它揭示了概念是如何整合形成的过程,即在线意义构建操作步骤。众多学者认为概念整合网络模型是研究语言加工过程的强有力模型,其应用可为多样的语言学现象提供理论支撑。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兴的计算机和网络用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引起许多语言学家的兴趣,但是现有的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词汇,语法,语音,修辞效果,语用和社会学意义层面,而对于网络语言的系统全面的认知研究仍有较大缺口。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语言·语义·语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认知科学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学思潮和流派.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语言反映认知,认知反映现实.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哲学假设认为,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语法是概念化;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语义具有中心地位,意义是体验的;所有符号单位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隐喻历来被看作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格。而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他们创立了“映射理论”,并提出了“概念隐喻”。另外,韩礼德从语言元功能的视角研究隐喻,并提出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主要存在于体现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系统中以及体现人际元功能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中。从多个维度探讨隐喻有助于深化对隐喻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概念语法隐喻是Hatt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隐喻是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语法隐喻的创始人I-1auiday指出,对人类经验意义的描述在语法层面上有两种形式,即直白式和隐喻式,概念语法隐喻在语篇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语法隐喻为理论基础,对商务英语教材中的书面语篇中的语法隐喻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强调了语法隐喻在商务英语书面语篇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非范畴化是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动态地呈现语言创新及词汇、构式的语篇功能多义性,说明不同语法范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合理解释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应该充分融入非范畴化,弥补传统语法教学的不足,完善语法教学,注重从词汇的非范畴化讲解非原型语法构式,注重讲解词汇非范畴化与构式多义性的关系,注重从识解策略的角度讲解语法现象。非范畴化理论顺应人类认知规律,能够为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张涛甫  姜华 《学术月刊》2020,(9):150-158
风险认知既取决于物理性一面,也取决于精神性的一面,后者往往作用力更大。风险认知能否客观、真实,受制于认知主体所具备的认知条件和认知能力。在信息"过载"和风险情境下,人的信息感知机理愈加复杂,不确定性加大,风险的认知难度也更大,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复杂性是现代性的伴生物。在几何级扩张的复杂性面前,人类的智性和理性捉襟见肘。作为社会系统的传播、沟通、整合机制,媒体是人类社会风险控制和复杂性管控的有效架构,以其专业化努力给复杂世界带来明确的描述和确定性。但是,在网络社会和风险语境中,媒体系统面临双重"复杂性",难以胜任风险认知和复杂性管理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当代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阐释隐喻的实质问题,隐喻即人类通过一个概念域的事体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个概念域事体的方式,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这种映合对人们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的影响.隐喻拥有普遍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隐喻产生于认知,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隐喻在语言中是广泛存在的,长期从事隐喻研究的语言工作者和心理学者已逐渐深知人类的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无法脱离隐喻。语法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是隐喻研究中的一个突破性进展,而且它从根本上扩展了隐喻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王娟 《学术论坛》2012,35(12):183-186,210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名物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重要手段。名物化表面上是语法形式的改变,实际上却反映了在人类认知作用下非实物体要素被重新范畴化为静态实物体的过程,是语义概念化的结果,从而对小句和语篇意义产生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名物化对小句内部功能结构的调整、语义要素重组以及语篇组织等方面的作用,展示名物化过程所引起的小句内以及小句外的语篇范围的一系列的转变,旨在进一步了解这种"能指"形式的选择动机以及概念和人际功能潜势,从而对于名物化的实质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语言共性,即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共享的原则系统,它决定着人类语言表面差异的范围和条件。真正的语言共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理论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但在生成语言学之外,仍有很多人对这种研究持怀疑态度。从遗传学和语言学角度为语言共性假说提供了依据,对语言共性研究正朝着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化的多极化方向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相信对语言共性的研究必将在为揭示人类语言习得、揭开人类认知奥秘方面作出有益的尝试和贡献。  相似文献   

17.
构式研究方法的衍变一直是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进行的,从C.Fillmore到R.W.Langacker、J.R.Taylor、A.Goldberg、W.Croft等人,他们在各个阶段的构式研究各有侧重和建树,从框架语义学、自主—依存关系到概念整合生成、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激进构式语法等构式理论的建立和阐述,正是构式研究方法逐渐完善的过程,也是构式语法研究方法得到广泛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胡伟 《北方论丛》2011,(6):58-63
"上"、"下"的语法化经历了语法演变(由动词虚化为补语)和语义演变(由趋向性演变为动相标记)。"上"、"下"语法化的动因包括:人类认知方式及规律;语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泛化;语用推理;汉语双音化趋势与表意精确性的影响。语法化的机制包括:重新分析;类推机制;泛化机制;转喻和隐喻机制;主观化机制。  相似文献   

19.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学派继概念隐喻观及映射论之后隐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认知主体通过不同认知空间特征的类比、映射、整合及扩展,构建新的结构,产生新的意义.概念整合视角下的隐喻认知是在概念整合网络中多空间的复杂映射,它是一个动态实时意义的构建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认知思维活动.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认知主体隐藏于隐喻幕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作了更为深入的揭示,对隐喻的认知与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跨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映射过程,而转喻则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范畴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是许多语法现象背后的认知动因。汉语中有一类由动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等加上“什么”构成的特殊祈使句。此类句子在形式上表现为普通疑问句的结构,但在语法上又有一些不同于普通疑问句的特点,在语用上不表示特指性疑问,而是起到表“制止”的祈使句功能。文章结合沈家煊(1999)提出的转喻模型及雅柯布森(1956)有关隐喻和转喻与语言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之间的对应性的论述,认为此类句子的句法特点可以从转喻和隐喻共同作用的角度获得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