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发轫于章太炎对魏晋文的推崇,辨名析理的魏晋文深契民国初叶的文化生态,信而好古的章太炎以小学为基础,取法魏晋,获取民族文化重建的能量,他激于时弊而拯衰起敝,盘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生机。他的朴学理路,有力冲击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也为当下甚嚣尘上的政教功利说祛魅,表达了古雅和存质的文化诉求,隐寓对中华传统之文的再认和重估。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对郁达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对郁达夫的生活与创作有重大影响。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促使他在生活中乐于亲近自然,在创作中大量描写自然;魏晋名士风流感染郁达夫既批判现实,又避世归隐,甚至饮酒狎妓;隐逸思想则既促使他逃避世俗,又鼓励他坚守自己的个性,决不与世俗妥协。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对郁达夫的生活与刨怍有重大影响。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促使他在生活中乐于亲近自然,在创作中大量描写自然;魏晋名士风流感染郁达夫既批判现实,又避世归隐。甚至饮酒狎妓;隐逸思想则既促使他逃避世俗,又鼓励他坚守自己的个性,决不与世俗妥协。  相似文献   

4.
魏晋文化情结始终是冯友兰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挥之不去的文化关怀。他勾勒魏晋玄学的发展轨迹,深切理解和多向把捉魏晋主体精神,全面呈现魏晋风流样态,凸显了魏晋玄学的历史进步意义和时代价值。他重新发现了郭象,推举郭象哲学"辨名析理"的研究方法,丰富了玄学研究的方法论宝库。辨名析理方法与汤用彤的"得意忘言"之法,标举魏晋玄学研究的方法论高峰,奠定魏晋一代哲学研究方法的二水分流之势。冯友兰对魏晋六朝哲学的整体统摄,助推了魏晋玄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围棋是传统四艺之一,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魏晋时期棋风大倡,通过考察《世说新语》中保存的大量史料,可以了解当时的围棋观念、棋技、棋品、棋风的发展情况。魏晋棋文化表现出重道与重艺的倾向,这与魏晋风度有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儒家思想文化占据着核心地位。张謇的主体性文化性格特征是忠、信、笃、敬、仁、义、礼、俭、忍、慎。长期的读书、科考生涯使他饱览了儒家经典著作,经史子集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传统的思维模式、儒家的思想教化和伦理纲常,对张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因而张謇的文化性格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同时,他丰富的阅历也是他文化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嵇康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的文论曾经盛极一时,其诗歌虽存世不多,但因其诗歌风格独特,仍能独步当世。对其诗歌风格进行考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魏晋时期名士风度、玄学思想以及隐逸风气的文化精神特征,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气,研究魏晋时期文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士人尊琴爱琴蔚然成风,琴不仅在魏晋士人的日常生活和诗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而且成为士人生命境界的一种表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琴作为魏晋士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命活动方式之一,承载了士人的思想情怀和审美情趣,由此而形成的琴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魏晋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汉唐制度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时政制、律令多有革故,亦不乏鼎新,并以法律儒家化为其标榜,发展为隋唐制度之渊,是隋唐达到中华法制高峰的基石。魏晋法律文化有着传承、解放、独立三个特质,正是受当时学术分野所影响,也是魏晋文化的风度与风流所造就。将魏晋法律文化置于其时文化大环境,特若学术环境而言,更能考察在整个社会巨变背景下,魏晋法律文化作为魏晋文化的一个因子,是如何与其时历史发展密切关联并交互影响,又如何丰富魏晋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驴鸣"是魏晋风度的时代符号,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伤逝》中两则资料对"驴鸣"作了记载。通过考察"驴鸣"产生的多层原因可以从更深层面了解驴文化历史地位及其文化意蕴。概言之,驴鸣消弭了高雅与庸俗、荒诞滑稽与庄严尊贵的界限,经过魏晋名士的演绎,驴鸣成为表现名士风流的道具,成为放任性情、挑战权威的表征。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代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审美文化的形成,其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人们传统的观念,由此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的社会伦理,转向了道家所倡导的自然宇宙,这种转型的认知标识,便是仰观俯察、俯仰自得的心态以及“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号召,其深层意蕴则是人与自然的协和共振。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背景下,二湘的身份被确立为尧女舜妻、儒家圣母;魏晋以后,人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关注二湘,淡化了其圣母的形象,从而使二湘的形象向先秦时代的"哀怨悲伤、柔情万种"复归。湘君、湘夫人形象演化的过程体现了政治、文化对文学形象造成的影响,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地方文化的统领与地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与接纳。  相似文献   

13.
挽歌是一种哀祭文体,其传统源远流长。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命危浅,文人开始大量创作挽歌。这些挽歌是士人对于生与死思考的艺术反映,由于他们的出身、地位、文化传统、人生观不同,其心态也表现了多元性。  相似文献   

14.
奥康纳认为“自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地位缺失,马克思主义存在“理论空场”。他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以这样理解的自然和文化概念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他还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家体制不同的历史著述,纷呈迭出,形成了我国古代史学著述的一个高峰期。和史学的发达一起到来的是传记文学的繁荣,别传又是魏晋时期传记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别传之所以在魏晋时期创作如此繁盛,史官文化传统、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等是其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更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国的民族文化有了充实的、有益的营养;他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了批判的继承;他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待中华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华文化更加灿烂多彩。  相似文献   

17.
朱西宁是台湾著名作家,其乡土题材小说创作一方面批判了传统国民的劣根性,一方面又引入了基督教文化作为彻底救赎人性的精神资源;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对基督教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接受与阐发;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引入,他的小说在文本风格、形式构建以及想象力等层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创作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维度,对当下处于危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与他对魏晋文化资源的吸取紧密相关,这在客观上促成了他对魏晋史学的研究,对魏晋古籍的辑校和整理.对“魏晋风度”一词的首次提出,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倡导,对魏晋学术和社会研究的贡献便是他研究魏晋史学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中西传统文化的人格理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中西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但对人的理解却截然两样.西方传统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个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中国传统文化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在现代全球化背景下,两相比较,中国传统人格理想的劣势昭然若揭,从而给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以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以禊赏为主题的园林艺术创作始自魏晋。禊赏源于原始的巫祭性祓禊,至魏晋时期,衍为高度审美化的文化盛事,进而被纳入皇家园林,引发了一系列园林新景观的创作。结合对魏晋禊赏文化内涵的挖掘,剖析了御苑禊赏景观在时代性审美观的推动下,由浩大铺张向简约写意的演变过程;揭示了文化意趣对建筑创作的巨大影响力,以为今人之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