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从确保其国家安全需要出发,无视中国对外蒙古拥有主权的事实,一直积极大力扶持外蒙古独立,分裂中国.苏俄的上述做法,完全违背了列宁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政策原则,表现出十足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2.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至1924年中苏建交,苏俄从其国家利益出发,采取了武力夺取和外交谈判两手策略,坚持保留沙俄对中东铁路的旧有权益,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对华采取了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苏建交谈判期间,苏俄从其自身国家安全利益出发,采取强行出兵外蒙追剿白匪和坚持长期驻军库伦的作法,来占有当时主权属于中国的外蒙古地区,在外蒙古问题上对华采取了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   

4.
[摘要]1911年10月,中国发生辛亥革命时,沙俄政府积极支持外蒙古部分封建王公、贵族宣告外蒙古地区“独立”,揭开了外蒙古地区脱离中国的序幕。苏俄、苏联政府的领导人继承了沙俄时期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支持外蒙古地区脱离中国政府,并对中国政府施加国际压力,迫使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地区的“独立”,使外蒙古地区成为了苏联的卫星国。  相似文献   

5.
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必须承认,列宁斯大林在处理苏联民族问题过程中,都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斯大林执政以后,在诸如帮助以前被压迫民族实现事实上平等、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6.
列宁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前后、无产阶级政权的维护与巩固时期以及一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一阶段的思想都与俄国和世界的普遍联系密切相关.俄国革命与欧洲、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密切联系,决定了一国不能全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苏俄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均势",决定了"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苏俄经济文化的落后和世界交往的狭隘性,决定了理想的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在一国是不能建成的.列宁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其现实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普遍联系是在全球化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其本身也内含着全球化思想,是列宁全球化思想的重要体现.列宁晚年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必须以普遍交往的全球化视野对待社会主义问题.这些全球化思想启示我们,应当具备宽广的世界历史胸怀和眼光,在广泛开展全球化经济与文化的普遍交往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大量材料结合苏俄政府初期的外交活动,认真分析了列宁关于和平共处政策的提出。作者认为,列宁关于和平共处政策并不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立即提出,更不是在十月革命前,而是苏俄政府经过一段外交实践和列宁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发生重大变化后才提出的。  相似文献   

8.
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非常重视 ,不仅要求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而且要求党政干部要搞好文化建设 ,要边学习边工作 ,把文化建设作为监督党政职能和建设苏俄社会主义的关键。同时列宁对人才培养和教师工作也非常重视 ,列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可操作性研究 ,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列宁“以权利制约权力”思想相对于资产阶级政治家、学者“用权力制约权力”的主张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 ,但其成功实践有赖于一定知识条件的成就。列宁提出这一主张时的苏俄社会尚不具备这些条件 ,故而该主张在当时的实践相当程度上来说是失败的 ,但是这并抹煞不了列宁该主张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列宁关于苏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从大多数农民的要求出发利用小资产阶级的土地钢领,即对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纲领。国内战争时期,列宁虽然提出了共耕制的主张,但认为实现共耕制需要稳重地、逐步地、长时期地做工作。1923年初,列宁一是提出在农村建立和发展合作社制度,即个性生产而通过合作社交换的制度,二是提出在农材进行文化工作,认为采取这些办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苏俄农村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