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竞争是人类的本性 ,故人类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特有的智力、社会组织以及资源和财富的私人占有制形式激发出人类广阔的需要、强烈的贪欲和对生存资源的占有欲。这些需要、欲望和相应的社会制度的结合 ,导致了人类社会内部空前激烈的竞争。竞争加快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生产力前进的步伐 ,从而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 ,由于人类竞争已超越了自然竞争的限度 ,打破了自然和社会的生态平衡 ,因而使人类社会、个体和自然界均承受了过大的压力、风险和危机。在恶性竞争中 ,社会对抗增加 ,社会关系恶化 ,社会危机增大、社会安全感降低 ,大量人类个体失去心理健康 ,自然界生态遭受巨大破坏 ,并反过来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 ,充分认识竞争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并采取积极的社会手段来克服竞争的不良后果 ,对于刚刚进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论人类平等精神产生的根源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于平等问题的研究和理论讨论由来已久 ,但以往的各种理论或者是建立在宗教或道德信念的基础之上 ,或者是建立在单纯的生物学规律的基础之上 ,因而均未科学地阐明平等观念产生的根源及其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人类生存状况的生物学和社会学考察 ,并结合当代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 ,人类平等观念和行为的产生 ,是根源于人类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生存竞争的需要 ,以及人类本性中的依赖性和依赖感。首先 ,为了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立足生存 ,人类必须结成群体 ,而为了保持群体成员的合作、团结以获得竞争优势 ,就必须在群体内部确立平等原则 ,缓和内部竞争 ,减少内部的摩擦、对抗以避免群体分裂或力量的削弱。其次 ,人的生理特征和生存状况决定了人类个体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和依赖感 ,而人类稳定可靠的依赖关系也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文章从三个层面论证了平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平等是人类在自然界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必然条件。 2、平等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必要条件。3、平等是人类和谐、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因此 ,尽管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 ,贪欲和竞争一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但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来说 ,平等是最重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正>在当今世界的竞争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提出了明确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自然界提供条件,自然界成为人类童年时期离不开的"拐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发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使得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自然资源和自然空间是有限的,无节制地向自然界要红利,必然会被自然界所报复,也必然会带来发展的困境。为此,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并不是对立的。面对生态学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需要向外延伸到自然界中,看到自然或“第二自然”对人类历史产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向内延伸,即要看到人类在生物学上的变化以及社会化了的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会对自然界的历史产生巨大影响。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主要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再生产的危机,只有生态学社会主义才能解决这一危机。传统的社会主义主要专注于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生态学社会主义则更关注生产条件的生产与再生产,这是对生产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批判,是对资本逻辑的根本性批判,只有在这一批判中,才能走出生态学危机,走出资本主义危机。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大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也带来负面效应,酿成全球性危机,给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障碍和灾难。建立起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实行科技发展社会伦理化标准;坚持社会持续性发展;建立国际新秩序等来整治和逐渐根除全球性危机,才能使人类臻于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人类由自然的奴隶逐步上升到主人,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进行了无节制的征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人类生存危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就是尊重关爱人自身。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是人对自然界道德的缺失,人类在拯救自然的同时,必须用道德来认识和约束人类对大自然的行为,建立起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在众多因素当中,利益的竞争是构成科技伦理问题产生的最基本根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满足和维持人类生存这一最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但由于不同主体间的利益上的竞争,造成了科学技术的盲目滥用,以至于使人类陷入严重的新的生存危机.实现科技社会向生态社会的实质性转变,将把人类引向通过利益的调整来解决科技伦理问题的健康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传统生产力概念强调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当代环境危机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这一信念发展到极端的产物.因此,人类理当调整其传统生产力观念,将人类保护自然的能力纳入生产力体系之中,使社会-自然系统趋于优化进化.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爆发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征服自然论"成为众矢之的,"敬畏自然论""顺应自然论"一时流行。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学术界近来也有不少人倡导"看护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界的看护责任。从环境伦理的视角看,这些看法固然合情合理,但是从生态哲学的视角看,这些看法本身面临着一系列的理论困境与现实挑战,因为从根本上说,人在本性上就是自然界不安分的开拓者,人类不可能安心于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或者是看护自然。从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来说,征服自然既是人类应对环境危机与挑战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征服自然与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守护自然,从来就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黑白分明的对立关系,它顺应着人类不同的生存需求,人类的文明一直是在复杂处境中蹒跚进步的。  相似文献   

10.
人类是地球演化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自地球上分化出人类以后,人和自然界的矛盾就产生了.人类自身也是一种自然物,是一种特殊的高等自然物,因而,人和自然的矛盾实际上是人作为特殊的自然物与一般自然物的矛盾.人类要利用和改造自然,就必然作为自然界的对立物而存在;同时人又要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所以,人和自然的矛盾关系与自然界的一切矛盾关系一样,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一矛盾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其正确认识,不仅能从理论上丰富、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且在当前“危机”四起的地球自然环境里,还能促使人和自然的关系达到协调平衡,使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处于最优状态.本文试图对这一矛盾的产生、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以及人在这一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师道尊严”的传统受到了无情冲击。在商业化社会中,如何建立相互尊重的、朋友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应是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