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日侵华态度可从两个阶段来分析:第一阶段: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此时苏联对日侵华主要采取“不干涉”的中立政策,这根源于其自身的民族利己主义。第二阶段:从“七·七事变──1942、1苏联卫国战争爆发。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已严重威胁到苏联的安全,故在此阶段中,苏联对日侵华态度由第一阶段─—“不干涉”政策为主开始转向旗帜鲜明的谴责,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并积极援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应充分肯定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抗日援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五四”运动前后,世界语传入我国后,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世界语在我国的传播概况,对于了解我国的世界语运动和中国革命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不仅震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也引起了各国的强烈反响。它们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美日两国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以迅速发展的国家,为了拓宽商品市场、输出资本、掠夺原料,不断向亚太地区扩张,而中国东北则是美日争夺的焦点。日本在其大陆政策里,把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并把它作为南进和防御苏联的基地。日本这种对华政策,与美国标榜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政策发生严重冲突。然而,“九一八”事变爆发美国对日本却采取了绥靖政策。本文试图简略地分析一下“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华北事变到“八一三”,是抗日战争的过渡阶段。亦即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渡。其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华北五省“自治”失败到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不扩大”方针到完成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九一八”后的“不抵抗”政策到初步转变为对日态度的比较强硬,从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不屈服,不扩大”方针,幻想局部解决,到“实行自卫,抵抗暴力”,最终走上抗战的道路。是什么原因使中日两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它在抗日战争中有什么作用?研究这些问题,对于认识中国14年抗日战争全局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萨苏 《百姓生活》2012,(3):53-53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并非一夜沦陷,中国军民曾组织了顽强的抗击。  相似文献   

6.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八一五”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十四年中,毛泽东对国民党政权最高领袖蒋介石的态度几经变化,从反蒋、逼蒋,到联蒋、拥蒋,直至后来的批蒋.毛泽东对蒋态度转变的原因就国际原因而言,主要取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升级,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共的关系以及美国对国共政策的影响等;就国内原因来说,是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与抗战派的联动.基于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考虑,毛泽东注重实际,重视客观现实,以及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张闻天等领导集体成员纵论时势的交流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试析英国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的心态和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英国政府一方面企图恢复英日同盟以保其在华的既得利益;一方面为维护自身“世界领袖”的形象而尽量使国联避免承担解决事变的责任。从这种阴暗的心态出发,英国在处理“九一八”事变时采取了“貌似中立,实则偏袒(日本)”的立场,还想方设法将解决事变的责任推向美国,并力劝中日两国“直接交涉”,甚至以“国际调查”为名,让事变的解决不了了之。英国只顾一己之利,漠视国际正义,不仅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危害了世界和平,结果自己也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8.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把中国变成其独占殖民地的开始,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日之战仍属局部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7月7日的芦沟桥事变,才揭开了中国抗战的序幕。因此,芦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而近年出现的“九一八”事变开端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挑起的“九一八”事变,促使了中国社会矛盾的新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又引起了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动。1927年,追随在叛变革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后面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脱离原来的阵营,并表现出一种抗日的动向。本文拟对“九一八”事变爆发到“一二八”事变前夕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动向作一概要论述。一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东北,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自在的民族意识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往往比阶级意识更敏感、更强烈。爱国主义这一具有伟大凝聚力和巨大民族向心力的思想,很快冲破了阶级的界限,象一条红线一样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0.
论抗日战争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五年八月,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取得了百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然而,这场战争究竟起于何时?明确地说,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是中日战争的开端,还是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地是一个中日战争史的分期问题,它关系到如何认识一九三一年九月至“七七”事变的六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历史的主题是什么?是中日民族矛盾,还是国内阶级斗争?关系到如何认识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前,中国东北铁路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事变后,关东军和满铁勾结,合谋东北路权。他们以各种手段霸占了既成铁路和拟建铁路的所有权,又想方设法夺取铁路经营权。日本在掠夺式经营和修建新铁路的过程中,榨取东北人民的血汗,搜刮东北丰富的资源,并最终形成了覆盖中国东北的铁路网。日本夺取东北铁路权,给当地社会的自然发展过程造成极大冲击,加速了畸形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前,日军本侵略者根据日本军部制定的《解决满蒙问题方策大纲》,别有用心地利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大尉事件”,大造侵华舆论。但是,许多著述都偏重于对“万宝山事件”的介绍,而对“中村大尉事件”却未予应有注意。其实,“中村大尉事件”在日本军部制造“九一八”事变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应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文学旧体诗词初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批以此为题材的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中形成了具有独立的文学内涵和价值的文学现象,“九一八”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文学的初声,成为中国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旧体诗词作品,由此,旧体诗词出现了20世纪以来第二个创作高峰。有的作品延续、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边塞诗传统,咏叹悲歌慷慨的军旅生活,有的作品在当时中国整体的社会情境中去体味这一事件,充满了家国之忧与救亡之切的尖锐沉痛的社会批判,还有作品对“九一八”事变作历史省思,透视研索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其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探讨其中的规律与教训。“九一八”文学中的旧体诗词显现了20世纪文学与文学传统的脉系关联,是闪烁着现代中国文学精神的创作。它所显示的旧体诗词在新的社会、时代中的创作实绩,为我们打开了考察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学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绝不是几个日本军人擅自策划的偶发事件,而是日本国家意志的体现和日本整个国家机器协调运营的结果.若槻内阁决定将“事件”当“事变”处理,等于对中国不宣而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断送了国共合作形成的大好形势,为日本发动新侵华战争提供了机遇。蒋介石拒绝张学良的团结抗日主张,压迫东北军贯彻不抵抗政策,致使遏制侵略的可能无法变成现实。国联袒护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继之又想从日本手中共管东北,助长了日本侵略气焰和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从此世界进入了战争年代。  相似文献   

15.
《生活》周刊系1925年10月10日由黄炎培创办于上海,初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以刊载职业教育信息等内容为主。1926年邹韬奋接办之后,刊物逐渐演变为以反映和探讨社会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杂志。“九一八”事变之后,《生活》办刊宗旨发生很大变化,以针砭时弊、宣传抗日救国为主要内容,成为一份著名的新闻时政刊物。本文拟对“九一八”事变之后《生活》周刊的抗日舆论宣传做一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由辽宁省史学会、辽宁省社会科学院、辽宁大学联合发起主办的“九一八”事变史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九日在沈阳市举行。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广东、湖北、内蒙、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省市的史学工作者以及驻沈部队院校和军事研究机关的有关人员共一百四十八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并交流了三十多篇学术论文。吉林大学顾问刘靖同志介绍了亲身参加的“九一八”期间东北学生运动的情况。与会同志围绕“九一八”事变史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比较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孙科是国民党内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较早形成了“联苏制日”的外交思想.1932年初他出组内阁,提出“对日经济绝交”方案,力主长期抵抗以挽救危亡,并积极推动中苏关系的恢复.抗战初期亲访苏联,为中国争取到可观的军事物资援助.关于战后世界安排及中国外交,孙科主张彻底摧毁日本军国主义,并继续坚持与苏友好的立场.  相似文献   

18.
海克线,是指从海伦到克山(经由北安)之间的这段铁路,全长一百六十二公里。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前,这段铁路还没有接通。那时,北满的铁路交通状况是:从呼兰通往海伦的“呼海线”和从齐齐哈尔到克山的“齐克线”。这两条铁路系中国的自资铁路,不归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工具“南满洲铁道股份公司”(简称满铁)经营。 海克线铁路的修筑,完全出自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它服务于日本侵略军对克山、拜泉、海伦等地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围剿,便利于他们掠夺北满的丰富自然资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了东北的城市和乡村,同时,趁机霸占东  相似文献   

19.
单于 《中华魂》2012,(4):24-25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的东北军不抵抗,致使中国东北沦陷。打第一枪进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个体行为肯定有,而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非“江桥之战”莫属。而领导此次战斗的,就是中华民国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  相似文献   

20.
抗日民族新文化兴起于“九一八”事变,发展在“七七”事变,形成在武汉保卫战时期。它的任务,从文化上、思想意识上动员全国民众,为抗日战争服务。其目的,战胜日本,求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完全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