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辩证法在当代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其合理内核仍然处于重重遮蔽之中。作为存在与认识交织运动的表达,辩证法蕴含着解释与改造世界的巨大潜力。辩证法问题关系到马克思哲学的生存与发展,历史发展的新特征需要通过辩证法来理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需要通过辩证法来总结,后现代氛围的虚无主义需要通过辩证法来克服。当代辩证法困境与意义共存的局面昭示着辩证法的出路,在理论上,应摆正人的位置,突破目的论辩证法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依托于科技实践,恢复辩证法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辩证法的世界观意义并非不证自明,需要对其自身作出充分的理论辩护,重新阐释辩证法的世界观意义是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教科书哲学的世界观定义暴露了传统哲学"观世界"模式的非时间性困境,探讨辩证法的世界观意义必须充分探讨世界观概念的时间性和有限性内涵。以时间性为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对传统辩证法的根本改造,不仅可以揭示辩证法理论形态从"无限性逻辑"到"有限性逻辑"的转变,而且可以重新阐释马克思辩证法独特的有限性世界观内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创生的关键在于确立了全新的理论根基,即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人类开创了一个自为的生活世界,并以辩证的方式生活在其中。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超越西方传统观念论哲学,以人的生活世界为思想对象,开启新的理论视域,建构起作为人的自我理解学说的崭新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属人精神特质,内蕴着与人的生存样式的同构属性,彰显出变革世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全新境界旨趣。  相似文献   

4.
“主一客一主”交往实践辩证法作为辩证法的又一个向度,是在对传统向度“主一主”辩证法和现代性向度的“主一客”辩证法基础上的完善与发展。从生存论视域进行哲学反思,目的就是返回到人自身之存在,使人能动地对客观世界进行生存意义上的改造,使“以人为本”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崇高使命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辩证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蕴,它作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内涵逻辑,克服了理论理性层面辩证法的局限性,推动了其超越理论哲学走向实践哲学的理路。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践意蕴首先体现在,它超越了古代本体论辩证法和近代认识论辩证法两极对立的存在观点和意识观点的思维方式,以否定性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将两者统一于现实的人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确立了辩证法的实践观点。其次,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践意蕴更进一步体现在,它通过揭示传统辩证法的无根性,将辩证法奠基于更为本源性的内在于实践活动的社会生活之中,为辩证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根基。最后,它超越传统辩证法以理论方式寻求对人与世界本质的解释,以批判和革命的实践活动方式,消解了人在“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破除了抽象对人的统治,改变了与人的生存发展不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彰显出人类解放的实践旨趣。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辩证法,取决于如何理解哲学.如果遵从苏格拉底把哲学理解为对大众信奉意见的批判性检思和启蒙改造,那么辩证法不仅仅与言谈"实践"内在相关,而且更与政治伦理等各种形式的"实践"内在相关.现代启蒙辩证法起始于一种能自我启蒙的主体性哲学.现代主体性背景和根基、坚信主体都具有内在的自我启蒙的潜质与能力,构成了我们理解现代辩证法,特别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现代启蒙辩证法的范围和根基等拓宽之后,辩证法随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主体性成为现代辩证法的根基,主体性的内在裂变和矛盾冲突也就构成了现代辩证法的核心之所在.这样的现代辩证法不再只是认识论、逻辑学,而更是社会理论、主体性理论和实践理论.和解、分裂、异化、外推、内化等构成了现代启蒙辩证法的主要范畴.  相似文献   

7.
<正> 贵刊1983年第1期发表的石崇英同志《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提出辩证法学说有“两个源流”。我认为这是不能成立的。这是把辩证法学说在古希腊的两种不同含义,误解为“两个源流”。同吋,从赫拉克利特等对自然界变化、发展的辩证过程的研究,发展到智者派的论辩术的“辩证法”是有其客观发展的逻辑的,后者是前者的演化和发展,因前者受古代生产力发展和自然科学水平的限制,对自然界的认识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便转向对社会和人的研究,产生了论辩术。因此,辩证法学说的源流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年来关于马克思实践辩证法问题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对马克思的辩证法甚至辩证法本身的理解存在着许多问题。应引进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辩证法的根基和载体,重新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辩证法的逻辑结构是自我对象化、自我异化和异化的扬弃。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研究不仅对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和体系以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具有全局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写实"小说的人道主义关怀是处于文本的深层,在其客观冷静的叙事背后,表现为作家对人的生存困境的 关注,对人生中阴暗面的正视和对"小人物"不幸命运的同情。  相似文献   

10.
历史总体性作为卢卡奇辩证法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辩证法超越性维度和生存性维度的根基。旧唯物主义和康德哲学是一种非总体性的思维方式,辩证法的双重维度被遗忘和遮蔽。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实质上是"历史主义"的总体性思维,虽发现了辩证思维的超越性维度,却遮蔽了其生存性维度。卢卡奇的历史总体性,既超越了非总体性思维,又实现了总体性思维的"历史性"自觉,为人们透视马克思辩证法的超越性维度与生存性维度提供了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所实现的"划时代的哲学变革"。这一哲学变革并非简单地否定本体论,并非简单地将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为无根基的实证科学。而是从传统形而上学中拯救出本体论,并赋予其新的内涵。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以社会存在的客观性颠倒了传统形而上学,并将客观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相结合,消解了一切历史唯心主义,实现了对人之现实生存的本体论关照;同时又将本体论与辩证法相结合,赋予了本体以社会历史性,进而通过社会存在的改造与变革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历史唯物主义使哲学真正具有了科学性,实现了真理与价值、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统一,即真正历史科学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新生代农民工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却遭遇着以下困境:制度困境、生存困境、发展困境和心理困境。笔者认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必须尽快从根本上解决事实上存在的困境,即寻求走出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论管理中的谐协创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本文从现实管理经常是不同“极端状态”管理模式之整合这一事实出发 ,以中国传统哲学“和谐化辩证法”和伊·普里戈金“广泛的综合”新科学观为哲学根基 ,提出“谐协”创新新方法 ,进行了可操作式的方法开拓 ,并用中西管理中的“谐协”创新实例作出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中的释学困境的根源在于:片面继承了<存在与时间>中此在日常层面上所展开的理解与解释的生存论内容,跳过此在本真生存论环节及时间性的分析,而直接转向以文本解释和对话交流为特征的存在之历史发生领域的描述,这一跳跃必然使诠释学各环节失去内在的统一性根基.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马克思与阿多诺辩证法理论,指出二者之间既相通又存在差异。只有把辩证法的否定性植根于人的现实的生存实践活动之中,其所具有的否定性和批判性才具有内在的合法性,而只有这样去理解辩证法及其否定性,才能使辩证法的否定性得到彻底的和现实的彰显,从而在人的生存和解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赫索格》是美国著名的犹太学者型作家索尔·贝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开端之作,这部作品以富于张力的文字引领读者走进叙述的迷宫,去探测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和心灵状态。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赫索格的解读,从知识分子的无根基的生存困境中的迷惘和困惑、知识分子的边缘性地位、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批判性良知以及知识分子作为理想主义的化身等方面来凸显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赫希与新批评的论争为出发点,围绕《阐释的有效性》中的词语展开深入探讨。赫希通过对作品意思与意味的划分,试图找出文学批评界混乱的根源,并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最终办法——回归作者的创作意图。然而,赫希客观阐释理论的根基有虚设之嫌,且对作品存在方式的认识亦有严重缺陷。因此,客观阐释理论只是一个虚幻的枷锁,对文学批评并无太多益处。  相似文献   

18.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辩证法的灵魂,其深层根基在于人类实践活动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本性。只有深刻把握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才能正确理解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9.
辩证法有其自身的确定性,丧失了确定性的诡辩论和怀疑论只是对辩证法的主观性应用。辩证法的确定性根源于客观的“事情本身”,辩证法是关于“事情本身”的逻辑,这一逻辑要求把握“事情本身”的主观性不打扰“事情本身”的进程,从而保证了辩证法的确定性。黑格尔面向的“事情本身”是绝对精神,其辩证法描述的是绝对精神“实体即主体”的实现过程,而马克思面向的“事情本身”是人,其辩证法描述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均具有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美学上的主客体辩证法用以揭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辩证关系表现为,人作为前设的主体与对象作为前设的客体,二者由对立走向统一。本文以西方古典至现代某些主要美学家的思想流变为线索,对美的辩证法的内在发展作了探讨,指出审美主体和美的客体的前设已经脱离了“存在关系”的原始根基,从而导致美的辩证法走向终结。这种追索或许对人们重新思考美的问题有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