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隐喻与比兴——以《诗经》为中心的探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这一点在比兴传统中表现十分明显。无论是“比”还是“兴”,都与隐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大量《诗经》作品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意象作为诗歌中的重要元素,其翻译历来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隐喻论提供了研究诗歌意象翻译的新视角。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意象是一种从始发域“象”映射到目标域“意”的概念隐喻,因此两种文化中是否存在对应的映射关系决定了如何来翻译诗歌意象。花是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创作题材,从认知隐喻理论角度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中花意象的翻译,归纳了五种诗歌意象翻译方法,分别为直译、直译加解释、变象达意、舍象取意和音译加解释,旨在为诗歌意象翻译提供借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浦安迪等一批西方汉学家,打破了此前数十年中外学者共同的“以西律中”思维模式和“中国长篇小说缺乏结构”的“定论”,从中国的《易》学文化、古文章法、小说评点等古典文论中汲取理论资源,揭示中国小说“结构”的独特方式及其文化意蕴,为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正名.这一学术“新潮”证明了中国文论家探讨多年的命题:“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也启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系统,不能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用现代话语阐释古代文论的转换方式,更需要发现中国古代文论独特的文化蕴涵、共通的“文心”,并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更紧密地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论“意象独照”与共时性投射映现之内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意象独照”是中国古代诗人对隐喻化现象的艺术阐释 ,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在认知心理语言学中 ,共时性投射映现反映的是隐喻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与“意象独照”同条共贯 ,殊途同归 ,两者在各自的民族文化中争奇斗艳 ,相映成趣。表明了隐喻具有泛人类的普遍性 ,人类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以心理、经验、生理为基础的隐喻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隐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先秦时期,“水”的哲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宇宙论、人生哲学、人性论、政治哲学这四个方面。“水”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还有人格化、伦理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小说关于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比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奎 《南都学坛》2004,24(5):74-77
自宋元以后 ,中国古代小说的女性容貌描写逐渐出现了以“花”、“柳”等植物为喻象的倾向 ,这意味着以藻饰女性容貌为快意的世俗文化心态已渗透到小说文本之中。这种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比拟既建立在原始的“诗性的”隐喻思维基础之上 ,又吸取了传统诗词以及戏曲以植物喻人的经验 ,创造了一种以隐喻象征为特点的诗意韵致。同时 ,中国古代小说女性容貌的“植物化”喻象的特点是“可观”、“可餐” ,是男性作者在性别错位的社会里对女性容貌所进行的满足自身欣赏欲念的误读  相似文献   

7.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被广泛接受,这种思维方式正逐渐被应用在语言教学领域。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索在二语中如何充分利用隐喻,将词义从“具体”到“抽象”、从“中心义”向“相关义”投射来自主习得词汇,倡导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结合显性和隐性的教学实践手段,通过培养隐喻能力和文化意识全面帮助学习者提高自主学习二语词汇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诗学均有着丰富的有关文本的理论。二者对文本的认识也是从对要素的观照入手的。中国古代诗学认为,文本由言、象、意、道四大要素构成,并呈现着言→象→意→道的逻辑关系;西方古代诗学受亚里士多德悲剧六成分说的影响,特别强调情节和性格对文本的构成作用,并因前者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叙事学理论,由后者形成了典型理论。在文本的结构层次面上,中国古代诗学受“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文本的有机整体论;西方诗学受主客体对立的哲学观的影响,多主张非有机的整体论。在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层面上,中国古代诗学更为流行“文由心生”的作者决定论和“意在言外”的读者决定论;西方传统诗学则流行读者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只是到了20世纪,西方诗学中的文本地位才发生了重大文化,即文本不再是社会、读者和作者的派生物,而是自足和独立的存在。相比之下,20世纪的中国诗学则缺少原创性,近乎“失语”。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具有特殊的文化话语含蕴”。细读日本古代著名和歌歌论著作,就会发现,中国阴阳五行思想1600多年前东传日本,不仅影响了日本古代和歌的起源,还从内容到形式,即从五七五七七句调的固定形式到“花”“心”“实”等关键歌论概念,都对日本和歌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中国阴阳五行思想在日本古代和歌歌论中的话语蕴含,可为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域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中西医对肾脏功能认识差异的比较入手,分析中国古代有关肾的造字、民俗、神话、艺术等作品中的文化象征意义,认为中医有关“肾—精—性—耳”是一个与性文化相关的隐喻系统,“补肾”不只是药物或食疗,而且具有文化心理学的喻意。并对“补肾”文化隐喻系统产生原因的可能性进行了解释分析,认为受古人解剖知识的局限、原逻辑思维的延续、性态度内在矛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与上古汉语比较,中古汉语相对时点词有以下特点:由位移动词参与构成的相对时点词语明显增多;除继承上古"位移动词 时间成分"方式外,中古相对时点词语出现"副词 位移动词"和"位移动词 位移动词"的结构方式。中古汉语位移动词构成的相对时点词用法更加统一;一些新兴相对时点词经历了"佛典→与佛典有关的文献→一般文献"的发展过程。汉语时间表达的认知隐喻方式在上古还不够成熟,中古才趋于成熟。中古时期,人们更加有意识地参照汉语对时间表达的认知方式,运用位移动词来创造新的相对时间词。  相似文献   

12.
花在中西文化中的隐喻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一篇有着文化人类学色彩的比较文化论文。首先 ,它从两个英语单词anthology和florilegium出发 ,提出了一个问题 ,即为什么在中西文化中花往往成为“精华”的隐喻。其次 ,它运用大量来自于宗教典籍、哲学、人类学、民俗学、医学、文学和语言学著作的材料 ,以论证在古代中西民族的思维中曾经存在着一条认知链 ,即花 =(红色 ) =血 =生命 (灵魂 ) =精华。最后 ,它指出上述五项等式中项之间的任何一次顺序位移 ,基本上都依赖于原逻辑的一条本质规律 ,即假同一律  相似文献   

13.
方位概念"前/后"在汉语中的隐喻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时间隐喻的角度出发,运用Antuano的特征选择理论和Boers变化参数理论,重点研究了汉语人称称谓中"前后"方位词的隐喻运用机制,同时解释了汉语中其他同"前后"搭配的 合成词的隐喻现象,从而证明了隐喻的运用是根源于人们的实践经验,受制于人们自身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对于丰富汉语隐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茶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思维现象。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茶隐喻的认知基础。文章采用概念隐喻和体验哲学理论,对"人生如茶"和"婚姻如茶"这两个概念隐喻进行认知分析,探讨了茶的隐喻系统的认知特征及其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研究历史悠久,隐喻历来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而现代隐喻理论认为它不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导致概念隐喻的差异,在隐喻翻译时应根据认知方式,采取不同的翻译方式,以取得“功效对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认知隐喻的概念、特点以及运作机制,重点研究了隐喻与文化的关系、不同文化带来的隐喻变体的类型以及导致不同文化中隐喻变体的原因。结合近年来部分学者对于隐喻翻译的研究,尝试了将隐喻与文化理论结合起来对英汉互译进行解释。研究表明:认知隐喻与文化对英汉互译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和理论以及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军事著作,计谋的名称以四字句(成语)或三字句的形式出现,并且都是隐喻,其本体隐藏,直接以喻体表达。探究比较、替代和互动隐喻理论在《三十六计》中的运用及功能翻译,旨在更准确地翻译该巨著,让全世界了解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精髓和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和”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元范畴之一,它既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和哲学方法论,同时又是一种美学原则。以和为美,主张和谐美不仅是中国文化和美学追求的目标,而且对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的建构及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角度在跨文化层面上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恐惧”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证明情感概念隐喻是建立在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生理反映基础上的,存在认知普遍性;又因为文化模式的影响,呈现出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