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宋初诗坛大兴唱和酬答之作,诗风轻佻浮华之际,王禹偁独树一帜,潜心学习白居易的讽谕诗,在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艺术技法方面既有师法又有超越。王禹偁主要从美刺手法、卒章显志手法、比兴手法三个方面来学习、继承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技巧。在学习借鉴过程中,王禹偁不是完全概念化、公式化的套仿白居易诗歌,而是灵活地吸收白居易讽谕诗现实主义的精髓,创作上带有个性化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王禹偁散文的人格呈现与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五代艳冶浮靡的文风承接到宋代,致使宋初七十余年的文学始终都无法根除其气格羸弱的特点。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这种浮靡文风显然已不适于新时代的要求了。新的时代将树立一种怎样的文风,将形成一种怎样的时代特征,往往体现在这个时代初期文学家们对前代遗留文风的质疑和反拨中。作为北宋初期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家,王禹偁毫无疑问地承担起这个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王禹偁散文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与宋代文学最终形成的特有的时代风格和审美追求,有着内在的暗合之处。在王禹偁的散文中体现出了现实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复归;主体意识与浪漫色彩的凸现;简约朴素行文风格与注重辞采、力戒浮华的艺术追求。这也是王禹偁对五代文风进行反拨和变革的探索尝试。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贬官江州后对人生采取"放达"态度,回避现实矛盾;诗歌创作以吟咏性情为主,主要表现士大夫的闲适生活。其人其文,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放达"之风,影响所及,从晚唐五代直至宋初。王禹发展了白居易的"谪官"文学、"吏隐"文学,将其傲岸贞刚的人格精神灌注在文学创作中,诗歌富有新的时代内涵,学习白居易而不为其所阈;诗歌创作回归"言志"传统,赋予宋代文学以"纵横"的时代精神,成为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  相似文献   

4.
以Halliday的功能语言观为理论框架,从Martin的语篇体裁理论出发,分析狄金森的自然主题诗歌。通过采用系统功能学中的及物性理论,对狄金森自然主题的诗歌I started Early-Took my Dog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能够更好理解这首诗歌。  相似文献   

5.
宋初晚唐派多僧隐之士,相应地,其诗歌主要抒发山水之乐和表现幽居之趣。同时他们诗歌也有对友情的热情抒写,不可忽视的是,还有少量表现对现实关怀的诗歌。  相似文献   

6.
易堂九子是清初著名的一个文人团体,以气节文章名著一时.在甲中国变之后,易堂诸子或隐迹于草野,或放浪于山水,或游走于各地.虽然生活轨迹各有不同,然他们的心中有所郁结,便放歌咏怀,以诗寄其情.体现在诗歌主题上,或为杜鹃啼血,以怀故国故君;或为田园低吟,以寄隐逸之情;或为羁旅愁唱,以寓其困惑伤时之感.如是种种,体现了明清易鼎之际胜国遗民复杂的心里路程,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7.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以古朴、自然的诗风演绎了建功立业、痛苦抉择这些生命主题.他将"自然"融入诗歌的创作理念当中,将玄理变为日常生活哲理,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题材,他以清高的个性,率真的品格,对人生进行了哲学的思考,为后代士人努力去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展现了广为咏叹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以词名家,其诗歌却因诗集亡佚而多不被重视.其诗歌主题表现为个人感愤、闲适自得、参悟人生三个方面;与主题相对应,其诗歌风格也呈现出雄迈峭劲与婉曲反迭兼容、朴拙厚重与清新隽永并蓄、偏重理趣与说教直白共存三种风格.  相似文献   

9.
隐喻的缺席和文化的消解注定了于坚诗歌"自然"主题的原生态特征.于坚诗歌中的"自然"始终是作为"他者"存在而非人类文化的附庸物.亲近自然的同时也意味着于坚对于摧毁自然的现代文明的某种质疑.于坚诗歌昭示着中国诗歌一种全新诗学思维方式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招隐诗、反招隐诗作为中国古代隐逸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逸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招隐诗、反招隐诗集中出现在魏晋,尤其是两晋时期。文章以魏晋隐逸诗为中心,来阐述招隐反招隐诗。魏晋隐逸诗运用多样的主题意象和主题结构来进行自我建构,以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11.
咏物诗发展到中唐,许多动植物的意象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元稹与白居易在复杂多变的中唐时期,通过咏物诗微妙地表达了自己不便言说的诉求。诗人通过对传统意象的经营运用,巧妙而坚定地干预现实,揭露社会弊端,展现心忧天下的胸怀,塑造高尚的人格理想,具有传统知识分子重修身、济苍生的远大理想。他们的咏物诗意象既有传承性,又独具个性。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汉语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而初唐到中唐缺乏像敦煌变文那样集中反映当时口语的作品,因此,唐诗就成为研究唐代词汇的一项重要资料。白居易诗歌语料通俗、丰富可靠,无疑可以作为唐诗词汇研究的典型代表。回顾了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的概况,按时间可以分为唐宋至明清、20世纪初期、20世纪40年代、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5个时期,并对其中比较重要的成果进行了评介,试图通过这种回顾和评介,勾勒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的概貌。  相似文献   

13.
元和十年自编诗集十五卷是白居易最早也最为重要的一次编集活动。现存白集前十五卷诗已非江州诗集原貌,其中掺杂了大量元和十年之后的作品,而一些原本属于江州诗集的作品又被白居易删除。在卷次安排上,现存白集前十五卷中一些原本收录江州诗集作品的卷次可能发生过平移。江州集所发生的一些变化,是白居易在嗣后历次自编文集过程中进行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与白居易密切相关.该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看成是对白居易《长恨歌》中部分诗句的阐释.作品中“梧桐”、“美人”意象沿袭了白居易诗的意境,二者的审美特征也相一致,这可以看成是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对民俗的发现使白居易在诗歌理论上实现了突破,其诗作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题材,特有的纵深度和厚重感,浓厚的生活味、巨大的亲和力和举重若轻的表现力,尤其是曝晒陋俗以针砭时弊,收到震聋发聩、刺心入髓的艺术效果.白居易为后人留下三千多篇诗文,他的诗歌描写风土民俗内容全面,范围广阔,反映了中唐社会的民俗风貌.白居易不是对风土民俗进行静态观察和平面记录,而是由表及里的深入开掘,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别出心裁的艺术结构,将风土民俗艺术化,并内化为诗作的重要元素,开创出诗歌创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500余首诗歌有自注,合计约2000余条。这些自注除了有助于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外,还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具有证史、补史与纠史之价值;其二是具有诗文辑佚和了解当时文人轶事的价值;其三是具有社会文化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思想驳杂,与佛道关系密切,其对于佛道思想的吸收,是侧重借鉴佛道观照世界的方式,即空无与虚化.而白氏始终不曾具有融通佛道的思想意识,这种缺失使其晚年思想始终处于一种矛盾,这正是后人以畏死、白俗评之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王维的生活风格艺术情趣都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他将佛教禅宗义法灵活运用到社会政治中,实践了佛教与人生的统一。他更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佛教禅义融入艺术创作中,用佛禅义理去审视自然,表现自然,这也是其进行诗歌艺术创作、形成其艺术特征最重要的思想背景。王维无论从审美情趣和艺术境界上,都丰富和完善了佛教禅义在诗歌领域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诗集中有"感伤诗"一类,但他却带着贬抑的态度看待它。这种态度背后隐藏着诗学史视野以及一直被学界忽略的思想史视野。具体而言,感伤诗的核心内涵是日常生活中的感伤之情。白氏基于诗教观以及性情之辨观念,做出轻视感伤之情和感伤诗的价值判断。这也是感伤诗在其创作历程中由盛而衰的关键原因。白居易诗歌作为体现唐宋诗歌转型的典型之一,他对感伤诗的认识和态度,有助于理解"宋人的诗扬弃悲哀"的问题。这同时也是性情之辨此一哲学观念深刻影响文人生活以及文学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20.
王维山水田园诗审美创造的心理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王维从事山水田园诗审美创造的心理动机,指出谋求心理的平衡、渴求生命的永恒和寻觅心灵的归依,是他创作的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