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速生商品材树种,生长快,材质好。黔东南清水江流域是全国最适宜人工杉木栽培的地方,从清初到现在一直是人工栽杉的重要基地,素有中国"杉木之乡"的美誉。清朝中期以后清水江流域培植的林木主要以杉木为主,黔东南苗族侗族根据传统的杉木栽培经验,系统发明和普遍使用"实生苗"栽培技术,以后这项技术传到湘西林区,经过不同区域间的技术交流,历经民国、新中国,杉木植林技术日臻完备"实生苗"技术与苗族侗族传统农林知识运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锦屏文书,也称"清水江文书",是贵州省锦屏等清水江中下游侗、苗族地区封建林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遵循和反映了该地区林业的客观规律,是维系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习惯法。锦屏文书曾经对清水江流域地区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当今的现代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苗族古歌为苗族古代经典,作为无文字社会的口传经典不同于文字的经典叙事,苗族古歌具有民众性、日常性和表演性。清水江流域苗族古歌不仅反映了清水江苗族的祖先记忆、族群历史,而且是苗族生活的指导性原则,其“开亲歌”和“苗族贾理”即为苗族伦理观和社会规约的经典性口传文本。清水江流域苗族古歌主要从苗族的家与家族、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和人与人的社会伦理、社会规约等方面规范着苗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并模塑清水江苗族的经济社会结构。现代化以来苗族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苗族伦理观与社会规约的变化,苗族行为准则的“文本”开始由口传经典转化为国家法律与制度,苗族古歌也从“日常生活”状态转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形式。  相似文献   

4.
清水江流域是中国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糯禾的主要产区之一.笔者在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苗侗民族在清水江文书中使用一组特殊计量单位来计算传统糯禾的田地面积与收成产量。本文以清水江文书为中心,结合地方文献资料,具体考证并深入分析苗侗民族关于传统糯禾特殊计量单位的历史源流和主要特点,进而揭示了苗侗族的特殊本土智慧.  相似文献   

5.
中国侗族主要聚居在黔、湘、桂三省交界处的清水江和都柳江流域,而又以清水江流域的侗族为最多。明清以来的地方志对侗族生活习俗有较多描述。本文对清代几部重要的贵州地方志中所见部分侗语进行考释,以期对当下清水江文书研究提供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学的背景材料,并为清水江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水江流域苗族群体属于"平权"社会,但并没有实行"逃避农业"和"逃避的社会结构"。尽管有清水江市场的发展和移民的流动,但苗族以血缘、地域、姻亲网络等结群。清水江苗族群体的"开寨始祖崇拜"、"姑舅交换婚"、"鬼蛊指控"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分类体系,然而这样的分类体系并不是"等级"的,其实质在于以"差序"的形式维护"平权",并以集体民主决策的议榔制度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7.
清水江文书是苗侗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透露了苗侗民族传统社会的诸多历史信息。笔者在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清水江文书·天柱卷》中就有不少汉字记侗族语言的单字和词汇。本文精选20份契约文书并从中选取具有典型特点的10个侗字,结合地方史志,具体考证并分析这些侗字的本身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清水江文书提供必要的侗族语言线索。  相似文献   

8.
一、清水江是流域社会经济变迁的承载物、见证者 清水江,位处贵州东南部,经黔湘毗邻,汇沅水,入洞庭,通长江中下游,连京杭运河,衔西南、江南与中原的水运大航道。自清以降,清水江"上通都匀、下达楚汉",呈现一派舟楫穿梭、商贾往来之繁荣景象。流域乃苗侗民族世居地,具有八山一水一土的"宜林山国"生态环境,适合农林混作经济,  相似文献   

9.
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从明清时期就进行林业经营活动。几百年来,以林木为主要商品的生计活动成为苗族、侗族人民的"文化基石",这里有独特的林业经营技术和生态传统,也有传统的"生态补偿"实践与经验。新中国建立后,虽然我国林业政策迭经变化,但由于林业经营的特点所决定,地方政府为了林农的生计,发展当地的经济,一直进行"生态补偿"的探索与实践。在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今天,清水江流域地方和民间林业经营活动中自觉摸索"生态补偿"的措施和方法还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国家在清水江流域雷公山地区苗族聚居地方的司法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认可苗族习惯法的法律地位。直接进行控制的法律措施主要有完善地方行政建制、实行民族同化、直接受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禁止栽种鸦片和开始征收赋税等。国家也重视利用当地的习惯法资源。  相似文献   

11.
2012年《贵州大学学报》推出新的特色学术专栏——"清水江学研究",是《贵州大学学报》五十多年来的一次大变革,也是对贵州学术文化、中国学术文化做出的贡献:两年来专栏推出相关学术论文已达28篇,作者群来自全国各地,研究问题涉及一个区域文明社会的方方面面,一门新研究学科"清水江学"雏形已现;专栏为贵州历史文化研究奉献出一个走向全国的学术论坛平台,也将清水江学推向了全国和世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贵州清水江流域民间文书的相关研究,俨然成为学术界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即以清水江下游天柱地区"地良十八家"龙氏宗族为个案,通过对其见存过继文书的解读,考察清末民国族内过继的程序,得出继嗣确立时遵循血缘优先、长子不出继、族戚为证、财产补偿四大原则,并简要探讨族内过继对宗族维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水江流域系我国南方重要的营林基地之一。历史上,这一地区森林茂密、木材种类丰富、林木买卖频繁,很早就留下了一批官私文献,引起了学界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学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民间林契的整理研究上,对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存在严重不足,为此对清水江流域林业历史文献展开分类系统梳理,并就建国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做出全面述评,这对我国西南地区林业史、经济史,民族史研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认为林业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业。要搞牧业,就必须要搞林业,没有林,就不成其为世界,等等。他的林业建设思想丰富而深刻,如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科学发展林业、保护森林资源等,对当今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抓好林业建设和发展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论历史上清水江木材市场繁荣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至民国时期,以贵州省锦屏、黎平、天柱、三穗、剑河等县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各族群众在木林生产经营过程中与外来客商共同培育了享誉全国的木材市场。一时间,清水江木材市场“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清水江成了当地与外部交流的水上长廊,成了木材贸易的黄金水道。清水江木材市场如此繁荣昌盛,是有其重要原因的,本文对此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6.
清水江文书是徽州文书之后,目前所见第二大民间契约文书系统。它不仅充实或完善了中国民事法权体系的认知内容,而且丰富或扩大了明清以迄民国社会经济史的探讨题域,既提供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资料来源凭借,也初步奠定了形成国际性显学——清水江学——的基础。扎实认真地开展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研究工作,不仅标志着中国古文书学又有了新的资料与成果的积累,而且象征着创建乡土文献学基础学科已势在必行,必须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前期性的拓荒工作。  相似文献   

17.
德国林学家芬次尔是民国时期来华工作的著名外国专家之一。他先后在国立中山大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教,参与了这两所大学林场的创建,同时也为粤陕等省的林业建设以及水土保持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足迹遍及粤、琼、浙、陕、甘、青、宁、川等省,在人工育苗、造林、保护天然林、林业行政组织、林业法规、水土保持等方面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将德国的林业科学带入了中国。芬次尔一生热爱中国,为中国的林业发展殚精竭虑,并最终长眠在了中华大地。  相似文献   

18.
清水江文书乃是极为珍贵的世界记忆文化遗产,也是可与敦煌文书、徽州文书并埒的三大文书系统。凭借"采山之铜"以铸新钱的材料挖掘、征集、整理和公布的功夫,必将开出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获取新成果的繁荣学术局面。至于不断拓宽专题探讨分析范围,同时也注意交叉综合研究,采取微观与宏观结合,契约文书与典籍文献结合,田野调查与案头作业结合,即多种材料和方法齐头并进互补共用的方法,也必然有助于我们走进清水江文书的世界与清水江文明的世界,走进乡民生活的世界和分土中国的世界,最终则将地域性的清水江学提升为国际性的专门显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