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理论》2006,(2):1-29
比起认识论和方法论,“知识社会学”这个概念的出现要晚得多,而且一直以来在关于知识何以可能的古老问题的探讨中处于边缘地位。因为它沿袭了社会学传统中的“社会学主义”思想(苏国勋,2003),强调知识本身的社会特性,关注知识构成中所受到的社会制约。  相似文献   

2.
郭强 《创新》2013,(3):5-9,15
行动的时空结构问题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吉登斯在其社会结构化理论中提出了关于社会行动的时空模型。研究在行动的结构中时间与知识的连接,必须对吉登斯的行动时间性模型进行改造,而改造其实质是知识化的结果。对吉登斯空间模型的知识社会学改造可通过三个学术追问来完成。  相似文献   

3.
《创新》2013,(3):F0002-F0002
郭强,河南虞城人,1965年生。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1987年起先后在许昌学院、苏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所长。  相似文献   

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革和调整.如今,单位制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民间组织兴起,社区制逐渐出现.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来透视这一转变,可以发现无论是单位制还是社区制都必须建立在某种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基础之上,并且随着组织基础的转换,社会管理体制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张雪洽 《社会》2024,(1):61-90
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指出了社会位置对知识的形塑作用,但随后也因为其中隐含的相对主义危险而受到美国社会学界的批评,并因此被排斥于社会学主流之外。基于对该时期讨论的梳理,本文区分了相对主义的特殊形式与普遍形式,并分析了曼海姆理论中相应的回应内容。本文指出,特殊相对主义的批评不构成对曼海姆的实质解构,而针对普遍相对主义对绝对知识的维护,曼海姆的理论在认识论层面否认了绝对知识的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曼海姆所综合的德国诠释学传统、社会学视角以及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政治与文化气候说明,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目的是理解社会精神解体的现实,而非生产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因果解释。对当下的研究者理解社会意识而言,曼海姆对他所处时代相关主义心智的洞察仍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过程中,城市居民中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城市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分析了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建议将贫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贫困的加剧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社会问题的扩大化。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人才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和"稳定器",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社工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其社会认同度仍然很低。社会工作的职业定位问题不解决,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很多社工流向了资本收益较高的行业或职业。  相似文献   

8.
一20世纪40~60年代间,无论是知识社会学还是科学社会学在美国以及世界范围内都相对沉寂。直到60年代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划时代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和另一位普赖斯(DerekJ.DeS.Price)的《大科学和小科学》(1963)出版后,才掀起了科学社会学研究的新高潮。默顿及其同事、学生在60年代后陆续出版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 ,农民的政治参与有了一定的扩大。为了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 ,促进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 ,应该加强农村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完善村民自治。防范各种非制度参与对农村政治发展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知识社会学认为,科学与常识无异并源于常识,应从常识出发对科学活动进行社会学分析。从社会的日常分类出发,社会科学可以分为普遍性学科、专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等类型。在这种分类中,蕴涵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和分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对这种紧张关系的不同解读,决定了人们对社会科学研究前景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1.
在民国时期种类繁多的社会调查中,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体所进行的一批社会调查迄今为止尚未在学界引起多少注意。本文首次对这批燕大调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且着重指出,这批调查诞生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刚刚传入中国之际,真切地反映了这些学科扎根于中国的过程,从而构成了中国早期社会学本土化实践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吕小康 《社会》2014,34(6):216-236
统计工具的建构与运用不能脱离知识生产的情境脉络,其中渗透着建构者和运用者的个人主张与其所在学科的整体价值追求。原假设显著性检验是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最为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其流行并非因为方法论本身的精确无误,而在于它虽存有争议并因此招致严厉批评,但仍简洁有效地满足了研究者追求知识的客观性与确定性、以期将自身所在的学科塑造为一门科学分支的主观期待。因此,这一方法就从一个普通的统计工具上升为一种学科范式,起到了收敛学科的精神指向、提供模式化的解题方法、从而实现学科内部知识较快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多学科视角下的社会抗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社会抗争的性质、动因和治理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的研究理路:社会抗争的社会学研究更多地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等因素对社会抗争的结构性影响;社会抗争的法学研究更多地从公民(主体)出发,研究公民权利维护和救济以及国家对社会抗争的法治;社会抗争的政治学研究侧重从国家和政府(制度)出发,以抗争政治学为理论范式,关注社会抗争的性质和治理。本文分析了社会抗争研究的三种理论路径,希望社会抗争治理研究上能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4.
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与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力 《求是学刊》2004,31(6):56-60
科学知识社会学学者有着不同的社会学抱负和哲学抱负,他们在建构理论过程中充分借重了后实证主义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和解释学资源,并对库恩的理论进行激进解读,同时在为自己的社会学理论辩护时采取经验主义立场,为哲学立场辩护时诉诸理性的力量,这恰好反映了科学知识社会学在知识论上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5.
回到“社会的”社会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肖瑛 《社会》2006,26(5):1-56
社会学是一门没有确定的对象边界、而是根据独特的方法论体系进行自我界定的学科。社会学的方法论根源蕴涵在“社会的”和“社会性”中。在社会学思想史中,“社会的”和“社会性”有四种表征:与“异化”和“失范”对立,彰显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与原子论的个人主义对立,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与抽象性对立,彰显具体性和相对性;与神秘性和神圣性对立,彰显世俗性和日常生活性。据此,社会学的方法论可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来概括,在这种想象力中,社会是一个高度相对性和具体性的存在,个体和社会处在相互建构的“结构二重性”关系之中,个体的、日常的和世俗化的行动是社会实现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is a heterogeneous set of theories which generally focuses on the social origins of meaning. Strong arguments, epitomized by Durkheim's late work, have hypothesized that the very concepts our minds use to structure experience are constructed through social processes. This view has come under attack from theorists influenced by recent work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hat has demonstrated some awareness of these categories in pre‐socialized infants.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innate abilities infants display differ in systematic and theoretically significant ways from adults' explicit knowledge. This paper moves beyond the constructionist/nativist dichotomy by outlin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nate intelligence and explicit knowledge. I end by suggesting that there are four, distinct ways the social world influences thought‐ facilitation, division, specif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re-examines a key feature of Emile Durkheim's sociology of knowledge from a critical realist perspective. It is argued that Durkheim's attempt to establish a social basis for the categories in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should be understood along ontological rather than epistemological lines. This brings to light new problems with the argument which, however, can be brought fruitfully into contact with the more recent social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 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 This yields insights into future lines of inquiry into social cognition and theories of human conceptualizing capacities.  相似文献   

18.
跨越与过渡: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二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香 《学术交流》2003,3(12):123-126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在取向上具有二元特征:一是在社会制度上要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二是在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上又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创下的优秀遗产。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始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并渐进式进行,等等。这些都是马恩关于"中间站"思想的中国化,具体化。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学科建构亟需厘清的基本问题有三个: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需要完成学科合法性的论证;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功能;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质。厘清这些基础性问题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建构以及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Contemporary moral psychology has been enormously enriched by rec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 Yet despite the fact that some theorists have developed specifically “social heuristic” (Gigerenzer, 2008) and “social intuitionist” (Haidt, 2007) theories of moral judgment and behavior, and despite regular appeals to the findings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contemporary moral psychology has largely neglected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moral judgment and behavior. I provide a brief sketch of these dimensions, and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research in moral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