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民事诉讼法有关举证责任的阐述 ,分析了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的区别与联系 ,并指出了其在民事审判改革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日本投降后 ,日本政府及军方曾企图进行自主审判以逃避和减轻法律对军国主义分子的制裁 ,但以失败告终。在东京审判期间 ,日本政府和被告、辩护团制定了以确保不使天皇成为被告或作为证人出庭为核心的辩护方针 ,在法庭上竭力为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辩护。日本政府在东京审判期间的战争观和历史认识 ,是当今日本仍存的错误历史观的主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社会的审判公正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判公正是法的自身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其内涵是要在审判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在我国当前,由于司法理念的滞后以及体制或制度等一系列原因,审判不公及司法腐败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创新司法体制和制度,以保证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程序公正是指任何权益受审判结果影响的当事人都享有被告知和陈述自己意见并获得庭审的权利,包括程序主体尊严的承认与尊重、法官的中立、程序的公开。程序效益是指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较大的诉讼成果,包括经济成本与经济收益。程序公正与程序效益均为民事诉讼制度的内在价值,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存在和谐统一的可能。我国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应把程序公正和程序效益的动态平衡作为衡量一项改革制度是否科学的标准,从而确立科学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5.
审判委员会是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内部的最高审判组织 ,它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基于制度设计和程序运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其已经成为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瓶颈” ,本文拟从实践的层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革新设想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巨大转变的历史条件下,为维护和巩固司法权威进行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此次司法改革以1991年10月24日俄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的《俄联邦司法改革的构想》为序幕,以2003年生效的《俄联邦民事诉讼法典》为尾声。俄罗斯的缺席审判制度是比较有特色的。在俄罗斯存在两种缺席审判。一是被告不出庭根本没有理由,或者,他们虽有不出庭的理由,但法庭认为理由不正当;二是在被告不出庭的原因不明的情况下,法庭对案件进行的缺席判决。针对这两种缺席审判被告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和救济途径是不同的,前者是向做出该缺席判决的法院本身提出上诉,后者可以向做出该缺席判决的法院的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相似文献
7.
现代信息社会,新闻媒体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介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新闻舆论监督和所谓的"新闻审判"成为人们格外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事实上,尺度如果把握不好,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可能转化为不当的新闻审判。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这一现象,厘清新闻媒体的职责与定位,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所谓的"新闻审判"对司法活动的过度干预,从而形成正常的新闻舆论氛围。在这之前,新闻审判是怎样出现的,开始引发越来越多的思考,弄清楚原因才有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应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由于对媒体报道案件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规则 ,“新闻审判”作为一种严重的越位现象 ,有悖于法治精神 ,影响司法公正 ,损害司法尊严。因此有必要运用现有的法律规定最大限度地消除媒体报道的负面影响 ,同时设定周全的媒体报道规则 ,对媒体采访报道案件的时间、方式、内容进行限制 ,确保审判不受其干扰。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先行调解"的程序性原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法院长期司法工作经验的总结。运用法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理解调解制度,在当下中国具有经济现实性与合理性,同时又反证所用方法的可行性。了解、把握和反思法院处理调解与审判关系的实际情况,是落实和完善相关原则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主题的研究方法而言,效益分析是重要的,但它终究不能偏离价值考量的底线。 相似文献
10.
刑事审判救济程序是旨在发现和纠正判决、裁定错误而设置的一审后审判,其会引导刑事案件重新走回法庭,由控辩审三方参与进行审理。在该程序中,适格的被告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外刑诉法所回避。司法实践中,两大法系国家一般将原审中的原被告在救济审中发生程序角色换位,我国则是将一审中的控方和被告人视作救济审中的原被告双方,而救济程序中真正的被告人则一直隐藏于幕后,从而使刑事审判救济程序因诉讼主体的错位导致诉讼行为的移位。从诉讼程序的客观规律出发加以分析,刑事审判救济程序中的被告人应是原审法院,而且法院作为程序性刑事被告人是完全正当的,随着刑事诉讼的发展,原审法院程序性被告的归位应该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经济任务,应该明确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即政府创造条件,靠市场来调结构。“十二五”期间,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改革、如何转变结构调整的方式。倘若“调结构”的方式、特别是实体经济中制造业“调结构”的方式不能率先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诸多目标就有可能落空。“十二五”期间的政策落脚点在于继续加快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进程,切实贯彻中央一再强调的“资源配置要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的施政原则,把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节落到实处。对于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结构存量调整的方式,要基本实现从行政化到市场化的转变,强化金融、商贸等服务业的疏导、中介功能,创建有利于推进服务业深度参与存量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体制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推行的动态调整过程,改革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特点,这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改革使得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03253.7亿元,同比增长31.1%。“十二五”期间国资委又制定出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的改革,本文就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性调整的几个重要方面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庭前审查程序没有能排除预断,也不利于庭审的准备和辩护权的保护.庭前审查程序功能在于防止公诉权的滥用和为审判作准备,审查范围限于性质较重的案件,审查模式有职权式与对抗制.我国庭前审查范围上限于重罪、功能上能分流案件、程序上有独立性并有利于庭审进行、审查方式为混合式,审查结果有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4.
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现代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大变动与制度体制的大调整。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与地区结构三大带有全局性与根本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三大矛盾为新一轮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扫除障碍已经成为“十五”期间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主要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出衰退而复苏,我国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外部需求不足、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将带来一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必须进一步增强发展经济的信心,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创新驱动,加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实施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第三产业贡献率、调整外向型经济结构、推进绿色增长、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等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6.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县域经济结构的协调也是国民经济总体结构合理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就总体讲,调整黑龙江县域经济结构的困难要更大些,特别是受传统的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一些长期累积而形成的局限性和深层矛盾日益显现,对县域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影响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使每个企业都可能成为国际化市场体系的成员,国际化的市场更加复杂、多变。民营企业必须根据客观经营环境的变化,建立企业组织结构的应变机制,随时调整企业战略,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竞争优势,降低国际化带来的风险。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必须体现出动态机制,要具备适应性和灵活性,还要考虑价值链对企业组织结构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关系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实现这一战略性调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前提.只有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充分认识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才能够很好地把握方向,完成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实际,遵循市场原则、效益原则、企业主体原则和区域经济原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尤其要率先抓好技术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而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技术与人才。农业比较效益低的深层原因在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农业对高等教育寄予厚望。伴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确立,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也做出了积极反应,旨在使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高等教育同步发展。鉴于目前农业高等教育存在着结构趋同、盲目扩张和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在学科结构调整的进程中,为促进农业高校类型结构合理,并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应构建农业高等教育多层次、立体化结构,塑造农业高等教育特色科类结构,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多样形式结构。 相似文献
20.
针对北京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本文探讨了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冲突、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和限制、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利益关系、合同关系、政府行为规制等法律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定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