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示范教育的个体价值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通过道德榜样及其德育的双重作用共同实现的。本文认为道德示范教育的个体价值在于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导向、目标激励、行为规范与创新等方面促进个体的德性发展,最终达到受教育者和道德榜样在道德品质上同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素来有以吏为师的传统,因为就整个国家的治理来说,官员从来都需要培养一种对社会负有特别使命的责任感。这一点是一般平民百姓们由其自身的环境条件决定所难以企及的。中国的市场经济搞了这许多年,作为社会转型期不期而遇的尴尬现实——道德的更新似乎显得滞后了;尤为明显的是,作为一种广义的“经济活动”,有些官员的腐败行为变得变本加厉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全国上下一致的看法是,首要的是抓官德,要用官风带民风。于是乎以孔繁森、李润五等为代表的一批榜样人物“忽如一夜春风来”,其动人事迹让人流泪让人感慨。感慨之余,又作如是思考:改变目前让人忧虑的社会道德现状,固然离不开榜样的力量,但榜样的力量又的确是有限的,道德意识的提升,更多的得靠内省,靠官员自身的内在体验,同时还必须找到一种客观的道德评价定位。  相似文献   

3.
赵书松 《管理评论》2021,33(12):240-251
当前组织道德的管理价值备受关注,领导者作为道德榜样发挥对部属的道德影响力被人们寄予厚望.本文基于趋避动机理论框架,按照从环境刺激到自我认同的演进逻辑,探讨领导者道德影响力下行效应的阻抑机制.本文认为,物理阻抑、社会阻抑和认知阻抑是约束领导者道德榜样示范作用的主要障碍,并共同造成领导者道德影响力下行的"漏斗效应".针对三大阻抑机制,本文构建一个领导者道德影响力下行效应的综合作用模型,并在最后讨论理论意义、管理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关于构建新时期干部道德调控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部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生活中处于"龙头"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干部道德缺失,不仅严重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制约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损害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风气,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会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青少年榜样教育中,大多将榜样与偶像对立起来,忽视了偶像的榜样作用。该文从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入手,分析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不同之处,指出传统榜样教育对偶像的误解,寻找偶像—榜样教育新路径,从而拓展榜样教育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为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以及核心为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集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树立道德榜样是提升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道德榜样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道德的认知水平,引导人们做出更多的善行,甚至有利于抵制在市场经济下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以榜样的亲和力感召人民群众对道德的认知,帮助民众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使民众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而中华民族以儒家伦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道德,其思想精华至今仍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它对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优秀传统道德之所以能够江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作用.首先是由于道德本身所具有的积极能动性。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一方面受制于社会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又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诈用。优秀传统道德作为社会道德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同样具有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关…  相似文献   

8.
自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们一直面临着这样一个悖论效应的困扰:一方面,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必须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而且必须身体力行,切实形成实践崇高道德理想的榜样群体,要求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做到大公无私,始终坚持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过分强调道德对人,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调节与控制,使道德成为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真正缺的是对道德主体的塑造、对学生道德理念的培养与道德思维的训练.于是我们提出: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重建新的道德精神,努力生成新的道德主体,这既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学校道德教育解决现实道德困惑与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饶盛  王娟 《科学咨询》2023,(6):179-181
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主体,大学生榜样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互联互动。然而,目前,大学生榜样认同却显现出学习传统榜样有形无实、仿效身边榜样动力不足和戏谑恶搞榜样屡见不鲜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想侵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信念解构、榜样人物反面行为的理想冲击和榜样教育机制不足的现实影响。高校基于心理过程理论分析大学生榜样认同的动态过程、制定基于动态过程的对策、有效应对榜样认同危机,有利于榜样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赋以极高的期望值,是极自然的事。评价领导干部道德,主要是让政治伦理出场,因为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政治伦理曾居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2.
李国英 《经营管理者》2013,(2X):370-371
中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重大转变。一方面,经济急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上不断出现道德失范、道德虚化的现象,人们的道德生活水平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制度管理等方面对出现这种道德失范、道德虚化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研究,为建立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杜婷婷  宋敏 《决策与信息》2011,(11):163-164
榜样教育是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与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本文以认知心理学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为研究基础,梳理了榜样作用的认知规律,即通过注意榜样和保持榜样的量变过程进行学习,以及通过榜样行为再现和榜样行为强化的质变过程进行实践。总结出榜样教育要通过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和行为意向的三者联动,最终促成学习者价值观内化。并以山东大学实践为例,在榜样类型设置、榜样选拔机制和榜样推广力度三个方面阐述了做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公务员道德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党委政府思想工作的重点,从中央对于公务员队伍官德的要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可以看出地方公务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是衡量一个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尺;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这一工作的紧迫性尤为突出,且其工作在与中央政府官员比较中存在特殊性;因此,我们应针对地方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现状、问题,积极提出解决方案,努力完善地方公务员道德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5.
道德建设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永恒的话题。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曾将头顶灿烂的星空与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作为仅有的两种能够震撼人类心灵的东西。当今社会虽然经济已经非常发达,但是人们的道德却正在缺失,并逐步蔓延到社会的角角落落、层层面面,这无疑会给社会带来致命的恶果。温家宝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因此,对道德进行救赎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语丝语录     
《决策探索》2014,(7):8-8
中国向来有官文化的传统,自古以来都有“吏为人师”的说法,作为社会精英人群,公务员的道德水平理应起到典范作用,对社会道德水平产生示范性。  相似文献   

17.
美国历史上,华盛顿及其伙伴们属于为自己的母邦开创了诸多伟大先例和精神路标的人。在那块荒蛮的北美处女地上,他们不仅垦辟了宪政共和的绿洲,还神奇地缔结出一脉清澈的政治理念传统和榜样力量。200年来,靠着这份殷实基业和榜样力量的注视,这个移民国家的子嗣一直安安稳稳地享受着新大陆的丰饶、富庶、自由  相似文献   

18.
李蕊 《领导科学》2015,(2):61-62
<正>近年来,传统的榜样教育方法在实践操作层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最突出的就是榜样的生成突破了以往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模式,加大了自下而上的民意参与,尤其是各级各类的榜样评选都广泛加入了网络票选环节。热评之下,我们需要冷静审视:现实操作中的网络票选是否代表了榜样生成的真实民意?如何让网络票选真正保障榜样生成的公平公正?一、榜样网络票选:民意期待与民意陷阱的矛盾交织(一)榜样网络票选兴起背后的民意期待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颇为尴尬的境地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道德滑坡"。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寻求其解决思路,以更好地重建我们的社会秩序呢?本文将经典的行为经济学模型和公共产品提供难题结合,研究了"道德救助"的决策与变迁。研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的短视认知偏差使得各个行为主体成为了"想象中的英雄,实践中的矮子",导致了"道德救助"的供给偏差,而"道德救助"的"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则进一步诱发了"搭便车难题",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的不一致加剧了"道德救助"的供给不足,导致社会陷入"道德冷漠症"之中。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由互联型社会向市场型社会转变的典型特征,从互联互惠、立法变迁、诬陷反坐等角度拓展了基准模型,探究了转型中国"道德救助"的历史演化路径,并进一步分析了"传统文化"在"道德救助"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指出,当前,为了有效遏制"道德滑坡"现象,必须进行文化和法律层面的"双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重塑道德救助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大力改革,为"道德构建"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调控机制面临着新的挑战。自觉、深入研究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理论体系和道德调控机制,有效地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协调健康地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试从道德实践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道德的自律与他律问题。一、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道德的自律与他律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首先提出的。康德认为,自律指不受外界的约束、不为情感所支配,根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伦理原则。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