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西湖十景图》呈现与重塑了江山一统下的西湖景观风物,承载着对西湖十景文化意象的传承与认同,昭显了皇权印迹下的景观政治,与帝王的江山统驭密不可分。《西湖十景图》结合传统文人绘画和舆图标识,借明晰的景观呈现融入帝王品味及政治意涵,成为权力展现的另一有效途径。作为各景观文化地标的御书碑亭被置于画面中心显要位置,通过空间展示突出强化风景所具有的权力表征与圣境意义。西湖十景作为一种重要文化意象不仅是文化的“圣境”,更是体现皇权圣意的“圣境”,带有鲜明的皇权统治色彩。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的新民歌运动,为当下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间。地方政府主导的陕北文化品牌建设,过分追求以"红色文艺"形象出位,割断了陕北民歌与传统的密切联系。从"非遗"视角出发,回归"原生态",唤醒民歌手对传统文化自觉,应是陕北民歌保护传承的策略取向。  相似文献   

3.
《青岛画报》2007,(5):26-29
鲁信长春花园是一个追求优质生活的轻度混合型社区项目,在物质上提供了中产市民追求城市优越生活的可能,户外空间将成为表达社区品质的最直接的语言,为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景观设计在物质和精神的层面上应有所作,相互结合,为小区业主提供与环境为友的景观价值体验.  相似文献   

4.
明清两代,"八景"作为一种地理和文化景观现象风靡全国,"汴京八景"更是作为宋代之后开封城市演变的重要结果而逐步形成。自明初开封在王朝体系中的地位确定后,对开封城市现实与精神的重建同时进行,"汴京八景"开始成为表达开封城市文化的标志,以周王府为代表的一批城市知识精英分子,结合积淀了开封历史的"帝都叙述",通过八景的话语体系,建构了开封城市的整体形象;明末的战乱与水灾中断了开封城市发展与形象建构的进程,清代对"汴京八景"的重构工作相对薄弱,并形成了沿用至民国时期的唯一八景体系。通过史实的整理,可知影响"汴京八景"演变的最主要因素,是开封城市附近黄河的存在,历次战争及水利破败引发的黄河决口,导致了开封环境与周边地理景观的颠覆性改变,八景体系赖以存在的自然地理基础已经失去。鉴于这种残酷的现实,以城市空间生产理论、城市意象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可知"汴京八景"的构建,是作为精英的知识分子对城市空间的认同,这种空间是同时涵盖自然、人文的"景观";与普通民众关注城市日常生活的视角不同,精英阶层的知识文人,以一种历史的责任感,通过对景观进行理想化的再生产,将自身对开封历史、当代和未来的记忆、想象与憧憬,化作"汴京八景"这些或现实或理想的景观。  相似文献   

5.
政府官员作为国家治理最核心的一部分,其精神内核对国家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大多基于公共选择理论框架下对其行为逻辑进行分析、解释并展开实证检验,严重忽略了传统文化对于官员精神内核形成的影响作用。基于此,通过使用2000-2018年219个地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定量检验了传统文化对官员的实际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政府官员深受传统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影响;中国的红色革命精神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和红色精神对发达地区的影响相较于欠发达地区有待加强。因此,建议未来学术研究使用“社会人”假设来研究官员的有关行为,同时政府要加强发达地区传统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体验经济中的体验设计理念运用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强调对旅游主体的知觉特性研究,提出"旅游景观体验式规划设计的主题化设计方法".试图扭转原有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仅仅关注客观物像与开发商意图的模式,拓展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的北京中央公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公共空间。它为民国文人交流学术思想、建构文化沙龙提供了优越条件,又是民国文人发生浪漫情事、表达故园之思的寄情场所。由于文化立场不同,各类民国文人对于中央公园产生了不同的精神映像,从中可以透视民国文人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8.
城市精神是将城市人格化,是城市总体价值观取向的一种表述,为城市发展提供合法性基础,有效地维持城市的社会秩序,为每一个市民建立精神归宿。以城市精神为内核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城市竞争中重要的资本力量。城市精神是对城市形象最为根本的一种宣传和展现,可以通过广告语进行直接宣传,或通过城市外观诸形式加以展现,但更需要通过城市行为主体进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9.
张经武 《创新》2021,15(6):108-116
南宁"绿城"城市特色形象不仅要靠表面观感和森林覆盖率来支撑,还需要挖掘和传承"绿城"的文化传统以彰显."绿城"的文化传统可以从民族文化传统、诗文文化传统、政府治理文化传统三个大的方面去梳理.虽然物质层面的"绿城"建设成绩斐然,但是精神层面的"绿城"建设亟待加强.南宁"绿城"建设今后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彰显和传播"绿城"的文化传统,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国"绿城",建设有民族文化仪式感的"绿城",建设诗意弥漫的"绿城",建设政府与市民和谐共建的"绿城",增添"绿城"生活的情趣、诗意,提升城市品位,让"绿城"绿得更深沉.  相似文献   

10.
张经武 《创新》2021,15(6):108-116
南宁"绿城"城市特色形象不仅要靠表面观感和森林覆盖率来支撑,还需要挖掘和传承"绿城"的文化传统以彰显."绿城"的文化传统可以从民族文化传统、诗文文化传统、政府治理文化传统三个大的方面去梳理.虽然物质层面的"绿城"建设成绩斐然,但是精神层面的"绿城"建设亟待加强.南宁"绿城"建设今后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彰显和传播"绿城"的文化传统,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国"绿城",建设有民族文化仪式感的"绿城",建设诗意弥漫的"绿城",建设政府与市民和谐共建的"绿城",增添"绿城"生活的情趣、诗意,提升城市品位,让"绿城"绿得更深沉.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10):129-131
民族体育乐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与音乐舞蹈艺术融合中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功能,文章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对陇右地区民间民族体育乐舞旋鼓舞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旋鼓舞具有非常重要代表性和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对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陇右地区民间民族体育乐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汉广  肖成笑 《学习与探索》2022,(10):177-183+192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神话重述现象在解构民族历史文化形态与空间的同时,也使人们在错综复杂的文化背景与文学传统中生发出坚韧的民族情感与力量,在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想象中发掘新时代文学的美感与价值,在民族思维深处的镜像中反观并呈现现代性的种种形态,重拾搁浅的传统文化中对原有文化进行的追思与想象。神话内核中所包含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人类对历史、国家与民族的记忆,是人类精神文化史上的一次反省与自觉。  相似文献   

13.
宋濂"文""道"思想及其婺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元末明初天下纷争之际,宋濂作为浙东之士,受婺州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并论述了文道合一。宋濂注重经世致用,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感,这一思想有着明显的婺学烙印。其婺学渊源有非常清晰的传承,宋濂在婺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宋濂和刘基因与朱元璋的君臣遇合,将婺学的内核思想提升到一种文化政策和官方意识形态,对明初文化制度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京味儿文学,被一群外乡作家建构为一个理想的精神故乡,舍利取义成为核心道德化的城市品格,但在商品化社会冲击下又掩饰不住对这种文化理想衰败的担忧;90年代新京味儿的美学特征主要是自王朔兴起,被冯小刚贺岁片借重成为关键特征的"调侃",将新京味儿的体验方式和独特视角固定下来;叶广芩的宫廷京味儿元素的复出,又在历史想象的还原上为京味儿文化开拓了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5.
波希米亚俱乐部在19世纪末巴黎蒙马特地区繁荣滋生,成为巴黎城最具特色的文人文化景观,对它们的观察和理解是进入世纪末欧洲文人商业世界的空间入口,一方面他们表现出这一时期共有的的商业化精神趋向,另一方面却在商业的底处开掘出艺术的新鲜花朵.这一历史个案,为现代人反思艺术与商业的关系提供了历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它是在"和而不同"文化机制的作用下由中华诸族在特定时空下共同创造的以各种承载历史记忆和集体意识的文化符号为表征,以各种蕴含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基因为内核的具有中华精神气质的共同体.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文化生成机制、 文化竞争与调适机制以及结构化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始终深蕴着一种执著的本位精神,虽然曾经多次受到游牧文化、 海洋—工商业文化的冲击,但是并未造成双向性的优化组合.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逐步走上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轨道,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和新生.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人类生活聚居的场所,它的空间环境承载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蕴含着记忆和情感,积淀着历史与文化,也成为容纳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互动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集市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空间,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乐家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本文以青海省西宁市乐家湾镇早市为个案,从空间、权力、恋地情结、行为趋同、互动共融等方面探讨公共空间对各民族精神空间的形塑机制,强调要让各民族对周边环境、社区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坚实有力的认同与归属,应当重视增强各民族在公共空间中的参与度与互动性。  相似文献   

18.
赵维森 《社科纵横》2008,23(8):148-150
当代隐喻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基本方式,它规约了人们的一切精神行为、文化行为和实践行为.而一切教育都旨在通过已知的经验知识来理解把握一切未知领域的事物、现象、问题,因此它与隐喻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教育无论立足于启迪人的智慧还是传授知识,无论从教育主体的教育手段的具体实施还是从教育客体接受教育而言,隐喻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方法论作用.隐喻是一切教育方法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19.
仕宦文人,是中国封建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封建政权的更替,自然就成了仕宦文人的化学试纸,或者一捧上天,或者踩入地底。后来的评判者,多从政治道德而推及个人人品,很少把仕宦文人的生命和文化传承联系起来进行考量。本文通过史实说明,仕宦文人忍辱惜命,对传扬文化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梳理概括其历史源流、思想精华和鲜明特质,深刻揭示其地位作用,集中阐明了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路径。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三个融入"着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当代中国。融入国民教育。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