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文学观念变迁的历史视域中,审美与伦理之间的僭越、对抗与融合,书写了文学中持久的美善悖论。西方文论中审美与伦理关系的观念演变,经历了从文学审美的伦理化、文学审美的去伦理化到文学审美与伦理的悖论式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构建了审美与伦理之间的张力关系,形成了文学场域中的美善悖论。这样的悖论关系使文学褪去"至善"或"纯审美"的神圣光环,重新回归一般文化生产领域,寻求二者的悖论式融合。当代西方文论的伦理转向和新审美研究共同突破了"普遍性"和"个体性"价值矛盾的僵局,在彼此之间架起了对话和反思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实施现代学徒制,促进产教融合,是我国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作物生产类专业在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着产教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双导师团队建设不规范、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不足等困境.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有效深化与现代学徒制的产教融合,优化培养高素质"三农"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选择,值得...  相似文献   

3.
"双创"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对"双创"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构建符合"双创"教育需求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探讨该课程体系的内涵、优势及实施措施,拓展开发具有"专创融合"特色的教材、实践平台、项目,开启创业体验等,以助推"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研究结果表明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是促进"双创"教育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忠"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也是先秦时期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春秋时期,"忠"观念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兼具君德、臣德、朋友之德等多重内客.战国时期,"忠"观念从一种具有普遍含义的社会价值逐渐缩小为一种具有特定主体与对象的具体的道德要求,"忠君"遂成为"忠"观念的首要内容,"忠君"观念呈现出绝对化倾向.同时,忠孝关系也成为战国时期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在二者的优先性问题上经历了从孝先于忠到忠先于孝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同质化严重、工程实践基地推广建设乏力、课题研究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如何有效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做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人才培养工作成为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难题.该文以浙江理工大学新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例,从改革思路、培养举措、改革成效、推广效果等方面探讨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深度融合的研究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推动高职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加速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创新创业大背景下实现“就业迈向创业”的任务目标,已成为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该文针对目前高职工程管理专业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及融合现状,探讨创建“3+2”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内容、师资培养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姜薇 《社科纵横》2020,35(2):62-66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揭示了肃南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对肃南县民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开发策略:资源融合,开发基于裕固族"祭鄂博"仪式的民俗风情体验游相关项目;产品融合,采用影视旅游联合开发模式;技术融合,构建民俗资源数字社区;人才融合,与甘肃高校合作,开办民族文创产品"创意市集",与相关节庆合体造势;平台联动推广旅游形象,重视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10):78-80
本文以融合媒体语境下的国产电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产电影的媒介融合现状:从技术角度来看,互动体验更加丰富;从内容角度来看,内容资源更加丰富;从终端角度看,观影突破时空限制;从市场角度看,市场链条得以延伸。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数字叙事的角度,根据数字叙事的主体、方式与媒介、叙事内容三个层面对国产电影讲好数字故事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有了极大的发展,我国经济获得了腾飞.尤其是近两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升,高校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如何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双创"教育的有效融合,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上述内容,该文探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研究策略,"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处于何种关系,在根本上决定于它被人们作了何种理解.只有合理理解"回到马克思",即坚持将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把握马克思的精神实质与我们当前的实践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实现一种"融合"创新,才能让"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呈现出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