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中文学校的老师感到最头疼的问题是学生学汉字畏难情绪严重。华侨新生代的母语为双语,他们由所在国口语进到书面语易,而由汉语再学习汉字难;华侨新生代因为有所在国语言及其书面语作为交流工具,不像国内孩子必须学会汉字——这是他们不愿意学汉字的最重要原因。汉字难学是华裔新生代中文学习和汉语国际传播的“瓶颈”。降低汉字教学难度,促进华裔新生代中文学习和汉语国际传播的最有效途径是“基础华文”。  相似文献   

2.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进程的加快,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培养载体,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但是,无论是“对外汉语”,还是“汉语国际教育”,在专业或学科建设方面,都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要想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必须首先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性质及学科体系进行深入思考: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关于国际汉语教学和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人文社会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文化学、传播学、心理学、艺术学、国际关系学、华人华侨学等学科既是汉语国际教育最重要的支撑学科,同时也是其横跨的主要学科;要把面向非华裔外国人和面向华人华侨的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同时把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其应用性.  相似文献   

3.
魏城 《华人时刊》2006,(5):68-70
最近,英国海滨小城布莱顿一家中学决定把中文普通话列为必修课。这一看似平常的教务决定,立即成为英国许多著名传媒纷纷报道的热门新闻。这些传媒都指出,尽管英国已有大约100家中学开设了汉语普通话课程,但这家名为“布莱顿学院”(Brighton College)的著名私立中学,是第一家把汉语普通话列为必修课的英国中学。在头版报道此事的《每日电讯报》引述该校校长理查德·凯恩斯 (Richard Cairns)的话说:“我的关键工作之一就是,确保本校学生为21 世纪的诸多现实做好准备,其中一个现实就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首屈一指。”《泰晤士报》报道说,虽然凯恩斯从来没有去过中国,但他在澳大利亚度假时,听到当地传媒说,中国经济规模即将超过英国,便从中获得“灵感”,来到布莱顿学院担任校长的第一周,他就作出了这个决定。英国广播公司(BBC)英文网分析说,凯恩斯的决定并非是他个人的“心血来潮”,而是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凸显的重要性。BBC还指出,英中之间的经贸联系自然也带动了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预计2010年前英国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三倍,英国政府因此要求英国所有中学和大学在今后五年之内都要在中国找到一家“姊妹学校”。中文热抢搭中国经济快车其实,中文热并不局限于英国。据中国官方最新的统计数字,国外学习汉  相似文献   

4.
汉英语法对比分析在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汉语和外语的对比研究和教学已得到了普遍重视。在教学中运用汉语和外语的对比 ,可以发现外国人学习汉语时所容易犯的有规律性的错误 ,以提高教学的预见性 ,从而解决外国学生母语的干扰问题。吕叔湘先生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一文中说 :“我们教外国学生 ,如果懂得他的母语(或者他熟悉的媒介语 ) ,在教他汉语的时候 ,就能了解他的需要 ,提高教学的效率。”可见汉语和外语的对比分析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而国内高校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堂教学 ,一般不太重视汉语和外语的对比分析 ,因为汉语就是学生的母语 …  相似文献   

5.
晓帆 《21世纪》2001,(10):36-37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就在中国的家长们热衷于把孩子送出去留学的时候,外国的家长们也开始积极地把孩子送到中国来留学。美国、英国、日本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中文热”悄然兴起。我曾去日本某大学教授中文课,亲眼目睹了日本学习中文的热情。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了有关中国的课程。学生们之所以选修中文,是因为好找工作。当然,我所在的那所日本大学里,也有很多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基本上是自费去日本学习的。这些中国留学生报考的专业主要是经济、经营学科。以我工作过的某大学经济学部为例,中文方面开的选修课有“中国概论”(一)…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美国《新闻周刊》以《未来属于中国吗?》为整期总题,用21个版面进行了《中国的世纪》的报道,在教育方面尤其提到了美国掀起学习中文热潮的例子,并称,如今在美国,中文已经超过法语和意大利语成为继英文和西班牙文之后的第三大语言。美国掀起“中文热”玛丽今年两岁,生长在美国纽约,但她的中文水平却比英文还要好。这完全是因为她父母未雨绸缪,为未来作出的长远投资。第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纽约地区选拔赛第一名白唯廉,从18岁便开始学习汉语,他称要让女儿从小就接触汉语,以便面对未来。美国当地的中文媒体如今到处充斥着…  相似文献   

7.
嗜书夫妻     
高冬梅 《社区》2010,(5):11-11
我是个嗜书如命的人.且家传渊远,父亲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就启蒙我渎《三国演义》,背《唐诗三百首》,造就了我日后从文生涯的基础。我先生的父母都是教文科的讲师,先生学的又是中文专业,与我相比.对书的“痴迷”程度丝毫也不逊色。  相似文献   

8.
桑移凡 《国际公关》2023,(8):161-163
目前,国际上对中国国家形象不利的舆论甚嚣尘上,“他者”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越来越缺乏客观性,甚至充满阴谋论。我们必须主动掌握话语权,扭转当前“他塑”的不利局面。但在此之前要先全面了解“他者”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又是怎么塑造的,主动了解“他者”在想什么,如此才会形成有效“对话交流”的良性互动,而非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中文国际传播是面向中文学习者传播中国形象的重要路径。目前,虽然国际通用的中文教材大多由中国编写,但也仍有研究价值可观的中文教材由他国自己编写使用。本文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对中国形象塑造及传播的现状,提出中国形象“自塑”主动国际传播策略和扭转当前的“他塑”不利局面的方案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安芬妮,42岁,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一等秘书。从1980年第一次到中国来学习汉语,20多年来她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中国。) 对有的美国人来说,有一天能到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来工作,是他们的一个很久远的梦想,而我却没有想过。 1980年我来北京留学,完全是因为对汉语感兴趣,想来看看这里到底是什么样子。记得当时有朋友问我,你去中国干什么?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也正是如此。1984年回国后,我的工作和中文根本不搭界,和中国完全没关系。后来因各种机会又来过中国几次。到了  相似文献   

10.
绅士汤姆     
彭波 《华人时刊》2006,(9):87-88
刚到英国留学的时候,我跟汤姆是邻居,汤姆曾在北京留过学,会讲半生不熟的汉语,我们常在一块交流,英汉混杂,彼此成了一对好朋友。跟汤姆成为朋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汤姆跟我一个姓。他有个中国名字叫“彭湃”,我知道了后,问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眉头一扬,“你听说过彭定康吗?我随他姓。”我虽然对彭定康没有什么好印象,可我对“彭湃”这个革命先驱历来非常尊重,所以,对汤姆也有种特别的感觉。汤姆曾问我,他这个中国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我说,你叫的这个名字是一个革命先驱的名字,很尊贵的。他听了非常高兴,问我在中国彭湃的故事,我对他讲了,他边听边摇头,表示对彭湃的行为不理解。为了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情绪,我只好把话题岔开。他高兴了,说:“你姓彭我也姓彭,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说,我们是哥们,我知道你们中国人是比较讲究同族同宗的。”在谈起两国之间的区别时,他说中国人聪明,我非常自豪地微笑着,他看了,有些不高兴,说:“你们的聪明表现在内心复杂。”我让他说得具体点,他说:“有一次,我们公司从中国定了一批工作服,刚开始价格没有定下来,经过许多次谈判,最终才签定了合同,没想到,等工作服供货后才发现,这批工作服没有袖子。没法穿,公司便跟中国人交涉,可按合同,供的是衣服,上面没有说明有没有袖子。中国人没有错,你要的价格  相似文献   

11.
我国语文学界的前辈陈望道先生毕生致力于汉语语法革新。从三十年代他发起和组织中国语法学史上第一次“文法革新讨论”开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汉语语法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作了全面、深刻的研究,高屋建瓴地阐明了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方向。今天,在中国语法学面临着体系和方法的新的突破的前夜,进一步研究陈望道的语法革新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陈望道曾经把他的研究方法归结为“古今中外”法。他指出,在汉语语法研究史上,中外派信奉外国的现代的东西,古今派信奉中国古代的东西。彼此之间既有中外的歧异,  相似文献   

12.
鲁迅站在中国语言改革的高度,从改造整个中国语言体系的角度,提出“硬译”和“欧化”的翻译主张,目的是在汉语中输入新的内容和输入新的表现法,从而改进中文的文法和句法。鲁迅的这个翻译主张在中国近代译学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可是竟遭到了强烈的攻击甚至漫骂。鲁迅“硬化”和“欧化”的主张对汉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英语的发展史充分证明鲁迅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小笑话(3则)     
一 以前,我认识一个来台湾学习中文的外国朋友,也是教会的传教士。他为了快速学好中文,所以付费要求我教他国语,每星期到他办公室,上三次中文课。 有一次,他请我到他家吃饭,也让他有更多机会练习讲国语。一到他家,就看到他已准备好四道“中西合并”的菜,手艺还算不错! “哇!你真是厉害!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太厉害了!”吃饭时,我很客气,也刻意地恭维他几句。 “还好啊!这没什么啦!”外国传教士用生硬的国语说,“这只是小便饭而已啦,不是什么大便饭啦!不用客气!” ……  相似文献   

14.
“五四”诸大师中,周作人最早从有关“古文”与“白话”、“旧文学”与“新文学”、“旧诗”与“新诗”、“地方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相互对立互相取消的立论中走出来,也是最早超越文学的纯粹启蒙立场的“新诗”倡导者和理论建构者,他对于汉语诗歌在“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善”的效用与“美”的天性,尤其是对于汉语的属性与汉语诗歌可能性之间的关联所作诠释和清理,至今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5.
不喜欢所学专业,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是笔者在生涯规划课上常听学生抱怨的。比如,小张同学说:“我认真进行了思考,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我是学会计的,但目前挺喜欢心理学,以后说不定还会喜欢其他专业。因此,我觉得现在学会计是在浪费时间,我应该怎么办?”小张同学的问题很有代表性,笔者建议他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2008,(2):11-11
一听到有人说“我是学管理的”我头都发胀,“我是搞管理的”这样的定位是人生设计的败笔!现在的年轻人只要一套上“我是学管理的”外衣,他们就找不着北了,就认定只能是管理者了,从我们皇明公司的高管比例看“专业出身”,学管理专业的能到高层的根本没有。在这里只有学技术的人,干好了、弄通了技术然后再去学管理,才真正会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有一天,当我给小孙子读书时,他突然对我说:“我只喜欢安徒生。”“噢!真的吗?”我问道:“安徒生是谁?”他说别的孩子告诉他,安徒生写的童话很有趣,其他有关安徒生的情况,他就说不出来多少了。我告诉他说,安徒生是丹麦渊博的语言学家和童话家,《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夜莺》和《碗(wān)豆上的公主》等  相似文献   

18.
当代语言学家马庆株先生,1942年生于天津静海。他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汉语专业研究生,1981年到南开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南开语言学刊》主编、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学术委员,《汉语学报》、《汉语学习》、《东方语言学》编委,《现代语文》顾问,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19.
马良 《国际公关》2023,(11):146-148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以“汉语热”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受到广泛关注。从“一带一路”倡议到“文化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从“打造中华软实力”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的文化影响力稳步提升。为契合上述战略的顺利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为教育领域迅速发展的一个学科,这对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转型,重点分析本硕博各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转型与存在问题,以期丰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研路径,明晰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不论是在易学史、中国哲学史,还是在在中国文化史上,“太极”和“太极图”的地位都是显赫的。我曾经认为,“太极”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有如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中的“逻各斯”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太极图”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就象“十字架”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一个样。在世界近代文化史上,中国的“太极”,尤其是中国的“太极图”受到了西方科学家们的特别重视。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将中国的“太极图”作为他的“对应原理”的最理想的表现方式。近来,一些学者将“太极图”视为宇宙模型、思维方式、进化过程、科学灯塔、突变模型、光学原理……等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