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论语》、《孟子》构词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语》、《孟子》构词法比较欧阳国泰《论语》和《孟子》两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主要特点,对后代汉语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许多语法著作论述了两书语法上相同的特点,而笔者却发现两书在构词法和句子结构上大致相同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因为篇幅的关...  相似文献   

2.
“式”,在现代汉语中是词素还是词?它的语法功能又如何?诸多语法论著的看法很不一致,有的干脆就不提。《构词法和构形法》把“式”算作合成词中的“虚词素”,①《汉语造词法》中称做“准词尾”,即“发展中的词尾”,②《语法讲义》则“不把它看成是词缀”,③《汉语口语语法》的“后缀”一节中未列入。《现代  相似文献   

3.
汉语的词是单音节的。用词与词搭配成词语以区别同音词,是汉语的语法手段之一。西语中的那种构词法和复音词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划分什么是语素、词、词组,不应成为汉语的研究课题。设想把汉字改为拼音文字并没有科学根据,因之,“词的切分”以及由此而引出的众多汉语研究课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文中认为:汉语的四级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是静态单位,备用单位;句子是动态单位,使用单位。这句话的前半段指明了语素、词、词组三者的同一性,这句话完整的意思,是把语法单位分成两大类。明确了两类语法单位的本质属性,对语法分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语素、词、词组三者除开同一性之外,还有其重要的差别。语素和语素组合成词,是一种量变的关  相似文献   

5.
关于偏正词组能否作句中的主语和宾语的问题,语法学界是有分歧的。一九五六年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规定,偏正词组不能充当主语和宾语。主语和宾语前面的修饰或限制成分只能划成定语,与主语和宾语处于同级的位置。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学语法及部分大学现代汉语教材都是按照《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来处理这个问题的;有些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著作根本就不提这个问题。但在实际的语言现象中这个问题经常出现,特别是在教学中回避不了。有  相似文献   

6.
《汉语语法论》是高名凯先生几部重要著作中的头一部,集中体现了他的汉语语法理论。该书成书于1945年,1948年1月开明书店出版了初版,1957年1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修订版。初版和修订版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修订版在四个大方面对初版内容进行增、删、改、换。从这样的内容取舍和扩充来看,高名凯先生汉语语法理论从《汉语语法论》初版到修订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变得更加体系化了,主要体现在对汉语构词法和词类划分的详细讨论和对汉语句法更加详细的阐述上。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高名凯先生也摈弃了一些错误或过时的内容,如"名词句"和"动词句"的划分。  相似文献   

7.
前言 现代汉语的定语、状语是修饰语。在句子中起形容、修饰、区别、限制等作用。其语法意义在于限制或描写中心语。如何正确区分定语和状语,这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至今仍未圆满解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及语法学界的同仁。 1.当前语法学界的观点 1.1 什么叫定语、状语?《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持这样一个观点:“名词前的修饰语是定语;状语是修饰动词的。”这与“中学暂拟语法系统”的观点一脉相承;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下的定义是:“名词性偏正词组中的修饰语叫做定语;动词性偏正词组中的修饰语叫做状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的观点是:“定语是  相似文献   

8.
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词义和语义功能的虚化是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现象,汉语语法化现象的理论探讨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汉语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词组演变为词实际上是词汇语法化的过程,考察了偏义复词和复音虚词的虚化过程,剖析了动宾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认为这类词组实际上是在动宾的形式下演绎着各种不同的语义关系,其宾语功能已经虚化。因而,虚化还可以是一种语法功能的表达范围逐步增加较虚的成份和演变成一种较虚的语法功能。虚化一方面使某一语素或语法功能显得缺乏原有的较为具体的意义,一方面也使得其应用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语言运用中有这样一类现象: ①调皮的袁小旦喊着说:“有翼革了命了!”(赵树理) ②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鲁迅) 张寿康先生《在关于汉语构词法》一文中指出,“革命”等一些动宾式的合成动词“也可以说是可离可合的离合动词”,这类动词“不带上插入的成分时是一个离合动词,带上插入的成分时是一个动宾构词的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见《语法和语法教学》P105—109)。 那么,这类词由合到离,能插入哪些成分呢?为什么能插入成分?应该怎样看待词的这一离合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汉语没有形态,词无论充当什么句法成分都不发生变化;词组(现在一般称为短语)的构造原则和句子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因此,对句子的描写可以放到词组层面来进行,词组的结构和功能弄清楚了,句子也就清楚了,——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而已。与传统的“句本位”语法观相对,其倡导者称这种句法现为“词组本位”(朱德熙,1983)。这种“词组本位”句法观影响很大,在教学语法系统中也为一些部颁高校《现代汉语》教科书所认可:句子就是词组加上语调和语气同(黄伯荣、廖序东)。这种看法很有道理。无…  相似文献   

11.
词、词组、词汇的区别和联系问题,特别是词和词组的界限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急待解决的问题,它既涉及到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也涉及到语音、修辞。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语言的分析和运用,对于编纂一部注有词性的新型汉语词典,对于将来实现汉字拼音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个问题正在引起语言学家们和从事汉语教学研究工作的同志们越来越大的重视。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本)和张静主编的《现代汉语》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花了较多的篇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相关理论,对修饰语为分类度量短语的汉语名词词组进行分析描述。分析发现,在描述修饰语与中心语关系为数量限定关系的汉语名词词组,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是一致的;而在描述修饰语与中心语关系为同位关系及含有两种意义的汉语名词词组,加的夫语法模式比悉尼语法模式更直观,更能体现“形式是意义的体现”这一系统功能句法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一通常说的复指成分,在不同的语法书里,名称和含义不完全相同。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编写的初中《汉语》课本①认为,“用两个词或者词组,指同一样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这是一种复说的表示法。这样的成分叫作复指成分。”并把复指成分分为三类: (一)重迭的复指:有的“两个名词或者词组重迭在一起”;有的“两个代词重迭在一  相似文献   

14.
1988年是我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下简称《文通》)出版90周年。为了纪念,又重读本书(据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下简称《读本》)特别是其中的“句读”论,想根据一些新的体会再论证一下汉语无单句、复句之分的这一主张。笔者1982—1984年几篇文章(《汉语句法分析问题》、《试论以句法结构为纲统一词组和句子结构分析》、《从汉语动词特点谈汉语无单句、复句之分——再论以句法结构为纲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一为维吾尔族学生开展汉语教学,进行两种语言对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怎样进行两种语言的造句法对比,才能有效地摸索出第二语言的特点,掌握其基本规律,使学生闯过汉语关呢?我认为,教学中应该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而分析对比必须以第一语言为出发点,揣摸分析,领会第二语言的特征,找出规律。我们这样做,在分析问题、归纳分类上,同汉语学者讲汉语语法不同,似乎越出常  相似文献   

16.
语法和韵律的关系表现之一是韵律对语法的征服,比如"而立"从构词法无法解释,又如"从中"、"按说",介词不能单独出现,必须是悬挂的。韵律对语法的征服可以使非法变成合法,韵律也可以使合法变成非法,比如"V+N",一般是单音节动词+双音节宾语,但是"读报"(√),"阅读报纸"(√),"阅读报"(×)。某种程度上,书面语实际上就是韵律控制下的组词造句法。  相似文献   

17.
高更生教授的语法学新著《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由著名语言学家殷焕先教授作《序》。全书共研讨了9个问题:语法与语法学、教学语法系统的制订与修改、语素、词类划分、词组、句子分析、超句、句组、文章的语法分析,共41万字。细读全书,受益很大。作者提出并解决了一些语法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和一些语法教学中的问题,有创新精神。我们认为,值得称道的约有以下数点。  相似文献   

18.
我从1959年进入复旦大学陈望道教授主持的语言研究室起,就踏上了语言研究之路,至今已经是整整50个年头了。在这50年里,我的研究涉及语言理论、语法、词汇、修辞、方言等领域,主攻语法。已出版《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语法理论纲要》、《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语法述要》、《动词研究》、《动词研究综述》、《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19.
《祖堂集》是晚唐五代重要的语法资料,词缀又是其中非常突出的语法现象。该文对《祖堂集》的附加式构词法进行了详细考察,揭示了现代汉语附加式构词法由双音节化向多音节化发展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20.
立足汉民族文化内部诸形式之间的认同和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等,论述了汉字构形的对称和汉语语法的偶意,寻绎了其深层通约的理据,初步讨论了与汉语有发生学关系的藏缅语构词法的双音化趋势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