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辙辞赋创作的主要体制形式有文赋、骚体赋和四言赋。苏辙的辞赋创作是其生活理趣的生动写照,同时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生活情趣、审美风尚和赋学观念的一个反映。考察苏辙的赋作创作,在辞赋的形式、题材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其文赋的创作,是北宋古文家"以散言为赋"的一个典型;其骚体赋既是对屈原"发愤抒情"的精神传承,也是北宋中期经世致用思潮的反映;其四言赋,则是拟古的结果。苏辙辞赋创作的这些探索,对北宋后期苏门文人的辞赋创作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北宋后期的辞赋作家中,晁补之是一位具有独特地位的辞赋作家和辞赋研究家,其成就主要在骚体的创作和楚辞的研究方面。晁补之的辞赋观颇有独到之处,他没有把屈原的作品看作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是将其视为道统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认为创作楚辞也不单单是文学创作,而是在发扬忠君的精神。他的辞赋很少涉足现实政治内容,而是着重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种种感受。和同时代作家的辞赋相比,他的辞赋哲理思考的成分要少些。晁氏赋作长于罗列词汇,铺张扬厉;善于谋篇布局,追求萦纡曲折的结构。他还擅长模仿,对前人、别人的辞赋往往模仿有余而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3.
王许林 《江淮论坛》2001,(5):101-105
苏轼作为杰出的赋家 ,其赋内容上包蕴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关心国计民生的理念 ,顺应自然、旷达开朗的襟怀 ,务实合理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追求等 ,以及美景、真情、妙理的和谐融合、小中寓大的自然物象、神思妙想的奇幻境界等审美品格和特色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北宋后期最重要的辞赋家,他的融汇古今的辞赋创作思想和深湛的辞赋艺术修养深刻地影响着北宋后期的辞赋创作。辞赋创作贯穿于苏轼文学创作的各个时期。苏轼的赋论与创作密切结合,综观其辞赋和辞赋观,有以下几个特征一、重视辞赋创作与作家素养的联系;二、融会贯通的集大成意识;三、寓深刻于平淡之中,追求理趣盎然;四、融聘词于流畅自然中的艺术表现。苏轼的辞赋观和辞赋创作代表着北宋后期赋坛的主调,众多赋家深受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司马相如对辞赋创作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司马”是人们对西汉文坛翘楚司马相如和司马迁的并称。自汉代班固论武帝得人,举凡“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赞》)以来,历代论者即多以二人相提并论。如《北史·文苑序》谓汉自孝武之后,“扬葩振藻者如林,  相似文献   

6.
略论建安辞赋观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时期是赋学观念的转折期。建安赋论重视赋的艺术功用 ;强调赋的抒情特征。在表现形式方面 ,建安文人主张对汉赋的“华丽”进行批判继承 ;在题材选择方面 ,他们要求在广阔的现实生活中拓宽选材领域。建安时期辞赋观的转捩 ,是时代环境和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8.
评汉代的两种辞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人对汉赋明显地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一种是向后看,坚持儒家立场,(被歪曲了的)《诗经》的传统,经学的写作原则,视辞赋为宣传儒家政治、伦理、道德的工具,其代表人物为扬雄、王充等等。另一种的观点与态度正与此相反,他们从生活出发,从文学艺术创作实际出发,要求辞赋从经学的桎梏申解放出来,发展完善文学艺术自身的特征,其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汉武帝刘彻等。  相似文献   

9.
武怀军 《中州学刊》2001,(2):103-106
耶律铸的辞赋创作以五十岁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表现出来的儒家思想比较浓厚,后期则以释道思想为主,释道思想给他的赋作带来了鲜明的艺术特色.耶律铸赋作中的三教混杂交错是元初社会文化风气的产物,也与其家学有一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林晓娜 《江淮论坛》2015,(2):156-161
王禹偁的仕隐观经由入仕前的反对隐遁避世,到吏隐郡斋时主动追求闲散以调适心灵,再到八年三黜阶段因不能有所作为而屡兴辞官归田之思,展示的是以儒家兼济情怀为内核,以体恤民艰、行己有耻的精神为本心,以澹泊乐天为外相的隐逸人格精神,影响了有宋一代士大夫对行藏出处的思考。王禹偁的吏隐诗着重描写以道德文章、诗酒竹菊陶冶心性的闲适生活,但总透露出一股仕宦失意、行道艰难的感慨,是仕与隐的二重奏。  相似文献   

11.
东晋时期的葛洪,虽然首先是一位学者、哲学家,但他对文学也有着多方面的贡献.葛洪对辞赋再度繁荣起到关键性作用.通过其子书《抱朴子外篇》,可以考察他对辞赋的贡献是,理论上,提出了"古质今妍"、今赋远胜于古诗以及"宏邈淫艳"的辞赋观,在陆机和刘勰这两个大理论家中间架上了一座重要的桥梁;创作上,他发展了汉魏以来以赋作论(子书)的艺术手法,使得子书和辞赋的结合更为细密浑圆,而且加快了辞赋的骈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宋代文人对其可谓称赞有加,然而近代关于他的研究十分稀少,迄今的论文尚不足百篇。本文按时间顺序将王禹偁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建国以来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确定了基本的研究方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二十一世纪至今的几年,在不少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文章旨在材料整理上做一些工作,以期初步梳理出研究脉络。  相似文献   

13.
刘培 《云梦学刊》2005,26(5):88-91
在北宋赋坛,梅尧臣较早把经世致用的思想引入辞赋创作领域,并积极探索宋赋新貌。梅尧臣标举风雅兴寄的传统,为赋往往托物而兴,针砭时弊,有的赋还表现了对政治动向的关心。他的赋对权臣疾贤妒能、小人攀龙附凤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一生蹉跎,郁郁不得志,赋中表现穷愁之叹的作品数量不少。梅尧臣的赋往往能把自己的人生感受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高度,富于洞达人事的理趣。表现艺术方面,梅氏重视传神写照,内蕴丰富深邃,语言具有散体文风。  相似文献   

14.
鲁迅和周作人都是“五四”以来的散文大家。郁达夫在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时,虽然“忍心割爱,痛加删削,结果还把他们两人的作品选成了这一本集子的中心”,占了所选十六家散文作品总数的“十分之六、七”。这虽然和他的“偏嗜”有关,但是,“二周”在我国现代散文界的卓特贡献,也确实不能不使选家把他们提高一格来看待。郁达夫在散文集《导言》中强调指出:“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为最丰富、最伟大。”他对“二周”散文的这一总评虽未分轩轾,但以泛论而言,亦大体不失公允。  相似文献   

15.
李天道 《天府新论》2006,(4):151-154
司马相如一方面强调了赋的审美表达的丰富性,强调辞采的华丽和音韵的和谐,一方面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审视,即在他看来,辞赋创作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自然兴发,乘兴随兴,自得自在;要自得于心,即自己要有心得体会,要有独到的感悟,要自娱自乐,自言自道,即所谓“夫子自道”,自得其乐。  相似文献   

16.
王禹偁研究的新成果——评《王禹偁诗集编年笺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山东籍作家中,王禹偁不像李清照、辛弃疾一流大家那样为人们所熟知,但他确属一代名家.其博学多才,著述颇丰,特别是其诗歌、散文创作均取得了很大成就.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北宋济州钜野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由州县地方官吏升至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因其为人刚正,居官直言敢谏,仕途相当坎坷,八年中三次遭贬.其诗崇杜甫、白居易,文尚韩愈、柳宗元,特别是他继承了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从创作实践和创作主张两个方面,力摒晚唐五代以来的浮华诗风,独开宋诗新风气,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其在宋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17.
北魏前期,统治者对汉文化不感兴趣,文人缺乏良好之创作环境与切磋条件;即使在孝文帝迁洛以后,辞赋起步亦较晚,缺少技巧积累,故北朝前期辞赋之数量与质量均不及南朝,赋作主要继承西晋后期遗风。北朝中后期,受南朝文学浸润渐深,出现了袁翻《思归斌》、阳固《演赜赋》、李骞《释情赋》、李谐《述身赋》等名篇。作者刻意学习南朝赋作,虽然在叙事之详尽与艺术技巧上不及南赋,但其语言之质朴与笔力之道劲则为南赋所不及。北周之庾信,北齐之颜之推,虽为辞赋名家,但均来自南朝;而北朝最有成就之赋家是生于北齐、历周入隋之卢思道,其赋作兼具北赋刚健质朴与南赋绮丽细腻之特色,在南北贼风融合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宋初"白体"的代表诗人,王禹偁对白居易的接受尤其值得重视。多重身份的一致是他创造性接受白居易的前提。他突破宋初闲适之风的包围,不仅高扬了白居易的讽谕精神,而且还结合自身遭际努力认同白居易的贬谪态度;他不再限于学习白居易的某一类诗和某种精神,而是多方面拓展,极大丰富了宋初对白诗的接受。由此,他超越宋初一般白体诗人,成为宋初接受白居易的至高点。  相似文献   

19.
<正> 山东大学的辞赋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著名语言学家殷孟伦教授于30年代即将日本学者铃木虎雄的《赋史大要》译成中文,该书至今仍是外国人编写的唯一赋史。著名文学史家陆侃如教授于20年代即出版屈原、宋玉评传,40年代所作的《中古文学系年》,内容也多系赋家事迹。赵省之副教授是50年代国内少有的汉赋研究专家。当今刘乃昌、董治安、张可礼教授、王延梯副教授在各自教学科研领  相似文献   

20.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盛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济天下之溺。”陈寅恪《论韩愈》中评说韩愈是“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殊为经典之论。本文无意就韩愈历史地位再作赘论 ,亦因现有韩愈诗文之论详矣 ,而对其辞赋显得相对漠视 ,或者说论赋较多隐没在文论诗论之中。本文则试图立足于辞赋这种文体本身的演进流变和它与古文的相互比较中观照韩愈的辞赋观念与辞赋创作。一、韩愈的辞赋观念(一 )与韩愈明道奉儒的文论观念相对照的是韩愈在赋论观念上的重情崇骚。作为古文运动极盛时期的核心人物 ,韩愈以孔孟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