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思想转变问题,认为革命话语的“介入”模式、人物主体的“内省”模式是其主要叙事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导致了个体文化心理的单一性与政治性,成为一种特定时代的政治话语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2.
作者是从一离奇的童话故事入手,来探讨叙事理论。从"叙事判断"、"叙事策略"等叙事功能的分析中,直逼叙事理论不可绕开的"伦理层面",即叙述的真实与虚假问题。就童话本质来说,不会有期待童话故事会真实映衬现实经验;但是,作为叙事理论,特别是叙述者与读者反映批评的关系理论互涉中,会必然强调区分叙述逻辑的真伪。也就是说,如何让读者"信",使叙事虚构的世界逐渐获得现实的性质,既需要"逼智"策略,又需要"桥"的引渡技术,最后让读者从叙事伦理、叙事形式和叙事审美这三个方面圆满抵达童话。将一个关于生死,却把叙述基调定为"小",却小而有"智"的故事,从"嘀哒"传统单一叙述模式拓展伸向时空立体。将读者带进叙事功能思考,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叙事的仅从作者或叙述者的角度去分析"时间旅行"的习惯思维。也就是说尽管钟表方向只有一个"嘀嗒",但观察者却可以因了自己的处境不一而得出不同的"事件"话语。故事已成为了"话语",在对"话语"的细细辨析中,曲径通幽。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小说的叙事策略:第一,压抑与反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性话语生成的社会文化原因;第二,性爱分离:作为反抗工具的性话语;第三,建构:作为消费意义上的欲望叙事.这种叙事策略的缺陷:过度张扬的欲望阻隔了建构新的日常生活价值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革命·启蒙·民间——当代家族母题叙事模式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书文 《中州学刊》2008,4(3):194-199
<红旗谱>、<古船>、<白鹿原>作为当代家族叙事创作的经典,它们在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上都存骀在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话语讲述的年代与讲述话语的年代的不同,同一个创作母题在当代小说中呈现三种不同的讲法,即革命话语中家族复仇的隐形结构,父子之间的精神相继,爱憎分明的叙事情感;启蒙话语中家国之间异形同构的结构形式,对乡村宗法社会历史与人性悲剧的理性审视,对人间苦难的悲悯情怀;民间话语中多条线索经纬交织的网状式结构设置,对村落家族文化的重新定位以及叙事中流露的挽歌情调.借助对三部经典不同叙事模式的阐释可以明显地看出当代家族母题小说创作叙事策略的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5.
须一瓜笔下的人物对话,在体现对话基本属性——人物话语交际模式的同时,还作为一种叙事模式,以独具一格的手法协同叙述话语完成了文本叙事建构。就这一意义而言,须一瓜小说的对话具有叙事性,具有独特鲜明的叙事修辞特征。作为一种叙事模式,对话打破了作者叙事的单声道模式,与叙事者话语并存,成就了多线索并进的多声道叙事话语模式。对话中的信息差以打破平衡的另类交际形式参与了叙事,引发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话语语义指向识别与叙事语境密不可分,须一瓜注重对话与叙事语境的依存关系,使话语在丰富蕴含的同时又具有了可识别性。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5):180-184
"中国梦"的话语体系分为主权国家话语、民族文化话语和社会个体话语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话语构建方式,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应不同的传播策略。"中国梦"话语存在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两个维度,分别具有不同的传播"偏向"特性。"中国梦"在国内与国际两个不同场域中传播,在国内传播话语日臻完善的同时,更要突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在对外传播中,"中国梦"既要适应国际话语语境,也要保持中国话语的特色与"硬度",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与对外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戴厚英小说为研究视域,以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从戴厚英小说的话语特征、叙事模式和叙事视角等三个方面阐释戴厚英小说的叙事特征.笔者认为:焦灼的叙事话语、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和多样的叙事视角构成了戴厚英小说的叙事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形成又与她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及自身的文化因素相关联,因而既呈现出历史的共性,又颇具戴厚英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龚刚 《社会科学》2022,(1):175-183
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实现理论创新与中国话语建构是学界难题,后东方主义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作出阐释。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建构是一种叙事可能,然而,真理观与身份、视角之间的"悖论"以及从话语理论到话语霸权的"转变"使其陷入窘境。后东方主义力图从中拓立出另一种叙事可能;以代言政治衍化、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消费群体多元化的形成为主要特征的后东方主义叙事语境加深了好莱坞的叙事焦虑,为中国传奇重构提供了契机。中国人逐渐成为中国故事的主角,这一过程将伴随东方主义叙事的解构与后东方主义叙事模式的开启。  相似文献   

9.
<十二楼>各篇小说中的非叙事话语在小说篇幅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而且非叙事话语的种类也非常齐全,李渔用这种叙事技巧在小说中或明或暗地写进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喜好、选择以及人生向往和追求,这种叙事操作直接形成了小说"有我"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后新时期批评话语中,受鲍德里亚超美学关键词"仿真"术语影响而产生的"仿真叙事"概念影响甚广.与"仿真"在西方语境中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功能不同,汉语批评语境中"仿真叙事"术语的基本目标与功能在于"去现实主义化",即解构"现实"、"本质"和"真实"等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论基本观念.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话语个案,"仿真叙事"这个术语呈现了中国当代语境与西方后现代文论在文化交往和诗学对话过程中流传、模仿、挪用与重构等复杂的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11.
无法超越的自我——论知青文学的叙事策略及其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皓 《齐鲁学刊》2002,(1):139-141
知青文学的基本叙事策略被固定表述为“青春无悔”、“乡村情怀”等心灵化内容和“一代人”的群体性话语模式 ,建立在“知青视角”上的这种叙事策略 ,使知青文学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群体性情感特征 ,同时也带来了局限和不足 ,制约了知青文学的超越可能。  相似文献   

12.
以表演理论观照作为整体的民间叙事,叙事者在演述过程中出于某种特定的动机或意图,往往呈展出民间叙事所特有的叙事策略。叙事者正是以此种方式和手段来实现自己的话语权力,从而彰显出一种另类的、民间的叙事霸权。诸如"求助于传统"、"表演的否认"、"中介叙事"以及"转述"等策略和技巧,都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并展示着其独具的优势。而对这一优势的有效利用,恰恰折射出民间叙事者们独到的叙事智慧。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以来诗歌中的叙事转向是与新的时代文化背景相适应的诗歌话语策略,主张对现实生存采取冷静、理性、客观的观察态度,反对将外部世界情感化、虚幻化。但是诗界对叙事的限度认知相当不足,诗歌叙事的品质参差不齐,这一策略表现出被滥用的倾向,相同手法的诗作批量生产,泛泛叙事,不加节制,表现为低俗叙事与叙事的低俗、媚俗写作与类型化写作。取消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之间的对抗性策略,走向"深度叙事"或许是诗歌叙事的最佳出路。  相似文献   

14.
西方工业社会的"后福特主义"发展对当代文化造成了深刻影响,导致文化理念转向、理论范式"微化"、生活观念变焦等新变化。受此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叙事方式面临着公共价值要求与个体价值选择的相互悖离、时代主题要求与伦理学研究"微化"倾向的相互错位、话语表达的价值性承诺与"话题作品"的浅薄性戏谑之间裂缝拉大等现实挑战。为了更好地执著于"美好生活、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的叙事主题,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叙事方法必须立足于"地方性"立场和"世界性"立场,通过话语实践进行话语权力的价值建造: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话语实践;化解话语现实难题,校准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话语建设方向;塑造话语权,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影响力;增强世界观照,为全球化转型提供可行的价值选择和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5.
传统美学以视听知觉为其基本的感知结构,并因此构筑了以认知标准和独立性标准为特色的话语模式。环境美学从经验、理论和叙事三个方面对传统美学的感知结构和话语模式进行消解:在经验方面,是以身体的在场和感知联觉颠覆传统的视听感知结构;在理论方面,是以审美的经验论反对传统美学的形而上学话语;在叙事方面,则是以身体叙事解决传统美学在理论和经验上的沟壑。这三种策略的实质是通过身体的"卑微性"来削平传统美学的等级范式,以建构一种更加平等和具有普遍性的美学。  相似文献   

16.
自恋与狂欢:90年代的几种"欲望叙事"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商业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90年代后的中国文化语境呈现出无情/滥情、无我/自恋、文化多元/文化自恋主义等悖论;欲望叙事成为新的话语中心,并在社会性和自然性等层面显现出几种突出的叙事模式前者如"成功"、"前成功"、"失败"、"不得不堕落"等模式;后者如"倾泻"、"发泄"、"误读"等模式,无形中消解了理性/情感、个体/环境的思想审美张力,不是对欲望时代本质进行揭示,而是顺从着消费意识形态陷入欲望的狂欢.而陷入欲望狂欢就意味着艺术的消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传统家族叙事为参照,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和叙事学相关理论,从叙事姿态、主题、场景和策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家族叙事的文化内涵和主体性话语特征,从而确证其创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在瓦莱里、海德格尔、萨特、列维-斯特劳斯等质疑历史客观性和真实性及强调历史文本虚构成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本质上将历史文本看作"文学虚构"的"纯粹语言制品".本文通过对怀特历史叙事多层面话语系统和阐释模式的分析,重新透视历史叙事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文学语境中,"后现代"扮演了一个尴尬的角色:一方面,受尽怀疑与指责;另一方面,又成为指称和描述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理论话语,这决定了对"中国后现代"研究的必要性.对于"后现代主义是什么"的不同追问,表明不同语境下的理解构成了后现代理论本身的混杂性.中国的后现代语境构成了这混杂状况中的一元.文章指出:观念性写作是中国后现代的关键,其叙事策略主要体现在美丑倒置原则、从"自由之我"到"叙事之我"、游戏观念、重估价值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索绪尔把语言系统称为语言,而把在日常生活中的个别言谈称为言语.话语本质上类似于言语,是一种被具体化了依赖于具体的上下文关系(小语境)和所涉及的社会生活背景(大语境)而存在着的句子.叙事,本质上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一部作品是否坚持儿童本位,张扬儿童天性,最终体现在作家叙事话语上,叙事话语是中介和手段,是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