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狭义的炎黄文化"指的是炎黄时代的文化;"广义的炎黄文化"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炎黄文化"指的是炎黄二族在炎黄时代创造的文化以及后世对其传承、阐释和重构的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是炎黄文化的基础和根源,"中义的炎黄文化"是炎黄文化的传承和主体,"广义的炎黄文化"是炎黄文化的拓展和升华。三者内涵相通,本质相同,各有侧重,各有价值,共同构成了炎黄文化的完整体系。作为一种根源性文化,炎黄文化无论是在中华文化的谱系中,还是在中华民族的格局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黄帝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中游牧者首领 ,黄帝开创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 ,并对华夏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黄帝又被尊奉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 ,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 ,都可以追溯到黄帝或黄帝时代。因此 ,黄帝和炎帝、蚩尤 ,是传说时代中原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的三大代表。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 ,黄帝又成为凝聚古代华夏和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推进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黄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研究黄帝文化,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研究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对黄帝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内涵等进行研究,认为黄帝文化指的是黄帝族创造的并经后世传承、阐释和重构的文化,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双向互动。中华民族经常处于多核凝聚的状态,以黄帝文化为基础、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而黄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滥觞于黄帝时代,发端于黄帝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黄帝精神,符合时代需要,是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民族之根,欲复兴中华民族,必先复兴中华优秀文化;欲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必先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  相似文献   

4.
一当我们的先民通过艰苦的劳动脱离了动物界从而能够运用思维的时候,便惊奇地瞪大眼睛,注视着周围大千世界客观事物的千变万化,沉思默想。原始思维是天真的、浪漫的、直观的和离奇的。日出日落,月亮盈亏,寒暑节序,雷霆风雨,这一切的一切,先民都认为由神祇所主。“万物有灵说”从此产生。在神话王国,自然神祇是老前辈。于自然神祇的群体中,又以雷神为耆宿。中华民族常以炎黄华胄自诩,奉轩辕黄帝为祖。而黄帝,却是雷电之子。《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 “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  相似文献   

5.
人格的黄帝指的是真实存在的具有人的品性的黄帝,属于这个系统的黄帝的形象有远古圣王、华夏始祖、人文初祖等.此外黄帝还具有皇天上帝、太阳神、五方帝之中央帝、道教神仙等神格形象.人格的黄帝与神格的黄帝常常会联袂登场,令人人神难辨,故而出现了黄帝原本是神,后来由于"神话历史化"的缘故而被人格化的观点.其实无论黄帝的形象如何多元,如何复杂,其本质仍然是人不是神.黄帝是中国远古时期的部族首领,由于他功绩卓著,声名显赫,加之后人不断的附丽和艺增,便成了人文初祖和远古帝王,成了文化英雄和华夏始祖,经过战国时期的造神运动以及汉代的造仙运动,又成为皇天上帝和道教神仙.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轩辕黄帝的形象,实际上是历史与神话互渗的结果,是人格的黄帝与神格的黄帝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6.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部落在今宝鸡地区相聚且交错发展,成为泾水南、北的大部族.黄帝部族与炎帝神农氏第八代孙榆罔帝部族徙入中原地区后逐渐融合,构成了华夏族.他们在夏商周时又在宝鸡地区形成大国或小国,使炎黄文化故地大放三代文化异彩,成为古代中国文化的主要渊源和发展地之一,故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是渭水流域的宝鸡地区.  相似文献   

7.
梳理炎黄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对于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无裨益。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从农业、冶铜、玉器、祭祀、文字、筑城及聚落等方面综合考察。研究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的炎黄时代,是炎黄文化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期;炎黄时代已经有了铜的冶炼和使用,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意义,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虽然出土了少量铜器,但远不及玉器突出,说明直到铜石并用时代,玉器仍是主要的礼器,是炎黄时代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表征;刻划在龟甲、骨片和陶器上的符号,是中国文字的来源之一;文献记载炎帝神农氏培育粟谷,制作耒耜,耕而作陶,发明医药,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是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的发源地,炎黄时代是中国耜耕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时期,随着农业的长足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财富的逐渐累积,大型聚落越来越多;作为大型聚落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中心,城邑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中国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已近百座;炎黄时代是中国冶铜、文字、城邦乃至国家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初创期,炎黄二帝是开创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相似文献   

8.
炎帝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兴起炎黄文化热。对于中华始祖之一的炎帝 ,究竟是人、是神还是别的什么象征 ?通过考据学、考古学及近年有关学科最新成果的综合研究 ,人们认识到 :关于炎帝的种种神话传说 ,不过是一种文化现象。炎帝文化实质是长江文明。长期存在于学术领域内的“黄河文明 (黄帝 )一统论”或“中原中心说” ,应该纠正为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长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两河流域的古代先民共同创造了炎黄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发展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这种凝聚力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包括有地理、经济、传统文化、共同心理状态、爱国主义感情等等.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于炎黄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炎黄二帝.因为炎黄二帝具有"共祖"象征作用、文化纽带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所以,炎黄二帝及其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情感基础、思想基础和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黄帝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中游牧者的首领,他率领这支游牧人完成了向定居农耕的过渡,开创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并对华夏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的历史,从而被崇奉为华夏先民至高无上的始祖.由于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都被追随到黄帝或黄帝时代,所以,黄帝又被尊奉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后又成为凝聚古代华夏和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推进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谁是中华故地上与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血缘和文化传承关系的最早居民、谁在中华远古史上最早拥有或传播了龙文化、创造了文字和历法等 ,论证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不是黄帝和炎帝 ,而是伏羲氏。  相似文献   

12.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追逐物质享受和经济目标成了多数人的唯一志趣和社会时尚,此风也影响了学术界及部分学者。文章以学术界存在的黄帝与黄帝文化的南迁、炎帝和炎帝文化的南迁等现象为例,说明当前一些地方和一些学者借历史考据方法为各地争名人,已经达到置基本事实于不顾、利用晚出典籍煞费苦心任意曲解的地步,期盼学者中缺乏责任心的阿世、媚俗、唯上之风得到扭转。同时也认为黄帝或黄帝后代的封地都不在浙江,黄帝族的活动区域不可能远达东南,炎帝及其子孙也没有真的迁到南方,原本活动于黄河流域的炎帝族是因为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才被人为分配到了南方,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建于宋代,也可能始建于汉代,但都是阴阳五行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涿鹿,就是位于桑干河流域的河北涿鹿,即“涿鹿之战”发生之地。根据徐旭生的考证,蚩尤“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氏族”,结合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析,认为包括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司空村类型在内的仰韶文化,它们可能都是同一个氏族——炎帝神农氏的遗迹,而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当为蚩尤遗迹。根据苏秉琦的认识,红山文化有可能是黄帝轩辕氏的遗迹。考古资料显示,桑干河流域的若干古文化遗址,存在有红山文化层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的现象。这表明了在桑干河流域一带,出现过红山文化取代仰韶文化的事实,推测即与黄帝战胜炎帝的传说历史相关。  相似文献   

14.
姚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典型范例,是长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这里相继产生的河姆渡文化、虞舜文化和严子陵、虞世南、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等文化名人,都是国家级、世界级的。姚江本身构成了一部涌流不息的文化史。  相似文献   

15.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由于年代久远,文献缺略,所以有关他们的传说或后世的记载,有很多失真的地方.经过考证,认为黄帝的生地应在今陕西凤翔县境,炎帝的生地应在今陕西岐山县境,或在今陕西宝鸡市境.至于黄帝的葬地,汉代的记载本来是很清楚的,就是在上郡阳周县的桥山,即今陕西子长县西北的大梁山.但随着后代阳周县名的迁徙,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也不断被搬家.直到唐朝才把甘肃正宁县东、与陕西黄陵县交界处的子午山当作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并把黄帝陵建在这里.炎帝墓在历史上曾一度失传,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只说是"葬长沙",并不具体.对此在宋代曾经作过一次认真的调查,终于查清炎帝陵的所在.神农氏和炎帝并非同一个氏族,现在人们往往把炎帝与神农氏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这实在是一个误解.当然这个误解也决非自今日始,至迟在东汉时就有人把神农氏与炎帝合而为一了.  相似文献   

16.
"五帝"不是指五个具体的人,而是不同时代的代名词,其中每一古帝都经历了若干世;"五帝"不是传说时代,而应该是一个历史时代.根据<春秋命历序>及其它古代文献研究,排出五帝时代框架为:黄帝代公元前4420~公元前2900年;颛顼代公元前2900~公元前2550年;帝喾(包括尧)代公元前2550一公元前2150年;帝舜代公元前2150~公元前2100年.少昊的年代重合于黄帝、颛顼的年代之中.同时可以将中国新石器时代众多的考古学文化分别归入前五帝时代(下限公元前4420年)和五帝时代两大段,后者又可分出黄帝时代(下限公元前2900年)与颛顼、帝喾、尧、舜时代(下限公元前2100年).五.帝时代与考古学文化年代对应,多是大体相当,无法严格要求;五帝文化与考古学文化的时应,也应该允许学者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追逐物质享受和经济目标成了多数人的唯一志趣和社会时尚,此风也影响了学术界及部分学者.文章以学术界存在的"黄帝与黄帝文化的南迁"、"炎帝和炙帝文化的南迁"等现象为例,说明当前一些地方和一些学者借历史考据方法为各地争名人.已经达到置基本事实于不顾、利用晚出典籍煞费苦心任意曲解的地步,期盼学者中缺乏责任心的阿世、媚俗、唯上之风得到扭转.同时也认为黄帝或黄帝后代的封地都不在浙江,黄帝族的活动区域不可能远达东南,炎帝及其子孙也没有真的迁到南方,原本活动于黄河流域的炎帝族是因为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才被人为分配到了南方,湖南炎陵县的交帝陵建于宋代,也可能始建于汉代,但都是阴阳五行现念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