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由于一些城市的寺观园林在物质表现和精神蕴含上出现同质化现象,这对于城市地域特色的发展显然不利。本文对武夷山的寺观园林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园林选址、建筑布局、空间意境、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归纳其环境特点,引导大家对武夷山寺观文化产生关注和保护的意识,使得它在城市旅游开发中得以保护与发展,彰显武夷山的景观特色,从而提升武夷山的城市品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各种建筑活动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在阐述风水的内涵、渊源及对建筑选址、规划等的影响基础上,以丰富生动的图片资料,记述了古籍《尚书》中周初先民规划、营建新都洛阳的史实以及在对此实践经验理论总结基础上形成的《周礼》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风水理论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其在城市规划中资源考察和评估的方法、从环境容量出发的城市生态结构模式及选址中的“择中观”等,说明《尚书》和《周礼》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风水理论的坟典。  相似文献   

3.
探讨宋代福建孔庙选址及建筑布局有助于丰富宋代孔庙研究。据统计,宋代福建孔庙选址于治所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等方位,其中东、东南方位最为集中。从大成殿和明伦堂的位置关系看,宋代福建孔庙建筑布局包括左庙右学、左学右庙、前庙后学等常规形式,以及中庙旁学、庙学独存、庙学分异等特殊形式。研究表明,影响宋代福建孔庙选址及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风水学说、环境静谧与否、教育实际需求、曲阜孔庙与京师孔庙建筑规制等。  相似文献   

4.
风水理论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风水理论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历史渊源,知道风水理论“天人合一”、“勘察地理形势”、“分金立向”、“形势说”等学说在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景观营造的择地选址、园林景观空间格局与序列布置、景观建筑与外部空间尺度设计等方面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古村流坑的风水格局与环境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近年来,风水研究在我国地理、建筑学术界正进一步展开,其实践成就及迷信糟粕都将在不断研究中得到揭示。古村流坑被誉为“千古一村”、“中国南方民俗建筑的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农村文明的典型”。文章从古村的地理格局,包括自然环境的生态、景观以及村落选址、规划等方面,阐述了有关风水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由风水理论所构成的古村环境意象;同时概括说明了我国江南古村在风水方面的一般特征,从而为更好地批判继承和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提供充实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河南登封古迹众多,儒释道三家文化都在登封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基于系统论的视域,考察登封古迹,可以发现儒释道在中华文化中所呈现的复杂微妙关系:一是尔消我长,各领风骚。嵩阳书院的盛衰兴废体现了儒释道三者在中国大地上尔消我长、各领风骚的互动关系。它们的地位与影响常常随着自身力量的发展以及帝王的喜好而发生改变。二是彼此借鉴,相互吸收。嵩山少林寺和嵩阳书院新儒学的创立,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互相吸收、彼此融合的现象。三是和而不同,各具特色。嵩山少林寺钟鼓楼前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即是三教一体、相互取法又各具特点的一个证明。三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最终的共生共荣,在世界文化中堪称奇迹,这对于正确处理当代全球化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的纷争问题具有极为重大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5年以来,借鉴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形式,国内大学出现了一些新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同时,新书院式校园建设也随之而起。新书院式校园建设注重学科组团式的书院式建筑布局和书院制的管理模式,并非中国传统书院的翻版。中国传统书院从选址、尊礼空间到植物运用等方方面面,都十分注重园林景观的教化作用。传统书院的一些园林景观思想和特点对新书院式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与风水理论的渊源、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意识与风水理论的关系以及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风水观念的体现,研究了风水理论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相地选址与布局、各种造园要素、园林组景手法等方面的体现,指出了风水理论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布局密切结合,并对中国园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风水理论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江西传统聚落布局的模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落布局模式是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研究的中观层次。江西传统聚落布局模式具有受“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强烈影响、广泛地采用“横巷式”布局、宗族结构之间的关系极具密切、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极大等四个鲜明特征。深入研究这些特征,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聚落建筑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颇具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着眼,探究儒释道三家能够融合的根源,即为追求“至纯”的终极理想的相通。再从儒释道各自的侧重点来讨论三家的冲突,并且由此寻求到三家能够实现融合的可行之处,即在冲突中历练出的各自完善,而最终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11.
寺院经济是佛教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寺院经济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政权对汉唐之际的寺院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政权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对寺院认可是寺院经济产生的前提,政权、信众的赠赐施舍是寺院经济财富积累的基础,寺院所从事宗教文化活动承担着社会教化和慈善事务。寺院经济的发展壮大与世俗地主经济矛盾加剧,产生了种种限制寺院经济的措施,其极端就是"三武一宗"灭佛。至唐代中叶后,寺院、僧尼的免税特权逐渐消失,寺院经济的经营模式也向禅林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详尽考述了该寺的修建过程,寺庙的布局及佛事活动。通过对佑安寺的始建时间、创建人及其盛衰过程的考述,分析了佑安寺对东部蒙古的重大影响和它所折现出的民族、宗教内容,以期对东部蒙古藏传佛教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峨眉山佛教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的峨眉山是作为道教名山而存在的,被称为道教第七洞天。东汉蒲公故事系宋人伪造,峨眉山佛教滥觞于东晋时期高僧慧持入山建普贤寺。峨眉山曾长期处于佛道并存格局,明清以降,才演变成为佛教名山。  相似文献   

14.
佛教“竹林寺传说”不仅在文言小说史上为唐宋之后的道儒两家所仿袭和改编,它对宋元乃至明清的通俗小说、戏曲影响也不小。考其本源,竹林寺的情节要素中均含有甚深的佛教文化渊源:寺庙中的圣僧或为菩萨或为罗汉,他们驻形于世,维护佛法;寺庙多在遥山大海之中,且时隐时显,神幻异常。竹林寺传说旨在宣扬佛法及弥补民众对世俗僧众的失望。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书院形态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除授受儒家学说的教学型书院外,佛道的宗教书院、官员休憩的园林书院、宗族的祠堂书院等以不同形式存在。书院形态的多样性因社会向慕、威权压力和书院的民间性等原因而发生。认识书院形态的多样性,对从整体上把握书院发展史,认识书院文化形成的多元取向,形成多学科交叉的书院研究或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清代档案材料和民国时期的地方志《成府村志》进行参校推证,考察了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内的藏传佛教寺院——正觉寺的陈设、布局和装饰,阐释其宗教内涵,驻庙喇嘛及其佛事活动,并揭示出这座寺庙在处理清廷与蒙藏关系和巩固统一的多族群国家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南岳衡山的民俗文化是在崇拜衡山山神司天昭圣帝的基础上 ,融合佛、儒、道文化与民间文化、民俗民风于一体产生的。这一文化的基本内容表现为元旦朝圣、南岳庙会、八月香火等三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了唐高宗后期,建塔于别院的新式布局即成为佛教寺院流行的规制。唐都长安城这种以佛殿为中心的佛教寺院,有单院式佛寺和多院式佛寺两种基本类型。无论多院式佛寺,抑或单院式佛寺,唐都长安佛教寺院都以佛殿(堂)为中心,佛塔建在寺侧、寺后或别院,甚或不建塔,这是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突出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建筑革故鼎新,平面布局以佛殿为中心,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重大转折点,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角度试析唐代牡丹与佛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会 《南都学坛》2008,28(3):66-68
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繁荣昌盛时期之一,士人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乐观浪漫的精神,牡丹花以其丰盈华贵的自然特性迎得士庶喜爱;而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和自由活跃宽松的思想环境也使佛教在传入中国几百年后发展到顶峰,牡丹文化和寺院文化碰撞出斑斓的火花,牡丹花在寺庙的佛事供养、佛教典故方面受到僧人的青睐,对牡丹的种植、培育,更成为增加寺院经济收入和吸引士人学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丰富发达的泰山神祠文化是泰山文化的特色之一。齐鲁特有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为其产生发展培育了沃土,历代统治者和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和下层民众深厚的民间信仰为其传承延伸提供了广阔的历史空间,而儒佛道等则交替充实滋润并构成其主要内容。泰山神祠文化在政治、文学、艺术、民族心理、民间信仰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